《隐入烟尘》获奖是迎合西方对中国丑化?不见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7月初上映,作为一部文艺片,这部电影的排片并不多。它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但在豆瓣上获得了8.4的高分。

之后不断暴涨票房,以及热议是不是真实反映了我们农村,甚至在“抹黑中国”,“西北是这样的吗?”,“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很多人都买了私家车”,“这是几十年前的吧,现在农村不这样。”


最具争议的是,影片于今年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近3年唯一一部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


有人说《隐入烟尘》完全就是凸显苦难,刻意迎合西方审美从而丑化我们。


毕竟能在西方获奖的作品,像莫言的《蛙》,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红高粱》《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

这类作品好像都在电影里面凸显了,住在“土墙,草屋” ,吃的"馒头、腌菜“,完全都是民国时候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粗野、愚昧、贫穷、落后成为典型化。


撇开获奖不谈,《隐入烟尘》票房实际已经说明了国人对作品本身认同,是难得一部佳作,


再说了一个农民能成为影帝,如果不是他的生活接近电影的同时话,难道他是表演农民的天才,那也太能演了吧!


为什么这些类似中国体彩农村电影能获得西方国际电影节亲睐中部分文化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西方没有农村,也就没有植根在农村文化基础上的故事


西方国家土地权益私有化,农村实际就是城市郊区,他们郊区都是一群农场主在各自领域形成机械化农业个体,更多是属于财阀的农业。


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这种地域特性以及生活特点怎么能产生像我们农村一样的故事。


农村体裁电影能获得西方认同的原因,就是他的特性和稀缺性,就跟头条爆款一样,具备体裁的稀缺性。其次就是故事本身可观赏性更高。

2、西方文化基因,以民主和自由为基础


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重视个人的发展,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


西方哲学侧重认识世界,告诉人民世界”是什么“, 核心是认识世界的自然本质和规律。


因此,为什么我们农村题材电影能被西方国际电影节认同获奖原因,并非完全是因为他在揭露我们农村情况,艺术来源生活,

@端庄圆月Nr


为什么这个电影在国内争议比较大,同为甘肃的部分很多农村经历头条关注者还是认为生活的描述很真实,类似的文章言论还是比较多。


2016年甘肃有名的”农妇杀死四子“惨案当时获得更多热议,实际上案件本身贫困原比电影里面还残酷。而电影的时间线在2010年左右,现实其实距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今天甘肃,确实比以前生活变化了很多,变化并不等于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了。也许下一个故事悲惨是另外一个形式在上演,那些底层民众的社会隔离依然存在。


突然想起晋惠帝司马衷所说的:“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可能就代表那些认为电影拍得太悲惨,太贫苦的人的状态。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关注我@端庄圆月Nr一起讲述农村的事。欢迎大家有缘来讨论,留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