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不止明月光,麻花的改编之路道阻且长

“威利部长,威利部长。”听起来是不是十分威风?这个威利部长,一定是个一言九鼎的大人物,想必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都会这么想。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个中秋节,搜狐号观剧团带我们走进了海淀剧院,观看的是开心麻花的喜剧《窗前不止明月光》。

比起沈腾马丽那个年代,麻花的剧大约已经有点往中国式喜剧的方向走了,毕竟西方艺术中对喜剧的定义,是要在欢乐的外壳中包裹着悲伤的内核。正如莎士比亚著名的一幕幕戏剧一样,不管是喜剧、悲剧和正剧,悲剧才是戏剧终极的内核,才是人们值得思考的真谛。而早起的麻花作品也是有着这样的内核的,可最后一次我看到把这一概念运用自如,还是在《夏洛特烦恼》中。

不论如何,在中秋节看这样一部和月光相关的剧,还是足够应景的。

《明月光》讲述的是“英国”内阁的一名部长,在辩论会当晚约会对手党派部长秘书的故事,背景采用在英国,对于国人来说会有一点架空,但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代,也并没有为广大观众增加更多的理解成本,当然,此处,我有怀疑过,这部剧的核心是否有在内涵目前混乱不堪的英国内阁。

整部剧由多个演员组成,威利部长,对手党秘书珍妮,印度门童,威利的秘书乔治,珍妮的丈夫罗尼,和罗尼雇佣的侦探毛利小二郎,除了主演外,还有几个配角的出演。

故事开始后,珍妮意外发现了被坏掉的窗户“砸死”的侦探小二郎,引发了后面威利部长一系列的谎言,故事讲到最后,甚至变成了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谎言,这也将整部剧推向了高潮。

但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谎言是终要被拆穿的,所以当所有故事中关键的人物走到了648房间,在同一空间中相互对峙,大家终于发现,这一整晚的闹剧不过是威利部长为了自己的声誉、珍妮的声誉所编织的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在这一个接一个的谎言中,他已经慢慢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最终落得一个啼笑皆非的结局。

我在看剧的时候就发现,整体的故事梗概有些熟悉,发现本部剧改变自英国喜剧大师雷·库内1991年奥利弗的获奖作品《窗户上的尸体》,但是从人物到细节的处理上,麻花都做了不少的改动,这导致我看到了近一个小时的时候才发现是改编的作品。

同原剧本相比,麻花无疑是加入了不少适用于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和包袱。比如,开头威利的昵称大猪蹄子,铺床女仆的口头禅(you sabi~),还有对尸体编制的一重身份为威利的弟弟威震天,包括对私家侦探名字的改变,这一切无疑会唤起观众们和这部剧的关联意识,让观众更好地将自己带入到这部剧中。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编剧在改编处理这部剧的时候,虽然在情节上和原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还是没能逃过在改编的时候丢掉了大部分逻辑的行为。原著中的梗是环环相扣的,包括会解释为什么意大利裔女仆的口头禅是为何而来,但改编中的you sabi显得毫无关联,只是为了抖包袱而抖,就会显得十分生硬。

原著的最后一幕中,各位主角轮番登场,将自己所作所为进行一个合理化的行为在《明月光》中被省去,或许是因为时间问题,或许是编剧认为这一行为显得有些多余。但偏偏就是因为这一幕的解释让整部“闹剧”让人看懂了,也合理化了,而这正是现在国内众多改编剧的问题所在。

改编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新的编剧在吃透了老剧情的情况下去对新的故事进行一种新的阐述。或是对情节进行调整,或是人物性格和组成,或是对整个立意的重心进行一个重新分配,可麻花这一次在保留了情节的情况下丢掉了立意的内核,着实是犯了一个大多数国内改编编剧都会犯的错。只是 这个错误或许对普通观众而言无伤大雅,毕竟,麻花本身打造的就是爆笑,是在他们的剧场里,大部分的人都会拍错大腿的这样一种形式。

说到改编的艺术,可能是很多国内编剧、作家都没有学好的一课,直至今日,大部分的西方经典改编后都不太能得到太高的评价,尤其是在文学业内。这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走,就想学会跑,当然,改编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在西方故事的改编上,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魔改聊斋或是其他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故事。

其实正如我上文中所提到的,改编并非不可以动摇故事本身的中心大意,但万万是不可以丢掉这个中心大意的。文学也好、戏剧也罢,无论哪一种的形式都会被包含在文化这个宽泛的概念中,而文化本身就是用文艺的形式,去对世人进行一种教化作用,我们总要在文化的形式中学到点什么。是,可能会有人说《明月光》的中心就是教导别人不要撒谎,可是仅仅就这样了么?这本该是个从小我们都会被教育的一种理念,用120分钟再来对人进行一种教化我觉得也是大可不必的。上个世纪,人们或许还需要这样的教育,但在文明程度高达90%的今日,这样没有升华的寓意,属实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未来中国戏剧的路要怎么走,我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在我看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并不为了追求数量而丢掉质量地去打磨每一个故事,让更多在这个时代浮躁地丢失了本心的观众重拾他们心中那一点的本真,或许才是一支国民度如此之高的中国喜剧之光的团队该做的事情。

科技确实在发展,人类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戏剧、没有了文字,但这一切的一切,想要回到那个遍地都是经典的时代也不难,那就需要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实践,在这条充满了星星之火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2022.9.11

于中秋后的京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