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不失真的中国镜像,被戏耍得像白痴一样活着的草民

《一个勺子》可能是2015年我看得最提气的一部电影了。在那年几部关于现实的电影里,它显得更为实在,更为得体。

之前上映的《山河故人》是个巨大无朋的比喻,是一部看不见字幕却又处处弹出各种隐形金句的弹幕电影,是一部将现实简单化为特稿标题的神话。

我们不能否认它将现实抽象化然后又将其清晰表达出来的能力,以及那种横跨30年的洞察力。

但它还是粗暴了些,在这部电影里,人物被活生生压扁成了一个符号,他们只是被用来承载这个巨变现实所带给他们的伟大内伤。

也就是说现实与人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物理反应,而没有个人在其中的挣扎、迂回和反抗,也因此,它也就没有那种超出普遍认知之外的复杂与暧昧,那种人间俗世的失控与潮湿。

还有一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它比《山河故人》要自然得多,它没有三言两语将“中国”这两个字解释明白的雄心,没有空头预言家和理论家的宏大气度,也就没有那种站在高处却无力平衡的尴尬,没有那种人物空心化所造成的苍白。

从剧情来说,它的切口很小,它讲了两个小孩暑假回牧场寻找父亲的故事,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游牧民族的历史慢慢显影,如同两个小孩一路上在岩洞中发现的斑驳壁画、残篇断简,勾起了千年的乡愁。

他们同时行走在现实与历史里,现代文明的侵袭,加上更本质的环境的变化,让这种游牧传统成了无米之炊,现实寻乡之旅的艰难与一个文明的衰落互为呼应。

当他们最终找到父母时,他们一直认为是坚守游牧传统的父亲正在一条污浊的河边淘金,他们梦中长满绿草和鲜花的草场,现在被挖掘机开肠破肚,远处是怪兽般的化工高炉。

这是影片相当动人的一幕,你当然可以说这也有概念化之嫌,但影片的好处是它没有狂妄地去解释这一切,它虽然直露,却谨守一个故事讲述者的本分,它只是呈现,而前面那些细致的剧情进展和情绪铺垫也比较扎实,让这种深切的悲情不致成为一种青筋暴露的宣讲。

如果说有什么真正的缺点,就是它太诗意了,说到底,它太满足一种哀婉的情绪,这是浪漫主义者的通病,即将社会与个人,人类与自然全然对立,然后在这种泾渭分明的对抗中压榨出那种古典式的悲剧来。

这种做法,好处是宏大的叙事、强大的冲突总是能鼓荡起我们已经过于麻木的情绪,但坏处是站得高看得远,却往往看不清这个社会细部的矛盾,而就是在这细部中,人性才有真正辗转腾挪的空间,在人性与社会的对撞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不概念化的现实。

说到底,好的电影并不提供答案,它是提出问题的,这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才算挠到这个世界的痒处,也算是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真正尊重,套用普京的一句话:答案是由上帝给的,我们只能是相对精确地把问题带到上帝面前。

《一个勺子》的好处,也在于此。

它实际上比前两部电影更像一个寓言,却又比前两者更深刻地扎根在这片土地里。前两者或多或少还有点文艺青年加班草根的整洁与别扭,而《一个勺子》却有着相当的 人性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丰富度。

影片是有关拉条子、金枝子夫妇(陈建斌和蒋勤勤饰演)与一个傻子(金世佳饰)的故事。

它有关人性善恶,被傻子缠上的拉条子有着一个农民的狡诈、冷血、怕事与善良,影片在这四个向度都有比较有意思的展现。

它有关某些机构的整体不作为,当拉条子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安东一样求助于基层部门时,等待他的是充斥着各种套话的推诿;它有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面对这个傻子,几伙骗子轮番上阵,某些人视为麻烦的傻子却被骗子认为奇货可居,我们不知道他会被送往黑煤窑还是成为活体器官的供给者,但拉条子显然想不到这些,这让尚有良心的他显得像个真正的傻瓜。

同样是隐喻和象征,《一个勺子》用得更低调,更生活化,也就更有剧力。

它是逡巡在屋里的小羊羔,这是夫妻俩胆小怕事面孔背后善的底线;它是派出所女干警每次给拉条子递上的一杯白开水,基层机构能够提供的就是这样无用的安慰剂。

它是拉条子准备甩开傻子时背后走过的母子,这泄露的是他心底里泛出的隐秘自责;它是介绍拉条子送礼的三哥的口头禅“生活就是这样”,心灵鸡汤就是这么万能而空洞。

它还是村长和他谈话时的一盆大骨棒,这是对某些人贪得无厌、敲骨吸髓的直白指责;最重要的是,它是李大头(王学兵饰)与拉条子谈话时始终不望向他的脸。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王学兵吸毒后规避审查的无奈之举,但限制之下出风格,你必须得承认这种处理很巧妙:

那始终不转向拉条子的眼睛,是两种社会地位的鸿沟,是社会分裂的明证,这样一个底层人,不值得这个社会为他转过身。

影片中李大头与拉条子的关系,也是这部影片亮眼的一笔。

李大头帮拉条子贿赂相关官员,好给自己的儿子减刑,这是对当下某些问题的迂回表现。这件事的迟迟未果,是对其中盘根错节关系的进一步追问。

而影片最后儿子又莫名其妙地被减刑,则是对这个遵循测不准原理的游戏规则投得最坚决的一次反对票。

对于一介草民来说,这一切都像一个黑洞,它似乎没有规则又自有规则,但这都与拉条子这样的草民无关。

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是戴上傻子落下的破损防风帽,放弃追索,安心做个被这个世界戏耍的勺子,像白痴一样活着。

影片以多向度向这个社会发问,却又将问题严实地包裹在剧情中,试图对这个现实做出精妙的比喻,用的却是木讷老实的姿态,这是我觉得有价值的地方。

它是真的投入到一团乱麻的现实中,去感受它的肌理,这时它的寓言性也是有生命力的,而非明信片式的显摆。

也正因如此,它在某些剧情上的撕裂,以及影像的粗糙可以被原谅。

最后必须得说,所有试图描摹中国现实的电影都值得赞赏。

但我们也要警惕那种看似更高贵的教条主义,或者把现实作为一种人文或者社会意义上的奇观,在看似悲悯中暗藏一种真理在握的洋洋得意。

这其实和现在商业片的格式化如出一辙,都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和现在流行的标题党思路一致,似乎想通过一个有深度的概念“一招鲜,吃遍天”,对其中的细节却敷衍了事。

又或者用一种情绪去软化一切,在稀里糊涂中释放自我安慰。

为了保险起见,我必须说我是“存在即现实”理论的忠实拥趸,所有工业化的商业片或者艺术片从产业的角度来讲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资深电影爱好者,仍觉得有些电影可以更好些,

而这需要我们的创作者放弃一些时髦的想法,沉下心,真正去看一看这个沸腾的生活底下有多少真实的无奈和暗伤,而它们又是怎么不分彼此血肉相连地纠结在一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