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硬汉”于洋多次被周总理接见:希望他深入生活,拍好电影

于洋在电影《青春之歌》(1959)中的影像

在于洋的电影创作中,可以看到他曾经所塑造的众多电影形象几乎都是正面的“银幕硬汉”形象。

在突出了这些人物鲜明个性特点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刚毅正直、坚强不屈、热情奔放、勇于牺牲的共性,为电影表演艺术增添了光彩。

于洋在电影《暴风骤雨》(1961)中的影像

后来于洋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说:“我在旧社会受过苦,是党给了我人格、人权,所以我要拼命为党工作。”

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于洋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的力量源泉。

在这力量的源泉中,最使他难忘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在于洋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周恩来总理曾给了他深刻的教诲和热情的关怀。

周总理和于洋

1957年,于洋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演出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和高尔基的《仇敌》时,周恩来总理、陈毅和贺龙副总理观看了他的演出。

演出结束,周恩来总理和陈毅、贺龙副总理接见了于洋。他们称赞了于洋的演技,询问了他的工作情况。

贺老总还亲切地拉着于洋的手说:“你腿上有没有劲儿,我将来要你演一个足球运动员。”

于洋和舒适在电影《水上春秋》(1959)中的影像

结果于洋的足球运动员没当成,却在谢添(1914-2003)导演的《水上春秋》(1959)中当了一回游泳运动员。

这次会见虽然是短暂的,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贺龙副总理的平易近人,对演员的关怀和鼓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使于洋难忘的,是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国庆献礼演出的演员。

前排左起:黄宗英、于蓝、金迪、周总理、秦怡、田华、于洋

国事繁忙的周总理,为了新中国演员的成长,从他的时间表上挤出了一天的时间,在香山和演员们一起,一边玩,一边谈论、探讨电影表演艺术。

十月的香山,枫叶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

迷人的香山秋色并没有吸引于洋等一帮全国著名的演员,他们被周总理风趣幽默的话语深深吸引住了。

于洋在电影《青春之歌》(1959)中的影像

周总理对电影艺术的精辟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使演员们受益很深,他们更加敬佩这位知识渊博,深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周总理和演员们一起在山坡幽静的小路上漫步,和他们一起观赏水中的游鱼。山水之间,不断传来周总理朗朗的笑声。

周总理在前面走,于洋紧跟在总理的身后,总理亲切地和于洋交谈着,还对他:“希望你要深入生活,拍好电影”。

于洋在电影《生活的浪花》(1958)中的影像

中午吃饭时,于洋、白杨(1920-1996)和总理坐在一个桌子上。总理不断地给他们夹菜,并且说:“今天,我很高兴,要喝真酒,喝茅台酒。”

周总理频频和每个演员碰杯,又对大家提出了他的希望和要求。

周总理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激励着在座的每一个演员,也深深地牵动着于洋那颗不平静的心。

左起:于洋,王晓棠,严寄洲

后来,在1961年和1967年,于洋又两次见到过总理。当周总理从人群里发现了于洋后,主动走过去和于洋握手并问他:“于洋同志,你好!”

于洋握着总理的手,泪水溢满了他的眼眶,他心里默默地说:总理还在想着我们这些普通的演员啊!

虽然,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留在于洋的心里。

于洋杨静夫妇

十年动乱,于洋被打成“反革命”,戴上了“三名三高”和“五一六”分子的帽子,受到审查批判。

他常常用周总理的教导来勉励自已,他说:“我不相信,党能打倒三座大山,就搞不清一个于洋的问题?”

他的家被抄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失踪了,但他却珍藏着一张照片。这就是他和周总理的一张合影留念。

于洋杨静夫妇

在这张照片上,深深地印下了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一个普通演员的友情。

1979年,于洋在北京饭店见到了邓大姐,谈起往事。

邓大姐对于洋说:“总理生前希望你们要多深入生活,拍一些好电影。”

于洋牢记周总理的话,决心为党的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生。

于洋在电影《大海的呼唤》(1982)中的影像

那时他已两鬓斑白,但他壮心不已,雄风犹在。

于洋重返影坛后,开始由演员转向导演,先后拍出《万里征途》(1977)、《戴手铐的旅客》(1980)、《大海的呼唤》(1982)等影片。

其中《骑士的荣誉》(1984)、《驼峰上的爱》(1985)两部影片,是反映草原蒙古族人民的斗争生活的,由他和爱人杨静联合导演。

于洋在电影《大海的呼唤》(1982)中的影像

杨静又名德勒格尔玛,蒙古族人。

每当提起这个名字,她总免不了想起周总理。

那是在表演专修班毕业演出时,周总理来了,看到杨静在《第十二夜》中既演哥哥又演妹妹,完成得很出色,便饶有兴致地同她攀谈起来。

当知道德勒格尔玛这个名字时,总理“今后上银幕要用这个名字嘛!”

没想到一年后,她再见到周总理,总理竞叫着“德勒格尔玛”来同她握手,并询问起家庭和于洋的情况,这就是日理万机的人民的总理。

于洋杨静夫妇

周总理去世后,杨静曾写文章深情地回忆了这一段经历。

1989年,于洋任7集电视连续剧《那里是我的家》的总导演,剧情描写了战争年代的孩子,第一批中国少先队员参加战斗、解放北平的事迹。

当时仅在中央电视台就播过3次,受到各界好评。

于洋在电影《生活的浪花》(1958)中的影像

在电影界受到商业大潮冲击时,于洋基本没拍片,他说:“我对打戏、脱戏不在行也不喜爱。”

于洋一直希望能拍摄一部现代廉政题材的电影,他的观点是:“我就不信站在人民角度说话就不卖座。”可惜他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于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