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剧越多,这世界就会越好

最近两年,国产刑侦罪案题材的影视剧质量大幅度提升。单就今年,就有《庭外》《罚罪》《警察荣誉》等多部优质法制题材剧集,从公检法多个视角出发,讲述我国近些年的法制进程,通过对一桩桩罪案的调查、侦破、审理,让观众既得到了精神放松,也补充了法律知识。

在依法治国的当今,司法制度越完善,社会进步就越良性;

这样的优质剧越多,这个世界就会越好。

最近,又有一部良心剧接棒了这面大旗——

《底线》

片名简洁有力道,是表达主题态度,也是对观众的发问:

司法是社会的底线,法律是行为的底线;

如果将这一切束缚拆除,人心的底线又在何处?

这套剧将视角转移到司法体系的最终端:法院。

在电视剧《庭外》中,律师乔绍庭层对法院、律师做过简短的概括——

当案子到了我们手里的时候,事情已经是糟得不能再糟,难得不能再难的状态

换言之,法院是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是用法律解决是非对错的最后一道程序。

到了《底线》中,这句话成真,观众跟着主角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方远,得以领略法院这块「是非之地」的众生相。

尺度

尽管故事的地理背景是架空的,但案件素材,却让观众代入感极强。

《底线》甫一开场,便是高能,讲述了一起因暴力催收引发的血案,镜头快速扫过案发现场,高利贷催收、极致凌辱女性、追债人被刺...

然而,镜头并没有直接记录下“行凶”的过程,通过跳接,直接到了庭审现场。

至于为什么留白,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巧思。

前面提到,这套剧的主视角是法务工作者,是在法庭工作的审判者、审判员、书记员、法律助理...如果记录下行凶的全过程,观众势必会将“欺凌”和“行刺”做出强关联,站在个人的立场去评判对错。

而司法,从来不只受“民愤”导向;法律的最终效用,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导演借用这一留白,强化了剧集的第一视角:司法制度

于是,对于行刺者雷星宇怎么判,首先在法院内部引发讨论。

正方认为,尽管讨债者已经停止了侮辱,但因为这一情节造成的精神伤害还在持续,雷星宇母子处于危险和恐惧状态下,因此的行刺属于正当防卫;

反方则认定由于欺凌行为终止和行刺之间存在时间差,行凶道具是雷星宇提前放置在抽屉中,行凶过程中“毫不犹豫”,且雷星宇毫无悔意,由此推断是故意杀人。

双方各执一词,且有理有据。

在滔天的舆论下,审判长宋羽霏多次提审雷星宇、四处走访受害人家庭,尽可能详实、全面的了解案情并做出判决。

尽管法律条文是客观的、冰冷的,但宣读判决书的人,却是具备情感、有主观意志的。

无罪释放?杀人偿命?

无论怎么选,宋雨霏的精神都将受到鞭挞。

人情和法理,从来不是百分百重叠的。

如果说“雷星宇案”是对观众伤痛记忆的勇敢触碰,那接下来的“骆优优案”,就是对时下互联网经济下的高度警示。

互联网的高效率,是以劳工的高损耗为代价的。

带货网红长期加班猝死直播间,经纪公司以“经济合同”为由,拒不承认与死者存在“劳动聘用关系”,想以6万元打发家属了事;

岂止对方家长也是“坑娃一族”,不榨干女儿不松嘴。

舆论从声讨公司没人性,很快反转成攻击死者父母没人性。

无良资本家与混蛋家长,在法庭上对峙。

这一幕,观众似曾相识,案件直至的,便是当今互联网大厂的典型操作:因为时限横死在街头的外卖员、社保档案被第三方托管的大厂快递员、长期加班猝死在工位的某电商员工...

编剧用这一条鲜活生命的陨落,不留情面地揭露了信息时代看似繁荣背后的种种弊端。

由此可见,《底线》的尺度、狠度不一般,它不规避禁忌话题,也不从单一视角去粉饰和歌颂。

每一场审判过后,都给观众留下极大的思考空间。

温度

尽管刻画的是法务工作者群体,但《底线》前几集看完,并没有给观众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相反,它温和而亲切,甚至不少段落加入了喜剧元素

首先,角色们“说人话”。

仔细的观众,会发现靳东在讲台词时自带口音,像老干部一般,“de”念成“di”一句话的重音有时会落在出其不意的地方。

堂堂国家一级演员,普通话不过关?

原来,这是剧组特意安插的一个“小彩蛋”,目的就是增加轻松感,营造日常对话的氛围。

比如靳东与成毅的这段师徒对话,仔细留意,有三四个尾音,听上去特别可爱。

近两年,民事案件中,为了降低群众打官司的难度,司法特意设置了调停环节;

意在打官司之前,进行最后的和解尝试,尽量不“经官”,毕竟一场官司下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损耗极大。

剧中曾多次呈现调停室中,对峙双方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后期的握手和解,这其中,离不开法务工作者的调查、说和。

方远的“方婶儿”的昵称便因此得来。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看到日常闻所未闻的各种奇葩事儿,趣味点十足。

其次,冷不丁插入的冷幽默。

在一次与最高法领导的业务交流会上,导演特意加入了喜剧成分。

一群德高望重的领导端坐前方,散会前,走过场式地让“别的同志也讲两句”。

正常情况下,都知道这句话是散会的信号弹。

但偏偏高远就非站出来讲了两句。

不是凛然大义的口号,也不是旁敲侧击的暗示,他就是讲了两句实际工作中的感受和想法。

回到法院,领导批评高远,两个人你来我往,互相调侃。

导演尤其特意消解了王劲松以往“阴毒”“凶残”的形象,把他的角色设置成与高远相爱相杀的“老油条”。

因此,你不用担心《底线》呈现了过多的阴暗面而emo,事实上,这套剧的鲜活和欢脱,远超想象。

轻松桥段的设置,是编导有意的暗示:法官也不是冰凉的工具,他们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工作中除了条文的准绳,也会受情感的制约。

厚度

表面上看,《底线》是在讲述案件。

但往深处,是在探讨我国法制的进程。

接着说“骆优优案”。

方远最后判MCN赔偿死者家属100万元整,并交还死者生前微博。

姑且不讨论这对吸血父母是否有资格拿到赔偿,单讨论方远判MCN败诉,便引起了司法界的轩然大波。

它挑战、并成功颠覆了以往类似案件的判罚,而是明确指出“经纪合同”亦属于劳务关系的一种。

这代表着以往类似案件将会出现大量的二审、二次上诉等情况。

庭后,方远释然一笑,他没有在意业界涌向他的压力,而是为推动司法体制进程而畅怀。

在庭上,方远从“社会劳动关系”和“司法体制建设”的双重维度,解释了自己判决的依据。

这是马克思《资本论》里的著名论断,它尖锐地点出了当今资本家的嗜血本性,用奋斗、成功学让劳动者自我剥削,最终异化成工具。

由此可以看到,《底线》绝非一暮暮单薄的庭审现场和嬉笑怒骂的调停趣闻,它投注了创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法治建设进程发自肺腑的关心。

可以想见,枪战、肉搏、追车等动作戏,《底线》或许不会很多;

正相反,由大量庭审、辩论构成的文戏,才是它的重点,唇枪舌战、逻辑拆解、敌我抗辩,温情的面纱下,其实是一部烧脑剧。

法锤敲下去,很简单;

但判决生效前的种种矛盾、撕扯、悖论,却很难;

正因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法治之光,这才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正确之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