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又翻车,这次恐怕不是她的错……

最近一条热搜词条成功让我的心情经历了起起落落落落。


那就是#有打戏nb症的演员#


看第一眼脑海里瞬间浮现的就是当年的武侠小生天涯四美。


谁知道却是一场对内娱流量们的彩虹屁大会。



放眼评论里,全是粉丝带着几位哥哥的美图在攀比。


粉丝拼命安利,路人不知所以。


不能说失望吧,只能说和双十一点开两亿红包雨结果只中了五毛的心情一样。



再看看那些漏洞百出的画面,只想说:别夸了,再夸就不礼貌了。


抛弃粉丝滤镜和慢镜头烘托,如今的打戏真的越来越没看头。


无论是武侠仙侠还是古偶玄幻,涉及动作戏就离不开下面这四宗罪



1、滥用慢镜头和转圈圈


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导演们对慢镜头总有种蜜汁依恋。


似乎镜头一慢,给个不明觉厉的大特写,就能把主角武功盖世的噱头坐实。


哪怕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也要来个慢镜头记录主角坚毅的脸庞和不屈的眼神。


当观众被颜值俘获时,动作流不流畅也没人会去计较了。


唉,美色误人。


当然,近期慢镜头无语度排行榜第一名必然要颁给《雪中悍刀行》这尴尬90秒。


截取了一段,这是原速哦


同样的时间,隔壁《怪侠一枝梅》已经打完群战快进到一对一了。



如果问为什么放慢呢,就是在对观众暗示,快看我憋大招,小样这还不迷死你。


还有曾舜晞主演的新《倚天屠龙记》,开篇十分钟有6分钟是慢镜头。


这缓慢的身姿和特效明显的石头,属实没有细细品鉴的必要。



真……的……好……拖……沓……


这个问题出现一次观众抱怨一次,但是诸位导演依然乐此不疲。


被滥用的除了打戏慢镜头,还有各种搂腰转圈圈的戏码。



或是不打不相识,或是英雄救美的桥段,圈一转就知道有感情戏了。


但凡男女主相拥,必然对视,加上煽情的bgm,就能原地升华,一眼万年。


觉得情绪不到位了还要配上飞花落叶,细雨飘雪一系列氛围感好物。


结合各类丧葬风千层白裙,好好的帅哥美女都变成了开花陀螺。


如果尴尬有罪,那么转圈圈对视应该被判无期。


百转千回的情意不该只有转圈才能体现,观众要的情绪感推拉也绝非物理意义上的角度切换。


观众的审美都在进步,导演们却还沉迷原地转圈。


那么电视剧与好口碑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2、借来的四肢


武侠剧全盛时期,每个演员都能来个一招半式。


后踢腿、后空翻、空中一字马,个个有绝活。



但是现在的打戏,复杂的动作有人记不住,力度和技巧也展示不出来,很多演员都深谙糊弄学精髓。


该发力时手软;



腿软;



但是嘴硬。


同样的,最该轻盈飘逸的轻功却呆板得一言难尽。



看这憋了一口气的表情,轻功一点都不轻盈。


还有这,原地升天,垂直落地,是在cos直升电梯?



这么拘束僵硬不自然,诸位带着借来的四肢一本正经上场,可真是辛苦了。




练武必先扎马步属于武侠小说的共识,但还是有无数武林高手下盘不稳。


刚施展完众人嘴里举世无双的轻功,落地就是一个踉跄。



现在的打戏,主角已经不再是诸位演员,而是明明看不见却深深扎在观众眼睛里的威亚吊绳。



收手吧阿祖,别再伤害我的眼睛。


3、没有感情全是套路


现在的电视剧不仅剧情可以套路,打戏也可以。


前段时间《沉香如屑》热播,男女主都受到了不少质疑。


甚至有不少人吐槽打戏又长又难看。



剧中杨紫的大部分打戏动作都很套路:


抬手,左一掌,转圈,右一掌,特写造型。



甚至再一次被质疑“没有灵气”。



单纯是杨紫的问题吗,恐怕不是。


这个环节已经固定,随便找部剧都逃不开。



同样的还有下面这个:


挂倒车档加速后退,对面出剑直逼心口。



是不是也很眼熟?


让演员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套招太难,干脆来个定格动画。



甚至有更偷懒的直接复制动漫建模的对打分镜。



连特写除了背景都是一模一样。



说实话,《风起洛阳》这么细节的布局都认真做了,费心设计一下打戏想来也并不难完成。


明明应该是点睛之笔,现在却成了拖后腿的致命弱点。


怎么就不能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呢?


4、群戏斗法,全场工具人


这几年的打戏里,出彩的群戏一直没发现。


所以配角和反派都是衬托主角大发神威的工具人。


空旷处圈出一块无遮无挡的地尽情发挥。


不需要观察什么地形障碍,也不需要战术战略因地制宜。


全靠信念和魔法攻击,主角手一挥就能放倒一大片。



前段时间吴磊这场以一敌百的攻城之战颇受赞誉。



坦白讲,打戏力量感和流畅度已经足够,这场群戏的问题就出在调度上。


一群人不搞车轮战还坚持回合式攻击,前一个队友没打完下一个绝不上前。


怎么这时候反派这么讲武德了,放狠话时说好的格杀勿论呢?


说了这么多问题,不是挑刺,而是遗憾。


从前最常见的武打元素如今的影视剧里提着灯笼也难找见。


但凡上点难度的动作都有替身待命。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没了用武之地。


用剑的,只会刺和砍;用刀的,只知道劈和挡。


来来回回,没有章法,只见套路。



打戏向来最讲究的是力与美。


小时候读武侠小说满腔豪情热血沸腾,谁没有个成为大侠的梦。


一拳一脚,扫尽天下不平事。


这些都在老牌武打演员身上变成了现实。


从前的打戏,近战荷尔蒙爆发的肌肉和寸劲,远景群戏配合。


也从来都用不上什么慢镜头。


《水月洞天》这部服化道粗糙,武替都没用上的老剧被一遍遍讨论,当然是有原因的。



据说这几位演员拍打斗戏时导演会要求速度放慢,不然摄像机拍不到。


因为几位都是专业武术运动员,肢体反应太快,见招拆招,不用商量,对方就有最恰当的回应。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玄幻剧。


这个题材放在如今设计几个手势加上点炸裂特效就能出锅上菜了。


而它放弃了大部分魔法攻击还是真材实料拍动作。


千禧年间的现代戏更有看头,《杀破狼》里甄子丹和吴京的巷战拍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


又有谁知道这场戏背后道具都被打断了几根。



而回顾2021年,大小荧幕上最精彩的一场打戏,还是加起来快一百岁的甄子丹和谢霆锋在怒火重案里贡献的。



如果说力量感多练就能出来,可要展现武侠的美,绝非易事。


武侠小说里绝世高手高岭之花们二分凛冽三分不羁五分漫不经心的姿态,不是冷着一张扑克脸就能合格的。


当年的古装美男们都有自己的绝活。


二郎神一柄三尖两刃戟能让孙悟空胆寒,焦恩俊耍起兵器也是信手拈来。



二舅一出场,满弹幕的“三界第一美人”,这样的仪态和武力值谁见了不嘶哈。


到了小李飞刀李寻欢,又是另一种神韵。



凡是上手的武器都能设计出一系列收放自如的动作。


但说到挑枪花挽剑花,何家劲版本的展昭必须榜上有名。



这一段流畅得我也就看了10086遍吧。


是不是特别潇洒特别轻松?


放到今天,导演们觉得武侠的洒脱飘逸和白纱有命运般的联系,这点我可以认同。


毕竟有楚留香白衣踏月来的珠玉在前。



但人家的轻功绝不是凭空升天,发力点、借力点都有所体现,行为合理,自然能弱化威亚的存在。


这样的效果与演员本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群戏考验的就是导演的调度。


最有代表性的就《方世玉》百人巷战,打斗中心保持一对三的平均状态,后面的群演也没闲着,队友殉了就立马伺机而上。



过了百人巷战那段木凳桩也是点睛之笔,复杂的关窍,生死攸关的处境。


方世玉要在保持木凳稳定的同时对打,且要保持绑住母亲的绳子不会下坠。



体现的不仅仅是打斗还有平衡和博弈。


而现在的打戏总是会走进一个误区,打戏就是拿着刀对砍。


实际上针对环境作出合适的部署比怎么让主角赢更重要。


《卧虎藏龙》这段竹林高空打戏,时至今日还在被模仿。



踏竹枝借力,韧如竹迅如风,你进我推,蓄势反弹。


人物与环境浑然天成才是武侠之臻。


无论是充满幻想的江湖还是传承至今的中国功夫,打戏背后是中国人独有的“武侠”浪漫。


不像完美而虚假的超级英雄,武侠世界里的人物都有血有肉。


哪怕天纵奇才也要焚膏继晷勤学苦练,有门派绝学,就有江湖争斗。


有本心赤诚的清正君子就有宁负虚名不负相思的痴情种,他们都不完美。


他们的潇洒不是宽袍大袖白衣飘飘,是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的快意。


惩强扶弱,除暴安良。


这是我们几千年文化里留下的侠义,是对天地对自然规则的感悟,对万物生灵的仁爱。


而打戏,应该是武侠的灵魂而不是古装言情里让男女主升华感情的工具。


武戏不该只用来衬托文戏。



从前的打戏虎虎生风,现在缠绵得像调情。


反派好像都有斯德哥尔摩,无论有多恨主角,就是不敢下一点重手。



演员本身也不够争气,一点点擦破皮整个剧组都要停下来围观慰问。


孟美岐《诛仙》破一道口子全场围观;



这么脆弱谁还敢真的跟你喂招,搞不好就要被粉丝骂故意下重手。


受不得伤,吃不了苦,输出全靠bgm,战果要看特效是五毛还是一块。


力度不够,慢动作来凑。


打戏效果的呈现只能靠摄像、剪辑、后期玩命三拖一。


过度追求意境放弃了实感,场景再漂亮也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回想当年的刀马旦们,吃过的苦要多得多。


影后惠英红为了谋出路当打星,一场戏下来盲肠被踢破,发展成了腹膜炎,没等好全又因为进度回了剧组。



即使上了年纪再和吴京甄子丹对打,也一点不落下风。


章子怡在拍《卧虎藏龙》时,整个大拇指指甲被打飞,愣是一点没敢抱怨。



就算是靠颜值横行娱乐圈的阿娇,当年拍打戏也是打拳下腰鲤鱼打挺一个接一个来。



如今看不见出彩的打戏,是整个行业的要求变低了,更是演员对自己的要求低了。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拍什么都是糊弄为先。


不管是武侠还是玄幻,最终都变成发展感情线的言情古偶。


当然年轻演员里,也有耐下心思苦心钻研的演戏的。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高光都在男性角色身上的剧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有一个女性角色——鱼肠。


作为长安城里最贵的赏金猎人,下手狠辣,身手敏捷,看的人快意十足。


为了演好鱼肠这个角色,李媛最早一个进组,起早贪黑练,全身心投入,花了不少心思。



京剧武生出身郑业成,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写照。


坚持了十多年的体能和武打的训练,在他成为演员后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去年的《祝卿好》虽然剧情一般,但是郑业成的打戏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个翻转的动作很是丝滑,看综艺也是空翻连翻完成得轻轻松松。



而他现在依然没有放弃坚持日常训练,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演戏可能靠天分,打戏必须靠吃苦。


哪有不摔跤就能学会走路的。


希望年轻演员们能拾起从前吃苦当吃补的精神,踏踏实实磨砺一下自己。


武侠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中国人关于江湖的浪漫不能就此消弭。


也希望下次出现在热搜上的各位,都是真材实料的高光时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