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晓庆和奚美娟两位金鸡影后的获奖作品看表演审美的变迁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前不久电影金鸡奖曾有一个令很多观众吐槽的画面,在颁发最佳女主角奖项时,颁奖嘉宾刘晓庆将奖杯高高举起,久久没有给获奖演员奚美娟颁发,直到奚美娟双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刘晓庆才把奖杯放低颁给了奚美娟。其实这俩人的表现不经意间就体现了两人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修养,刘晓庆在表演上就是放着演的典型代表,颁奖礼上的那个动作就是她表演理念和表演审美在生活中下意识的流露,那就是怎么抢眼怎么来。而奚美娟不露声色的举止也是自己表演审美熏陶下的自然流露。所以说颁奖礼上这个略显尴尬的画面其实是两种表演理念的碰撞却无法和谐的结果。

中国目前影视圈的表演呈现两种类型,一种就是收着演,一种就是放开演。其实这两种表演方式是整个表演平台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放在镜头前这种特殊的呈现方式下,两种表演就都不能极端,一极端给观众的感受就差强人意了。

现举个放开演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刘晓庆在《瞧这一家子》中扮演的张岚,这个角色本身是一个性格张扬外放的喜剧化人物,刘晓庆在表演上抓住角色性格特点,设计出了很多符合人物特点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使人物性格一下就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两个镜头分别是公园游船上那句针对救人的台词,当张岚看见溺水者不停的紧抱着救人者的头,眼看就要同归于尽了,张岚快速从游船上弹起来焦急地指着救人者说“把他打懵!”,以及作为售货员的张岚在书店里边打电话边接待顾客的场景,那极不耐烦和敷衍了事的态度让刘晓庆一个白眼和几句抢怼表现的活灵活现,这个角色也因此成为刘晓庆表演画廊里的经典。这种略显夸张的表演由于和角色性格较为一致,看起来就没有违和感。建国初期我国电影艺术刚刚起步时,演员大都是从话剧演员过渡过来的,他们在镜头前表演也都是根据话剧表演摸索过来的,而话剧表演特殊的舞台呈现方式,就必须字正腔圆,形体动作夸张,否则远处的观众就看不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走向,正因为这个原因,早期老一辈电影演员的表演现在看来就觉得夸张搞笑,甚至有些脸谱化。这种固有的表演模式甚至垄断了银幕很长时间。而刘晓庆唯一一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电影《芙蓉镇》里的表演,已经非常明显的看到内敛了很多,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尝试用眼神和微表情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纠结。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和演员大部分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他们逐渐打开视野,开始接受电影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电影理念,表演上也根据影视表演的特点,变得更为生活化、更为内敛,那些舞台剧的表演方法逐渐被摒弃。从潘虹的《人到中年》到刘子枫的《黑炮事件》,演员们更专注角色内心世界的呈现,演员的眼神和微表情这些在话剧表演中几乎毫无用处的方法被大量运用到电影表演中,人物的呈现更为立体和细腻,这种表演也逐渐被大多数年轻观众和知识分子观众所接受。

近年来,随着表演类综艺节目的大行其道,这种现场舞台表演同时兼顾镜头呈现的表演方式,让很多戏剧学院出身的表演者能够在竞技中脱颖而出,比如刘敏涛、周一围,由于他们所受的专业培训,让他们在人物性格分析、外部动作设计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综艺节目中时间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小品式的人物片段更容易出彩,所以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取得好的名次。这也短时期让这些演员迷失了电影演员的表演方向,后期这些演员的影视化表演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周一围和刘敏涛浮夸的影视表演让观众直上头,成了油腻做作的代名词。

其实,笔者以为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如果不根据表演的呈现方式不同而有所改变,表演都是不成功的。任何表演方式也都应该结合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有所取舍。外放的表演和内敛的表演也不是相互排斥的,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和角色性格,这两种表演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比如在表达人物情绪爆发时电影表演就可以借鉴舞台表演的爆发力,但这种爆发力并不是越强烈越好,必须符合角色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情绪,分寸感把握不好,就让观众起鸡皮疙瘩。成功的例子是颜丙燕在《万箭穿心》里的几场哭戏就非常准确,由于准确就不觉得夸张,由于准确就觉得打动人心。而刘敏涛在电视剧《生活家》中的表演就让人感觉用力过猛,与人物定位脱节,甚至挤眉弄眼的表演频上热搜。

我们再来看看奚美娟在《妈妈》中的表演,她所扮演的女儿是大学教授,在她患病前的表演都是非常含蓄的,而当她深受阿尔茨默症影响的时候,其表演又是非常放的开的,但是由于与角色状态保持一致,你就觉察不到她的表演痕迹,非常准确的表演才让她金鸡影后实至名归。所以说不管是收着演还是放开演,都是基于对人物的分析、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只要准确,怎么演都是对的,而想当然自以为是的表演肯定是贻笑大方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