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残酷的史诗

《O.J辛普森:美国制造》

《凯撒》

◎路子(媒体人)

◎《凯撒》是莎翁最好看的罗马剧,没有之一。每个角色都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叛军之勇,犹如一支星光熠熠的足球队,布鲁图斯则是中场灵魂。这个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的化身,君子的典范,理性的楷模,相当于中国传统的“后妃之德”,同时被男女两种性别所深深爱慕的对象。

◎作为一个后知后觉、看东西有限的人,今年上半年最震撼我的片子是《辛普森:美国制造》,有当年读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时的醍醐灌顶之感。拍得太好了,现实是残酷的史诗。

◎静态生活流的戏主要看小动作设计,手不能空着,手上是精神世界的外化。

比如,如懿在自己屋里总是在干活,画画,绣花,写字,甚至一个人下棋,营造出一个后妃劳动者的形象,遗世独立,精神倍儿自给自足;与之相对的,其他嫔妃则是成天吃喝,游手好闲,搬弄是非。

朋友圈跟帖:是的,在精神生活充实、热爱劳动(刺绣绘画抄经插花之类)方面,甄嬛也是一样。

◎电影《动物世界》,用了日剧《赌博默示录》公海聚赌的壳,里面的瓤全换了,把年轻人在丛林法则中的生存困境,改编成类似“战狼2”的故事,主旨在于表现牛气的中国人,准确地说,牛气的北京人。京味语言在片中带有某种先天的智力优越性和历史的沧桑感。

其实在《药神》里,语言的分工就很有特色,上海话用于日常调侃,北京话用于政治抒情。在一堆上海小市民里,一个老太太握着主人公的手,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道白。

◎区分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就看主人公的性格。现代小说主人公的性格是不确定的,当读者已对主人公产生信任,有了代入感,却发现根本问题在于他灵魂中笃定的东西缺失掉了,所以他的描述是可疑的;而传统小说主人公未离安全阀。一般而言,现代小说的主人公只有两种结局:自责而死,或者带着内疚活下去。

◎嘲讽韩国男性霸权化的性别意识,是洪常秀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母题,因此他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尤其是男主角,大多偏于猥琐,他不断使用精巧的叙事结构,都是要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来认同这种嘲讽的正确性。

侯麦电影也会有同样反讽的视点,譬如《克莱尔之膝》,但侯麦更多只是审慎地揭示,“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是异性相吸,礼则是怕惹上麻烦的礼。

◎舞台很奇怪,因为假定性的存在,它会产生某种话语变形,政治正确和抒情自恋都不太适合,反讽与悖论才是王道。所谓负负得正。

◎莫里哀是整蛊大师,乔伊斯的喜感来自另一路,他是逗比大师。

◎日本电影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文学基准,正是桥本忍、小国英雄、野田高梧、水木洋子这些能耐特大的老家伙们集体努力的结果。中国的编剧基本都被导演吃掉了,彻底工具化了。

◎看《小偷家族》,解构血缘关系,好。是枝裕和惯用的套路,显示出作者深广的社会关怀。中国剧中都快变成唯血缘论了,一个个都是小家庭抱得紧紧的。

◎越来越觉得,当下写小说其实就是仿自传体,写剧本都是cosplay(角色扮演)。

◎最近看了两部“三一律”,看得十分酣畅。现在的戏都太碎了,灯光切换如同电影蒙太奇。电影界老挤兑话剧腔什么的,话剧可千万别丢了自己的整,去学别人的碎。

◎阿兰·布鲁姆分析莎剧最好看。尤其他分析的《亨利四世》《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最别出心裁。

朋友圈跟帖:哈瑞·雅法分析《李尔王》第一幕最精彩。

◎《马可百万》,罕见的奥尼尔历史剧,这剧跟咱们有关,写的是马可·波罗在远东传播拜金主义,结果发了大财,回到祖国时成了百万富翁……显示了奥尼尔对自身所处西方文明的批判。

◎《海鸥》是契诃夫写的第一个正式演出的戏,创作心态如画。描写两个年轻人极度渴望靠作品出位,然后被人尽快认可,伴随着一股浓浓的成长与成功焦虑。

契诃夫那会儿年轻,没结婚,剧中星二代母子的关系其实不太经得起推敲。有胳膊肘往外拐的星妈吗?明星都是人精,一个人精难道会不爱自己的独生子?何况他还小有才华。演艺是名利场,在中国那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护犊子护得不行不行的。

2022.12.16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