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结束后,中国电影就要变天了

2022年11月,中国第35届电影金鸡奖上,

周冬雨作为嘉宾,跟着杜江一起走上台,点亮金奖并作开幕发言:“这十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说这话的时候,周冬雨是笑着的,但其实周冬雨的心里很苦,她已经拍完了7部电影,

但这7部电影没有一部能够如期上映。

她跟张艺谋合作的《坚如磐石》早在2019年就已经杀青,并在2020年6月8日发布了第一支预告,

但快3年过去了,《坚如磐石》没下文了....

张艺谋的“豆瓣条目”里《坚如磐石》也已经消失了,当然,张艺谋并不愁《坚如磐石》无法上映。

毕竟像张艺谋这样极富创作力和多次“电影不过审”的电影导演,他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耐心。

虽然《坚如磐石》的定档遥遥无期,但是在2023年春节档,张艺谋还有《满江红》要放。

这一次,张艺谋选择了跟沈腾,岳云鹏合作,轻喜剧的风格,要在春节档跟《流浪地球2》硬刚。

张艺谋想要干票大的。

其实陈凯歌也想干票大的,

他跟张艺谋从80年代开始一直互相斗法,从80年代斗到了10年代,从文艺片斗到了商业大片。

陈凯歌不甘心张艺谋走在他前面,可陈凯歌自己那独树一帜的自我表达,让投资人对他没信心。

他的《少年时代》早在2019年就杀青了,并且在内部开过了试映展示会,拖来拖去定档2022年。

现在定档又改到了2025年,上映遥遥无期。

但无论是《坚如磐石》还是《少年时代》又或者其他电影,它们其实都是典型的作者电影,在当下的环境下这些电影,在商业逻辑上很难取得成功的票房,而一切的“牺牲”也都是为了更大的格局。

——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式电影。


2022年是中国电影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有着很多标志性的事件。



1,初代流量所剩无几,数字演员被淘汰了。

吴某凡被判刑,李峰某嫖娼...今年开始,过去几年的初代流量们早已经纷纷翻车,如今的初代流量,就只剩下了鹿晗和杨洋还在内地娱乐圈活跃着。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鹿晗自从《上海堡垒》后,在演艺生涯这块吊着一口气,杨洋也在沉浸许久后,转型硬汉演员...



初代顶流张瀚的《东八区》被强制下架,成了过街老鼠,二代顶流蔡徐坤和王一博,也纷纷剪去长发,从“妖娆”的身姿变得越来越硬朗结实起来。

朱一龙也砸破自己偶像的牌子,

转型成了实力派男演员。

如今“流量明星,流量艺人”成了贬义词,流量再也不是“娱乐圈资源的通行证”。



2,各大奖项回归,演员在寒冬过后等来了春天。

2018年,金鹰奖上,迪丽热巴的《漂亮的李慧珍》打败了殷桃的《鸡毛飞上天》,在那个夜晚,一个二代顶流女星顺走了金鹰最佳女主角。

那一夜,迪丽热巴的粉丝是疯狂的,但在温室外是无数质疑与不解,人们质疑起了金鹰奖的含量。

直到2022年,一切都拨乱反正。

殷桃终于凭借着一部《人世间》,

成功拿下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

于是,坊间有了句笑谈:殷桃不需要金鹰奖,是金鹰奖需要殷桃来证明自己的纯洁与含金量。


3,中国电影即将转变风向。

2022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是非常艰难的一年。

国庆档的7天仅仅收获了14.96亿票房,远不及2021年国庆档的43.7亿票房,在电影圈的寒冬里,电影人曾想靠着好莱坞的《阿凡达2》刺激下市场。

只是,一切让人大跌眼镜。

即便是卡梅隆的《阿凡达2》也没能够成功救市,票房的预测一路从50亿票房下滑到了18亿票房...

事实证明,外国电影救不了中国电影的困境。

唯一能破局的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



那又该如何破局呢?

陈道明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式电影”,中国式电影是今后的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这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中国式电影就是拍出我们自己的个性,拍出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用独特的语言文化方式思维描述中国式的情感。

那到底怎么拍出“中国式电影”呢?不用担心,其实我们的电影局,早已在2017年开始布局。



2017年,刚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不久后就爆发了贸易战,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来占领。于是,没多久进口大片协议就被搁置了。

要知道,我们在2017年以前每年看到几十部好莱坞大片,是因为我们在加入WTO签了协议的。

但2017年-2022年,虽然协议已经到期了,但是我们依旧从美国引进好莱坞电影,但是无论是引进数量还是在内地年度的票房占比,已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阿凡达2》更论证了这一点。

因此随着进口大片在内地的影响式微,国产片的制作人就已经跃跃欲试想做大王了。既然进口大片不来抢市场,我的能吃的菜不就多了吗?

吴京也正是在时间点,赶上了好时候。

贸易打的最激烈的2018年底,相关部门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这两个文件,我就不给大家详细说了,但是总结一下:这两个文件,实际上就是两针兴奋剂。

不止是电影拍摄发行,在院线投资建设以及配套的周边产业的链条上,全部都被鼓励发展并通过政策给了支持,大家都相信形势一片大好。



陈凯歌就是在那个时候拍了《少年时代》,而张艺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拍了《坚如磐石》...

那个时候,人们都在谈论着:中国电影的明天,中国电影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票仓....

不管懂行的,还是不懂行的,只要手里有闲钱的老板都通过投资渠道,接触到了电影,很多人和很多钱,就这么一猛扎了进去。

于是2017年-2019年,中国电影就跟“涨价去库存”的房地产市场一样,国产大片出现了持续三年的异常亢奋,乱象频出,热闹非凡的投资热潮...

而2019年,《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写道: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法设立文化企业,尊重各类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经营权,保障其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一片繁荣,当前的电影人要做好中国文化产业的排头兵,要拍好电影,拍电影好,各部门要加大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力度,并鼓励社会力量对电影的投入...



在政策的加持下,中国电影集体狂欢,整个市场都是处于一种严重过热,全面向好的状态中。

2019年内地票房达到642.6亿元,似乎离超越好莱坞,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就2年3年的时间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9年“口罩”问题出现,这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的文娱产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打击,而口罩反复不定,电影院这种密集和封闭的商业场所,是封控管制的重点。



中国电影本单依靠电影院票房体系,这个时候就暴露了弊端:电影院关门,没有人来看电影了。

2019年上车的人,都曾以为自己是金矿工,这趟车是开向金山银山的,但是没想到的,这趟车开向的是屠宰场,做电影,拍电影的人都赔本了...

好不容易拍完了,过审了,也不敢拿出来拿出来放,没人看啊,更何况电影行业本就不是本业。



电影行业是末业。

本业是什么呢?本业是保障“衣食住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等基础行业。看病,房子,买菜吃饭,教育,供暖,供电这些都是关乎民生的基本行业。

没去电影院看,人们可以接受,毕竟娱乐消遣本来就是次要的,可是存款要是出了问题,房子要是盖了一半烂尾了,那老百姓们就有话要说了...

口罩以来,大家口袋很紧张,本就没有去商业消费的欲望,虽然人们是需要娱乐圈消遣,可是替代电影的娱乐消遣,精神消遣有很多,不能去电影院,大不了就呆在家里追剧,看盗版电影也行...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从业者为了自保——

采取了三种最常见的方式。



第一,像徐铮那样,把院线电影临时改成网络大电影,不求赚钱,只求把电影的本给保回来。

第二,延期上映,等待机会。无论是《你好,李焕英》还是《唐探3》,其实都是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就已经拍摄完了,但是大家都等到了2021年春节档,口罩一度减缓,才拿出来放映的。

第三,不玩了,不放了。徐峥的《囧妈》卖给平台,《你好,李焕英》的成功,都是有着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的,他们运气好,保本了还赚钱了,但是也有很多电影学他们的,运气就很不好了。

投资方亏的裤衩都没有了....


于是在整个2020年秋到2021年春的这半年,中国电影的市场一个状况就是,一大批早在2019年完成的电影,选择在到了2020年和2021年才发行。

电影投资人只有选择在环境好的时候才敢放电影。

但是,往往等到环境好了,人们的喜好又变了,电影作为工业时代的产品生命力本就是有限的,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是钱的问题。时代变了,受众的喜好也就是变了,当然这个问题就是全球问题。



而好莱坞的电影的做法就是不断重复着《钢铁侠》这般超级英雄的短平快剧情的电影,它就跟爽文一样,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带给观众一种情绪上的爽,至于意识和细节并不重要,

而中国电影的问题就在于,

它还没做到这点,时代就要翻篇了。

而那些想跟上时代的电影人,却也没条件拍摄。



电影的拍摄,是需要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合作完成的,这注定是一个要发生多人聚集,经常多人长时间在封闭的室内空间工作,绝不可能居家办公。

所以2019年末开始,很多电影就没法拍了。

像张艺谋的《悬崖之上》早在2019年12月就开机了,但是停了4个月,直到2020年4月才接着拍...在这个时间段里,想拍电影就只有等口罩缓解的窗口,要放的也在这个世界的窗口赶紧放...

这个窗口一过去了,就没机会了。



但环境的不稳定性依旧包围着电影行业的每个人。2019年那批拍电影的人,把电影捂着,等到2020年和2021年才拿出来,而20年和21全行业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几乎没人拍电影...

于是现实就是,前面的电影放完了,存货没有了,后面也没人拍,也没有了,没有电影可以放了。

中间的空档接不上,于是惨惨的真相就在2021年最后两个月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而等到2022年,“没有电影放”这一问题逐渐到顶点。



这就是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好电影都没拍。

于是就出现了极具诙谐和黑色幽默的一个段子:

山中无老虎,猴子开始当霸王。

在大片开始缺席,那些小动物就开始出来混了。

比如,在2022年11月很火的那个《林深时见麓》,票房一共75元,就两个掏钱的观众。一个是花了70块钱,1位是买错了票,扣了5块钱手续。

当然,《林深时见麓》能上映,本来就是林子里没了老虎,甚至就连猴子也没了,出品方可能想的,既然没老虎猴子都不在,干脆出来抖个机灵,本来就几十万拍的片子,万一赚几百万呢?



但是过了2022年,山中的王就要回来了。

随着放开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即将出台,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最大的拳头,它也即将归位...

2022年的乱象和雾霾,也将一扫而空。

事实上无论是2017年《战狼2》开启的一个新的时代,还是2018年的国家出手的“限薪令”,

2019年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2020年的内娱大整治,2021年的内娱流量倒台...

这些动作无一不在告诉电影人和观众,大力发展电影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记得,许多人经常说“主旋律”太热,但实际上“主旋律”在中国不曾真正的热过,中国票房的十大榜单里,能算的上主旋律的其实只有《长津湖》,至于《战狼2》都不算是主旋律,而是动作爽片。

那部《流浪地球》更不是主旋律,它的科幻的末世灾难片,《红海行动》也是动作爽片....2022年的《万里归途》虽然是“撤侨”的背景,但严格来说,它属于类型片里的动作商业大片....

在整个“中国电影十大票房”里,唯一一部能称得上“主旋律”的唯有《长津湖》,但实际上《长津湖》的内核也不是主旋律,而是一部商业战争片,不能因为是吴京演的就主旋律,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所谓的科幻,哪部没有主旋律美国救地球的?

中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2022年上映的《你是我的春天》有着周冬雨、尹昉、宋小宝、潘斌龙、王景春、赵今麦、黄超、杨斯、黄晓明、宋佳、张航诚主演...一部“诚意满满”的口照片...

是一部真正的主旋律大片...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部电影上映10天票房2600万,甚至还被赵今麦自己主演的俗烂爱情片《一周的朋友》在票房上打的连渣都不剩...

人们疲惫的并不是主旋律,疲惫的电影本身就是很烂,很多人想学吴京,但学到的是皮毛,没有学到吴京电影的内核本质,吴京的内核本质是什么?是打着“现代战争与动作”外皮的传统武侠...

要说主旋律《阿甘正传》才是美国的主旋律圣经,是保守者最后的成人童话,中国主旋律抢的是美国主旋律的票房市场,而不是其他的类型片。


但是从结果论来看,我们的主旋律做的其实还不够,有很多人的电影,在本质上还是打着“主旋律”的外衣,本质上的内核却还是腐朽的烂片...

我们需要真正的主旋律电影,需要更多的主旋律电影,需要的是像拍出一部像美国的《阿甘正传》那样,让观众即拍好叫好又卖座的主旋律...

那究竟怎么去做呢?用陈道明的话来说,我们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中国式电影”:中国式电影就是拍出我们自己的个性,拍出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用独特的语言文化方式思维描述中国式的情感,中国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拍出中国式电影...

2022年结束,2019年开始雾霾也终于消散,人们又可以拍电影了,又可以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在政策的加持和重视下,一切都将回到正轨。

寒冬过后,必是阳光灿烂的春天。

而我们的电影人又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呢?

还让我们在2023年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