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防黄牛”没有问题,演出票不退不换没有道理

日期: 来源:泗水融媒收集编辑:泗水融媒

 当下演出市场火热,不仅让抢票变得不易,退票更是难上加难。近日,不少消费者讲述自己被退票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经历,质疑“不支持退换票”的规则是否合理,呼吁完善演出门票的退改制度。

疫情实施“乙类乙管”后,国内演出市场恢复了活力。以北京为例,今年一季度,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8982场、观众人数187.6万人次、票房收入3.25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8.3%、44.3%、52.2%。消费者既面临一票难求的情况,也有演出票不退不换的困扰。

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抢到一张热门演出票不容易,不会主动去退票或者换票。但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比如演出和考试时间冲突、临时需要出差、因为生病无法到场等,如果演出票不能退掉或换掉就会带来浪费,对消费者而言是种损失。所以,消费者呼吁完善演出门票的退改制度。

而售票平台和主办方不支持演出票退换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退换票增加了二次销售成本,如果来不及二次销售,或者二次难以售出,就有经济损失。加之主办方演出前垫资较多,就不愿承担二次销售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以防“黄牛”为借口,即退换票会助长“黄牛”倒票。

不可否认的是,某些“黄牛”通过倒卖演出票获取暴利,临近演出时间如果没有售完,就希望售票方或主办方能退掉门票以减少损失。于是,售票方将防“黄牛”作为演出票不退不换的重要理由。不过,这种理由说服力不足,从法律、市场等角度分析都不能成立。

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售票方等“不支持退换票”的做法,是一种免除或者减轻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格式条款或者“霸王条款”,消费者有权依法要求退换票。而售票方、主办方为“不支持退换票”给出的理由,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从市场角度看,同处于文化市场的电影院,很多已经支持消费者退票。这就体现出一种市场意识。好的电影和影院服务,是不担心消费者退票的;相反,支持退换票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样,演出市场相关商家,也要将重心更多放在演出本身上来,这比强硬要求不支持退换票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应该说,演出市场有关方面既可以做到防“黄牛”,比如实行人、证、脸三合一,让“黄牛”难有介入机会,也可以做到支持退换票让相关消费者满意。从这个角度来说,防“黄牛”不是演出票不退不换的真正理由,而控制售票成本并多卖票,才是一些演出单位不支持退换票的真正原因。

对此,中消协建议,票务平台或主办方可借鉴航空、铁路等行业的成熟做法,制定阶梯式退改规则,依据退票、改签时间不同,实行阶梯化费率,基于公平原则合理制定退换票规则并向消费者公示。如果采用该建议,既能减少售票方、主办方因为退换票带来的损失,也有利于消费者。

笔者以为,在多个行业支持退换票的背景下,演出市场也应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电影行业,行业协会对电影票“退改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演出行业,也需要行业协会“推一把”。另外,演艺明星也可以让自己的演唱会支持门票“退改签”,这既能彰显自信,也能赢得社会好感,实为一个一举双得的“广告”。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阅读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声!

  •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报,脱口秀演员李昊石在5月13日下午、晚上连续两场“笑果脱口秀”演出中,肆意篡改演出申报内容,出现严重侮辱人民军队的情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中国演出
  • 1亿元!成都新能源汽车消费奖励金来了

  • 为进一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引导低碳绿色消费,成都市人民政府将于2023年5月20日-7月20日,面向全市开启2023年“蜀里安逸·车游四方”成都汽车消费奖励活动,资金规模1亿元。据

热门文章

  • 实力女神周海媚亮相《实力派》,谈人生聊表演

  • 当影视行业逐渐摆脱了流量控制,开启最本源的以内容为导向的竞争态势之后,那些在演艺圈努力打拼数十年的优秀演员,再度迎来了全新的春天。于是影视界“叔圈”“姐圈”频频破圈,成

最新文章

  • “防黄牛”没有问题,演出票不退不换没有道理

  • 当下演出市场火热,不仅让抢票变得不易,退票更是难上加难。近日,不少消费者讲述自己被退票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经历,质疑“不支持退换票”的规则是否合理,呼吁完善演出门票的退改制
  • 银行数字化转型,打响持久战

  • 导言: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继续呈现狂飙态势。2022年四大行科技资金投入均超两百亿,合计超千亿。大手笔投入换来的是更多、更新的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