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元故事 177期 | 一座“书桥”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2023开年的科幻热让人不禁思考,科幻离现实究竟有多远?在作家刘慈欣看来,科幻的灵魂是科学,而如何在大众与科学之间搭起一座认知的桥,南科大的《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丛书,或许已经做到了。

■林菲

2023年春节,是一个团圆的年,也是一个科幻的年。

春节期间,科幻题材电视剧《三体》仅开播1小时,就打破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该剧首播当晚,“三体连更6天9集”“三体首播口碑”等话题均登上微博热搜榜高位。

紧接着,是“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乘万众期待而来,炒热春节档,截至1月29日15时,电影票房突破25亿。影迷的热情甚至蔓延至影院外,电影周边被卖爆。

在狂欢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科幻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这两个大热科幻IP的创作者、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写过:“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与科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科幻的灵魂是科学。”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科学的启蒙读物莫过于童年时期的《十万个为什么》。而近几年,在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里,有一群教授凭借实力和情怀、坚持和热忱,编纂出版《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科普丛书,试图为大众搭起一座离科学更近一步的桥梁。

当现在的孩子早已知晓“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能发光?”“人是怎么来的?”,开始探讨“大数据有多大?”“疫苗研发为何这么久?”“什么是超快激光?”……我们知道,致敬经典的最好方式,就是超越经典。

宝藏教授

去年11月20日,2022深圳读书论坛首场科学专场在中心书城开启。南科大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以“未来已来——数字时代的精神建构”为主题,为读者解析“科学精神”在当下的多重“打开方式”。他还以科普丛书《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三辑)》的问世为契机,与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刘青松一起,分享了学校多年来在“科学、科普、科幻”特色校园文化建构方面的生动实践。

南方科普大讲堂开讲现场。

这套丛书的前两册,我都拜读过。他们两位,正是丛书的主编。虽然当时第三辑还没正式发布,我早已在11月2日,从刘青松处拿到了电子版。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刘青松,他穿着连帽套头衫和运动裤,这混搭的气质一如他的名字——轻松。

第三辑开篇就是刘青松写的《什么是科学》。我问他,“这篇不是放在第一辑更合适吗?”他哈哈笑起来,“那时都在忙着组织编辑书。”从他电脑保存的这几年工作文档里,我深刻体会到“十月怀胎”的艰辛——“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企划案”第1版的修改日期是2019年1月12日,而第16版的修改日期则已到2019年8月19日。

“高科技不姓‘物’,而姓‘人’,它不应该陌生高冷,而应该与人的生活,生产体验密切相关,它有理由充满美感和人性。” 在这份企划案里写道,高科技与大众之间还隔着一道相互遥遥守望“欣赏”的鸿沟,一块理解认知的“约会”空间。“谁来架起这座桥梁?谁来扮演这位红娘?《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就是这样的桥梁!南科大的我们就是这样的红娘!”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

这份激情是从初心而来。

南方科普大讲堂课后,刘青松与孩子们合影。

2016年,南科大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刘青松是建系后的第二位教授。在南科大,刘青松发现了这里的教授队伍简直就是宝藏,需要挖掘。怎么挖呢?

刘青松从小给自己的孩子做科普,出版过科普书。他想,这批教授“上台是老师,下台是家长”,如果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给学校的教职工孩子做科普,那效果肯定好!

于是,“南方科普大讲堂”就在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教授共同努力下顺势而生。最初他们只在校内开讲,后来逐渐扩展到小学和街道社区,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一年活动下来,刘青松整理教授们的讲课资料,配上活动时的照片,打印成小册子送给大家留作纪念,那俨然就是一本科普书。

“对呀,就应该出一套科普书!”刘青松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

这个念头并非空穴来风。南科大作为一所科技大学,不仅努力促使科研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在不断履行科学传播的使命。除了“南方科普大讲堂”之外,学校还活跃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树礼科普社等特色社团,并成立科普公益基金,支持学校科普公益事业的发展。校园科普氛围日益浓郁,正是孵化科普成果的沃土。

南方科普大讲堂上,材料系教学实验团队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碳单质材料结构的搭建

“用爱发电”

南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唐博是《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一辑、第三辑的编辑,其中都收录了他的文章,同时他也担任学科编辑。

2018年南科大组织老师到湖南招生,刘青松和唐博因此结识。刘青松邀请他来“南方科普大讲堂”讲科普课。平时在大学生面前讲得头头是道的唐博,居然在小朋友面前紧张了。第一次讲课结束,他在朋友圈留下一句感慨:“做一场科普的难度比上一堂专业课大”。

主题展

一次小聚时,刘青松跟唐博分享了那个出科普书的念头,听得唐博热血沸腾,当场就表示要一起干。后来,那些像唐博一样曾经积极参加过“南方科普大讲堂”的教授们,大多也成为了丛书编纂的主力军。

那时的唐博还没想到,写一篇科普文章比上一堂科普课更富挑战。

最初,没有人知道这本书的文章要写成什么样,也没有范文可参考。第一批邀来的稿子长短不一,有的就像专业论文,满满的专业术语;有的内容过于笼统,缺乏自己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亮点……

第一辑发布会

唐博第一篇文章主题是大数据,反复思考斟酌怎么用两三千字说清楚复杂的大数据已经很难,初稿到了刘青松手上还被删去了一部分。刘青松逐字逐句修改,还会问,“这句话你想表达什么,我怎么就理解不到这层意思呢?”放在以前,如果有人跟唐博说你的文章我读不懂,他就想说你读不懂不代表别人读不懂。“每一个做科研的人他都有‘迷之自信’,自信我写的东西都没问题。”但是刘青松来来回回跟他讨论几次,他也慢慢明白,做这本书要站在非专业的读者的角度去考虑,最后,唐博认可了这个理念。

第二辑发布会

比如,唐博的原文在介绍如何解决大数据存储问题时,谈到了“分布式存储”,采用大段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分布式指代了一种系统架构类型,这种系统架构是由一组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协调工作的计算机节点组成。……”刘青松便改成,“对于存储问题,单个计算机无法胜任。于是,人们就想到了把数据和任务分解,用多台计算机平行处理,所谓恶虎怕群狼就是这个道理。”简单而形象的文字,一下子就让我这个文科生理解了。在刘青松的电脑里,我看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五六个修改版本。这些修改痕迹清晰展现了教授们如何让“高冷”的高科技知识一步步“下凡”的过程。

第二辑发布

在那份修改了16个版本的企划案里,写着12个字:“戒骄戒躁、稳步发展、迭代前进”。我不禁哑然失笑,对于这些精益求精的教授们来说,“戒骄戒躁”的确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当我们最初有了一个好想法,然后像画同心圆一样,逐渐感染身边的其他人,不停地把圆的半径变大。”从办“南方科普大讲堂”到编写《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影响圈层变大,这群教授付出心血和时间,没有报酬,甚至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唐博说,“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那个网络用语‘用爱发电’吗?”

“桥”搭好了

刘青松的第一本科普书《碳宝历险记》,是以身边熟悉的孩子为创作原型,而他们也成为了刘青松写作时的第一读者。孩子们有的关心自己在书中的命运,有的对科学知识看得津津有味,这些直接的反馈都能帮助到作者思考如何调整、修改。因此,刘青松称他们为 “小小文字阅读员”。

在编撰《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的时候,刘青松也特意设置了同样的职务,就是书里编委会一栏中的编辑助理,只不过这次请的是有文科背景的老师或者学生担任。每一篇邀约来的文章,经过了主编的第一道“理论关”,还要闯编辑助理的“阅读关”。

在三辑书中都担任了编辑助理的崔繁是南科大招生办的老师,她也是在2018年去湖南招生时与刘青松认识的,后来成为“南方科普大讲堂”的“文字阅读员”,继而加入了书的编辑队伍。

崔繁记得刚接手时,很容易因为文理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导致编辑工作停滞不前,刘青松就会通过相对简单的物理、数学等知识语言来解释,帮助她理解。当崔繁有进展时,刘青松又鼓励她,“你这是入门了!”让她也有了更多信心继续探寻科学的边界。渐渐地,崔繁开始大胆用文科生的语言对文章个别段落进行重新表述,降低阅读的门槛,同时也得到作者的认可。这几年下来,她收获的不仅是工作上的成就感,还有对于知识获取的满足感。

他们的编撰和出版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委书记李凤亮、校长薛其坤担任了丛书的编委会主任,多名院士、教授担任编委。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集结了45篇文章约十万字,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出版的《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一辑)》于2020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当天,正式发布。

南科大向南科大附属中学、南科大第一实验学校和第二实验学校都赠送了图书。后来教授们还到学校开展讲座,收集了一部分学生的读后感。在一份读后感里这么写道:“它的语言并不如我预想的那么‘高深’,甚至很幽默,翻看目录的时候,我对每一篇都感兴趣,都有阅读的冲动。……尽管还没看完,我却对高科技有了新的印象和概念。”

南科大教授们用心搭起的这座“桥”,抵达了他们所盼望的终点。

刘青松是“70后”,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唐博是“90后”,也读《十万个为什么》。这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科普丛书已经发展到了第六版,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十万个为什么》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为他们打开追求科学的大门,而《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想要进一步引导中学以上的读者,去认识高科技,走进高科技,理解高科技,成为知晓高科技的时代新人类。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

深圳名片

2022年读书月围绕“科学精神”进行了多场阅读活动。而在南科大的教授们看来,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于科学的态度,不仅是在实验室研究高精尖的项目,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顶级文章,更要把研究出来的顶尖的成果变成对城市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才是真正发扬科学精神。

《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封底正契合了这种理念——作为南科大重要地标之一的百年榕树被画进人的大脑中,它茂盛的枝丫就如同曲折复杂的大脑沟回。喻示着少年的科技梦,将从这里开启。

在南科大校园中,“科学·科普·科幻”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正在逐步浮现: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科幻创作,“南方科普大讲堂”、树礼科普社将科普带到社区、学校,一大批来自学校的科研成果、充满未来色彩的科研主图,《科学有点燃》等校园歌曲广泛传唱……

这些品牌活动与这套科普丛书一样,正是南科大弘扬科学传播使命,履行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让科学精神从这里得到了更多的阐释与传递。

如今《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前两辑已经发行10万册,最近还拿下第三届深圳科普成果展示大赛一等奖。就像一辆上了正轨的列车,越来越快。翻看第一辑,作者基本是南科大教授,第二、三辑已经吸引深圳乃至全国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编写队伍。数字货币、5G、疫苗、人工智能……相比第一辑还在摸索选题方向,第二、三辑越来越聚焦当下科技热点话题。第三辑还未正式发布,第四辑已经开始编撰,这次邀稿对象瞄准了高科技公司。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去年那场读书月活动上,刘青松将《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比喻成葡萄藤上晶莹剔透的葡萄,“往前追是那根藤,再往前追就是那颗种子,再往前追就是土壤。”他说,因为有了深圳市创新的土壤才诞生了南科大,有了南科大的科学精神的土壤,才吸引那么多教授,种出这个藤,最后产生这样的著作,“应该说是水道渠成的事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他希望,《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能成为一本帮助中学生了解专业学习方向的工具书,成为一扇促进社会大众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的窗口,成为一张深圳市的高科技名片。

刘青松给我描绘了一个他憧憬中的场景:有一天,深圳人到其他地方走亲访友,送上深圳伴手礼——一套《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这套汇聚了深圳科技工作者科普成果的书,物美价廉,意义深远。

祝愿这个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马骥远

记者:林菲

制图:勾特

编辑:陈建国


相关阅读

  • 科学传播中幽默“氛围感”的建构

  • 作者:(胡兵(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飞芸(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在日常科普过程中,人们更多接触的是具有视觉冲击、警示教
  • 主题实验室2023年2月第一周活动预告

  • 主题实验室2月第一周线下活动预告想参加妙趣横生、科学满满的活动吗?快来参加主题实验室活动吧!本周为喜爱科学的小朋友们准备了精彩线下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快快加入吧!报名方式
  • 悦读丨几万个关于科学的秘密,都在这套书里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林怡近日,《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剧热播,不仅把茫茫宇宙的瑰丽神奇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引入大众视野。对于宇宙的想象和向往,是
  • 喜讯!公司获得中国中铁科学技术特等奖

  • 近日,股份公司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揭晓,公司科技成果《中老铁路盐岩地层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喜获特等奖,这是继2014年后再度获得中国中铁科学技术特等奖,同时还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
  • 起步即冲刺!武汉新城一季度新开工项目30个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31日讯 1月31日,2023年一季度武汉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武汉新城创新策源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举行。 武汉新城创新策源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通讯员周
  • 王佛松同志逝世

  •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王佛松同志,因病于2022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佛松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
  • 海淀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

  •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其中,海淀区成功上榜。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具

热门文章

  • 带小模到公园跳蛋露出调教 震动一开...腿软了

  • 「性趣」百百款,只要双方开心,没有危险,说实在是怎样都没什么不好。网友在「91PORN」网站分享带着妹子到公园「露出调教」,看得网友们都羡慕得口水流满地啦。而且根据这位网友的
  • 中国新说唱里00后的Capper,到底是什么来头?

  • 在中国新说唱第四期中,小丑VS守卫的片段可以说几乎是占用了最长的篇幅,长到被被潘玮柏戏称为“比《复仇者联盟4》还要久” 明明靠作品已经取胜的小丑,最后非要以freestyle的

最新文章

  • 元故事 177期 | 一座“书桥”

  • 2023开年的科幻热让人不禁思考,科幻离现实究竟有多远?在作家刘慈欣看来,科幻的灵魂是科学,而如何在大众与科学之间搭起一座认知的桥,南科大的《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丛书,或许已经
  • 宁武县: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治理提效能

  •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宁武县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矩阵,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域特征、满足群众需求、体现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