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掠影——摄影师张才镜头下的老上海 Ⅰ

1942—1946年间,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摄影师造访了上海,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珍贵的写真。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台湾摄影师张才的镜头,重返40年代的老上海。

图1

图2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本栏目的主人公:——张才,1916年出生于台湾大稻埕。1934-1936年间,赴日本学习摄影。1936年自日返台,在台北太原路创办“影心写场”(营业照相馆),买下生平第一台相机德国莱卡135相机,开始他的摄影人生。本栏目取自张才于1942-1946年在上海拍摄的《上海写真》。图1:台湾摄影师张才先生(1916-1994);图2:张才在“影心写场”。

跑马厅(1943年)

这张照片的机位在跑马总会大楼的窗口上。照片左侧的窗帘布占据了三分之一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张才将此照片作为《上海写真》的首张,预示上海历史大剧即将展演。

跑马厅的钟(1942—1946年)

这张照片的机位在当时“远东第一大厦”国际饭店,在饭店楼上可以俯瞰跑马场地区,右侧近处还可见大光明影院的招牌。

中法大药房(1942—1946年)

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口西望。老照片左侧为跑马厅边缘,右侧近处为中法大药房(今新世界百货商店处),中远处为国际饭店。

先施公司(1943年)

照片中先施公司占据画面的右半部,左侧建筑是与之对街而立的永安公司,远景中高耸塔楼的建筑是新新公司。如今,街道和建筑基本没变,唯独不见新新公司的塔楼。

街头卖开水的老妇(1943年)

这张照片的机位在乍浦路桥北桥堍南望光陆大戏院,后改名曙光剧场、外贸会堂。作为老上海街拍者,张才在“扫街”时富有同情心,很注意民生状况,镜头不乏对着底层的民众,给上海留下不少这样的宝贵瞬间。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1942—1946年)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位于北苏州路276号(今天潼路395号)。这张照片已成经典,其周边的景致大致未变。但张才编辑图集时误记成“外滩的海关大楼”。

电车交叉道(1942—1946年)

这张照片的机位在江西中路181号建设大厦(中国建设银公司大楼)楼上俯瞰江西中路180号新城饭店(原名都城饭店)门前的车来人往。

鸟瞰电车道(1942—1946年)

张才在图集中没标示路名,图中又没有可辨识的建筑物,只能按图片编辑顺序,估计是在福州路周边大楼上俯瞰某个路口。

通惠地产公司大楼(1943年)

该大楼位于南京西路茂名路口东南角。这幢大楼外立面中央刻有一副八卦图。大楼内还有一家国芳女子服装公司。

黄包车与电车(1944年)

张才先生当时在南京路外滩拍这张街景时,可能也遇上了雾天,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被笼罩在雾气中。电车上“拜耳健身素”广告却清晰可见。

(本文转自食砚无田新浪博客)

关于作者

李建华,笔名“无田”,网名“食砚无田”,1957年生人。曾在企业、机关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现为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研究员。2006年3月建新浪博客“食砚无田”,至今已有十余年,发文千余篇,2009年继开新浪微博,为资深历史博主。一直以“城市影像的拾荒者”自勉,追寻老上海记忆,研究上海近代史,文字和介绍散见于《东方早报》、《苏州日报》、《生活周刊》、《老照片》、《上海滩》等纸媒,并参与多部电视纪录片制作。

关于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

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UMS)是具有法人实体地位、实行双重管理的“规划+文化”实验型机构,我们力争以规划为体、以文化为魂,以激活存量、铭记乡愁为己任,努力体现创新性、开放性、公益性、融通性等特征。

我们主要研究对象为存量空间和既有环境,围绕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旧城改造、村庄改造、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存量空间管理与治理等主题开展规划设计和规划研究。

同时,我们也围绕上述内容,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历史场景再现、城市记忆素材共享、市民城市认知教育、存量空间产业创新、历史空间数据系统建构等方面工作,逐步形成历史智慧应用平台、学科交叉融通平台、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中国的城市将进入存量空间时代。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将努力回答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结合网络、数字、视觉、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解读空间密码,发现文化基因,梳理现实问题,理清来龙去脉,探索优化路径,实现城乡存量空间和既有环境的可持续复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