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羌白户军的藏书家白焕彩

羌白户军的藏书家白焕彩

文/王凌琴


大荔县西的洛河岸边的羌白镇,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叫户军村。又叫北户军。户军村南傍着洛河老崖,北临洛河,座落在富饶的洛河滩上。老崖的坡上面是南户军,如今叫梁家坡。在过去的岁月里,户军村尽得洛河之利,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北方小村。

村民传说,户军村的来历是明洪武年间有军队于此屯田,因名户军。

户军村有四大姓,白家,田家,杜家,高家。各家族聚族而居。因洛河的缘故,村中有沟,沟上有桥,

村东高崖上有寺。村里房屋鳞次栉比,建造精美。村头有石牌楼、祠堂,文昌阁等等,因而有”小西湖""小北京”的美誉。

明末清初,户军村出了一个文化名人——白焕彩,他是当时有名的校勘家,藏书家。



说起白焕彩,得从他的家族说起。白继贤撰写的《白氏宗谱》记载,白氏先祖是山西洪洞人,后迁移到陕西华州罗文桥,再迁到大荔户军村安居。自元代至康熙十年白继贤撰写宗谱时已有十余代。

白焕彩其人(1607---1684),《同州府志》《朝邑县志》《大荔县志》等历代志书多有记载。到了光绪五年,县令周铭旗重修《大荔县续志》,他有感于前志记叙人物过于简略,如明清两朝大荔朝邑文化名人白焕彩、党湛,李士宾,张珥,王复常,马稶(yu)土等等,以及他们的文化活动,只是寥寥数笔。周县令经仔细采访征集后详细补之,于是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记录。

《大荔县续志》记载:白焕彩,字含真,或含贞,号泊如,北户军人,贡生,孝亲恭兄,居丧尽礼,从兄希彩,尝受学于冯少墟(冯从吾),时以其所闻,与语焕彩,私窃向往,遂绝意进取,肆力经学,多所自得。家蓄书甚富。康熙丁未,李中孚(李颙)东来,过白氏轩,携所未见书。以酉次年夏,偕同里党(湛)李(士宾)马稶(yu)土诸人,迎中孚至同讲学,四人皆年倍中孚而忘年,折节执经,问道二曲(李中孚),所著学髓,诸书刊之。又与张珥、李子燮等二十余人立讲会,互相切砥,府丞郝斌摄州事,式庐听讲,颜其居曰:尊德乐道。及殁,中孚志其墓。著书多轶。道光中,邑人梁甸山、王文炯梓①其杂作二卷,曰《仅存集》。

读这段文字,我们对白焕彩其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他是一个孝亲恭兄、好学上进的谦谦君子。

时值明末,时局岌岌可危,知识分子常感前途迷茫。白焕彩有个从兄叫白希彩,也是个读书人,他曾受学于当时的著名学者冯从吾。非常推崇冯氏学说,白焕彩受他的的影响,从开始接受到深入研究,最后他决意放弃科举仕途,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到了清代,继冯从吾之后,周至县又出了一个名动一时的学者李颙。李颙到同州来,住在白焕彩家,他带来了新的书籍,新的思想。白与李深入交谈,研读其书。学习后,他深受感染,击节赞赏,认定这就是他所追求的思想。一年后,他与同州同仁迎接李颙到同州讲学,互相切磋。再把所学精髓,整理出书,广为发行。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当时以白焕彩为首的同州文化人对真理对学术的不懈追求。

白焕彩等人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理论,从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值得摒弃功名,穷其一生去追随,去研究去献身呢?



让我们走近"关学”。

“关学”是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学家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因张载是关中人,人称"横渠先生”,故称"关学”。"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成为儒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派。而最通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从北宋到明清延续了八百多年,冯从吾,李二曲即是"关学”在明清两代贡献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关学”思想。

冯从吾是明朝人,在当时人称”关西夫子",他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领袖。他被罢官后,居家二十五年,潜心修学,并讲学于西安南门里的宝庆寺,宣传他的学术观点与政治主张。追随者甚众。万历37年创办了关中书院,他写了一篇铭文《谕俗》,里面有一副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梦魂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当时,魏忠贤当道,天下皆为他建立生祠,惟陕西独无。就因为陕西有一大批冯从吾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不畏强权,只信真理。难怪广大的读书人为之倾倒,为之膜拜。白焕彩的从兄白希彩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希彩对冯从吾的哲学观点及其为人处世深为赞同,便常常讲于堂弟听。白焕彩认真研读了冯的书籍,接受了冯氏学说,并认为这是天下之至理,值得倾其一生去探讨去研究去追随。当一个人只要明白了自己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便不在彷徨。此后,白焕彩"绝意进取”,不再在功名仕途上下功夫,潜心致力于经学的研究。



到了清代,周至县出了一个继冯从吾后又一个"关学"大家——李颙。李颙字中孚,号二曲。因周至的古字在《汉书》中解释为山曲和水曲,李颙就自称为"二曲”,世人遂称他为"二曲先生”。

李二曲小时候父亲死于征战,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贫,他借书苦读,及长,遍阅经史及诸子百家,连释道之书也读得津津有味,为学主兼朱(熹)陆(九渊)两派,兼取其长。融会贯通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载物以为用。”将"格物致知”

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及"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他的思想强调重实行,不尚空谈,不因人废言。强调真理不惟圣人出

,凡人也出,只要肯用心钻研,就能达到。在当时,他与孙奇逢,黄宗羲被称为"三大儒",几次赴江南讲学。名气之大,惊动朝廷。朝廷惜才,几次以博学鸿词征召,而李颙拒不应召,皇帝生了气,再次征召。李老夫子以绝食抗争,才得以幸免。

白焕彩和同州的党湛、李士宾、张珥、马稶土等学者成为继冯从吾后李颙的忠实同道和朋友。



康熙丁未年(1667),李颙来到同州户军村白家住下,同白焕彩谈经论道。其实,这一年白焕彩六十岁,而李颙四十岁。白焕彩他们几人都比李颙年龄大了将近一倍,可是他们崇尚李颙的学说,甘心情愿的拜年轻人为师,并虚心学习,遂与李颙成为忘年之交。

第三年,他们又迎李颙到同州,在广成观讲学,广泛传播李颙的思想、学说。"折节执经,问道二曲。"此后,他们二十几人又成立讲会,学习讨论切磋学术,求同存异,深入研究二曲先生的新关学思想,并以各自的研究把它推入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把所学的精髓,编撰到书刊中。以广泛传播和扩大影响。

《大荔县续志》除了白焕彩外,还记叙了党湛,马稶土,张珥,李士宾等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说明在那个年代,"关学”,冯从吾,李二曲理学观点和人格魅力,在同州已经产生了深刻的的影响。



其实,清廷入关后,关中地区有大批以二曲先生李颙为首的知识分子,势不与清廷同流合污,不做清朝官,不食清朝禄,展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同州就有一大批这样的人,以朝邑渭野先生王建常为首,他写诗说:"清风岂能吹动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自甘贫穷,只是研究学术,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白焕彩也是这样的人。《白氏宗谱》记载:"国家定鼎以来,一时从龙之士,莫不欢欣鼓舞,踊跃以会风云。祖(焕彩)独闭门潜修,不干荣宠。是以家虽素裕而志趣豁然,关中储儒群相圭臬②,此"泊如先生”之号所由称也。时周至徵君③李二曲先生与祖同志,相与往来,讲学,叅证,谧修,祖为特筑书屋以居之。故一时同好者皆得时时聚会,有所成就焉。”

此《白氏宗谱》的记载,和《大荔县续志》关于白与李二曲相与往来成立讲会,切磋学习的记载大致相同,《宗谱》还更详尽的记录了白先生的为人处世。他闭门潜修,不干荣宠,不求闻达的精神,与李二曲不谋而合。故二人志趣相投,遂成同志。宗谱中还提到,白家特地建了房屋供二曲先生居住,并成为同州文士前来学习进修的场所。故而同州学界一时成就斐然。



网络中则提到:"(白焕彩)终日独坐一室,手不释卷,学术贯通,校雠(chou)④尤为精详。陕西同知郝斌听了他的议论后,叹道:"乃关中文献也。”蓄书之富,甲于一方。著《学髓》,编入李颙《二曲集》中。”

对于一个三四百年前的地方名士,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战乱,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各种历史记载中去了解他。走近他。虽然各种记载都比较简略,但还是能读出一个呼之而出的孜孜不倦淡于名利潜心修学的耿介之士来。



《大荔县续志》中另一则记载,是关于他的兄长白耀彩的。书中记道:

“白耀彩撰《花隐集》一卷,存。李中孚题云:余闻同州有隐者,含光白翁,抱才未试,潜德弗耀,倏然物外,不以世事萦怀。性嗜花,杜门不出,终日惟花是务。盖贤而隐于花,亦刘伯伦之隐于酒,陶靖节之隐于菊⑤,遐迩钦其高风,多题咏。翁弟泊如,襄辑成帙,拟授之梓,因事不果,翁季子6丕振出,后泊如什袭惟谨,倾捐财板以成。泊如之志,此其孝思,有足多者,余特数言,以引其端。”

在此文里,记录了白耀彩著书,李二曲为书题写了上面的话。李先生先是高度赞扬了白耀彩抱才而不仕,只隐于花,人多赞赏。泊如帮助他编辑成册,准备付印而未果。

后来他的小儿子丕振又要为他出版,泊如捐助钱财,终于得以成书。文章后面,作者高度赞扬了白焕彩的孝悌之风还有很多,他只是做了引言而已。



《大荔县续志》又云:”白继贤,字丕振,诸生,北户军人,焕彩次子,焕彩殁后,继贤尚幼,痛悼无已。后著《永思录》一卷,李中孚为之题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户军村白氏家族的概况和家风来,一个甲于一方的藏书家,校勘家,从白希彩到白耀彩,到白焕彩,到白继贤,他们与冯从吾、李二曲的友谊是何等的深厚。至此,一个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书香世家,就清晰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正应了"天葩焕彩”的美好愿想。

根据《白氏宗谱》的记载,壬戌之乱后,柸棬散失,莫可搜寻,仅得《仅存集》二本,为世所传。

也就是说,1862年回汉战争后,家中藏书大都散失,幸好《仅存集》和《宗谱》还在。现在又过去了一百多年,《仅存集》已轶,《白氏宗谱》也只剩了几页。



民国时,户军村几经战乱坎坷后,村头的白焕彩墓犹存,墓碑犹存,上面刻着:宿儒泊如白公字含章之墓

落款是:二曲土室病夫李颙题

村民们记得,白公墓就在村南崖下,座南向北,人称"奓(tuo大的意思)墓子”。陵园有石刻。

白家衰落了,耕读传家的村风却影响深远,儒学国风早已渗透在村民的血液中。他们仍然把读书看做人生第一要义而孜孜以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户军村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叫白自友,在尧山中学读书,毕业于南京金陵政治大学,1949年去了台湾,后担任台湾教育部官员。一个叫白之欣,在咸林中学读书,毕业于西安师院外语系。

1949年国民党去台前夕,白自友给家中来信要求寄路费,他想回家。父亲告借于本村乡党白明斋,白明斋当时是大荔县商会会长。他慷慨应允。随后寄出。可战事正紧,白自友可能没接到路费,就去了台湾。

白之欣师院毕业后,则被派往上海国民党观察团工作,在南京受到于右任的接见,于老给他写了字,并合影留念。可世事难料,几经转折,他回了老家,先后在大荔、羌白、尧山教过书,后来务了农。

如今的户军村,已迁移到村南的高坡上,新村整齐整洁,家家新房,树木花草围绕,农业兴旺发达,文化教育更是走在前列。成为一个美丽的文明村。

注:①梓,旧时印刷用的模板。这里指印刷。

②圭臬,读gui.nie,旧时测量日影时间的工具,用来比喻准则或法度。

③徵君,一作征君。不就朝廷征辟的人被称作"征士”,尊称"征君”

④校雠chou,校对文字。

⑤刘伯伦,指刘伶,魏晋时文学家,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好酒。陶靖节,指陶渊明,字潜,东晋有名的诗人,好菊。

⑥季子,兄弟排行中年龄最小的人。此处有误。丕振就是白继贤,他是白焕彩的次子。并非白耀彩的小儿子。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