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与“大器晚成“,到底哪个靠谱?

1862年8月,左宗棠获知儿子孝威高中举人的喜报,排在全省正榜第32 名。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回想30 年前,二十岁的左宗棠曾以副榜第一名,正榜第18 名的成绩中举。父子俩同为举人,这在左氏家族中是破天荒的。祖上从江西迁居湖南500 余年,只出过七代秀才。

中举难度跟当代类比一下就清楚了:清朝考中举人,相当于20 世纪80年代考上高中,今天考上硕士研究生,且录取率比现代低得多,考生必须考进湖南省前50 名。即是说,在湖南14 个地州市中,须考进全市前3 名,才有望得中。

孝威少年中举,不排除有父亲的人情因素,但主要还是得靠实力,他的天资毕竟不错。

天资也许确实有一些遗传。四兄弟同父异母,孝威是周诒端所生;孝宽、孝勋、孝同是张茹所生。张茹是周诒端的丫鬟。孝威天资确实高于孝宽、孝勋。都说长子像母,长女像父,事实也是如此,孝威像周诒端,孝瑜像左宗棠。

左宗棠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前段时间猜测儿子没考中,他高兴;现在儿子真的高中了,他却不无忧虑。少年不说童蒙未开,至少血气未稳,若得意时夸奖,他还不要飘到云上去?

左宗棠尝试与儿子说清一个道理:早慧早达与大器晚成,到底哪个靠谱?

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早慧早达好。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意思是最好做童星,晚点就赶不上末班车了。

张爱玲

古人对早慧之人似也津津乐道。

东汉末年,孔子第二十世孙孔融,聪明机灵,名声在外。十岁那年,跟父亲到洛阳,单独去见太守李元礼。走到府门前,守门人问姓名,孔融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

李太守愣住了,犹犹豫豫地接见他,纳闷地问:“你和我真的是亲戚吗,我怎么不知道?”孔融答道:“怎么不是?我的祖先仲尼(孔子)和你家祖先伯阳(老子)是师生,可见孔李两家是世交。”同屋宾客听后大为惊奇。

恰好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中大夫赶到,不无嘲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这小鬼现在倒是很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孔融立即回敬说:“这么说来,陈大夫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被反问住了,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古人推崇早慧早达,也因生命短暂。据历史学家考证,古人平均寿命仅三十五岁左右。即使皇帝,也好命不长。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证的共有209 人,平均寿命不过三十九岁。生命如流萤,似流星,再不聪明就老了,再不发光就死了,所以古人为出名急煎煎。但今天中国人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七十六岁,活到八十岁时定睛一看,周围多的是九十岁的老人,还有精力学姜子牙,急着早出名就容易闹笑话。

长寿让人有的是时间跑马拉松,为什么要做短跑冠军?四十岁前就急匆匆跑完人生全程,下一个40 年岂不成了等死?

早慧的代价是早夭。贾谊死时不过三十来岁,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活到二十五六岁也死了。事业早达者,则从未有过。也就是说,短跑冠军不可能同时成为马拉松冠军。

左宗棠明确反对早慧早达,他举出三点理由:

一、早慧容易让人自视甚高。世上不排除有绝顶聪明的人,也不排除有智慧全不开化的笨蛋,但这两种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先天智商差不了太远,所谓“天地间一切人与物,均是一般”,单靠智商功成名就,做不到。

二、决定人一生成绩大小,靠人生历练、知识积累。早慧者既缺少生活历练,又缺乏知识积累,靠着父母给的那点老本,早早将本事用出来,在应该积累的年龄却先泄尽元气,往后就很难跟上,这是“早毁”的前兆。

三、无论读书还是办事,都遵循一个规律:难以得到的东西,难得失去;容易得到的东西,容易失去。漫长人生中,最后能得到的,都是你积累后必得的东西;不属于你的,终归会抛弃你。厚积薄发,博观约取,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基于此,左宗棠主张大器晚成。这个主张他终生都没有变过。

左宗棠嫡长玄孙左文龙八个月时照(1940 年)

左文龙大姐左素云抱文龙留影

1865 年,身为闽浙总督的他,认真地自我总结大器晚成的规律:“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一个人若能积累数十年闲书与杂书,在这世界上办成一两件大事,就算成功,不要指望更多。

但受古人早慧观念的影响,今人往往将大器晚成者看成先天笨拙者,这是不对的。

很少有人想过,左宗棠其实是个少年天才。他十四岁考秀才,两试全县第一。他二十岁才中举,因守父母孝耽搁了6 年,与水平无关。他三次会试失败,主要原因是精力全在实学,再加上考场运气欠佳,粗心写了错字。何况,他第二次本考上进士,仅因超额一名被刷下。若论天资,同时代的湖南人才,大约只有胡林翼可与他比肩。

但左宗棠的成功不靠早慧,恰恰是后天的挫折与经历,而不是先天的资质与天赋,让左宗棠在逆境中扎实锻炼出扎实的办事能力,一步一步走进大成之境。

文:徐志频

图片来自《左宗棠:家书抵万金》及摄图网(版权归摄图网享有)


相关阅读: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图片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