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西周灭亡的事件,到底是烽火戏诸侯,还是击鼓戏诸侯?

历史上的周幽王,是个典型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天子。史载他为了讨好宠姬褒姒,戏弄诸侯,最后导致自己被杀,西周灭亡的故事,共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版,在这个版本中,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记载,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那里靠近戎人。

周幽王当年,曾经和下面的各诸侯国之间有个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示警,听到报警的鼓声后,天下的各路诸侯,都来解天子之危。

为了取得宠姬褒姒的欢心,周幽王有一天突发奇想,命令军队击鼓示警,诸侯闻听警报,都急忙率军队如约而至前来救驾,褒姒看到非常高兴。一看到美人那种高兴的样子,后来屡屡击鼓,就这样,骗了诸侯好多回。

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这个故事极像我们所熟知的的狼来了的故事。真正等到狼来了,诸侯的军队却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

另一个是《史记》版 。司马迁的记载,褒姒是个冷美人,天生不爱笑,周幽王费尽了脑子,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没达到良好的效果。后来他的大臣虢石父出了个馊主意,说是如果点燃了烽火台,美人褒姒看到此情此景,一定会开心一笑的。

周幽王听了,觉得这个办法可以试试,于是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但当诸侯的兵马匆匆忙忙赶到都城时,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城下乱哄哄的,一问情况,果然哈哈大笑。

美人笑了,美人笑了!

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把这个程序复演了好几回。后来诸侯们渐渐麻木,不肯应召前来了。

到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真的开始攻打镐京,周幽王连忙命令点火求救。但这次的结果却是,周幽王望断云霓也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最后的结果是很显然的,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这个事件被写入正史。那么,事件只有一个,说法却有两个,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构的呢?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

但是由于司马迁修史严谨,名声大,而且《史记》既然被后人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的描写肯定是精彩纷呈,渐渐的,相信《史记》中记载的人占了主流地位。

现在问题就来了,如果按司马迁说的那样,这种事情没有可能发生呢?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烽火戏诸侯”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辖,不设诸侯。所以,诸侯瞭望到烽火,从千里之外的封国赴援镐京,在当时极不发达的交通状况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远远达不到“朝发夕至”的程度。

而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诸侯发兵,必须要准备好粮秣、兵器,再加上这些前期准备时间,其抵达镐京的时间恐怕又会大为延迟。

如此一来,诸侯的军队,只能是分批次的到达,不可能同时到达现场。那也就不会有“诸侯悉至”的壮观场面了。

这么说来,这个记载也不可信了。

当年的史学大家钱穆,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

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国史大纲》钱穆)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确凿的史料,今天可以还原当年的历史真实了。

2012年初,清华大学在整理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在竹简上的记述中发现了端倪,经过研究整理,终于揭开了这一段历史史实。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当年的周幽王,在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生下一子,名叫姬伯服。

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由于周天子的爱屋及乌,最终的结果是把褒姒立为皇后,然后又立姬伯服为太子。

那以前的王后和太子呢?都同时给废掉了。

废黜了王后的申后,一看在镐京待不下去了,于是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太子姬宜臼(后来的周平王)来到娘家避难。

当时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合礼制的。于是,周幽王下旨,让申侯遣返申后母子回镐京,而申侯痛爱自己的女儿和外孙,知道他们回去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拒绝遣返。

遇到不听天子旨意的申侯,周幽王十分气恼,于是便率兵攻打申国,申国只不过是一个侯爷的封国,力量比较弱,如何能抵挡王师?

万般无奈之下就联合缯国、西戎反击周幽王。结果幽王没有打过,兵败被杀。

其实幽王被杀的地方,并非史书中所记载的镐京,而是靠近申国的骊山。这样一来,就把历史的这个谜彻底的揭开了。

事情的真相既然已经水落石出,那么可否认为,褒姒背的这个“黑锅”有些冤枉呢?

其实真正追究起来,她也没有背黑锅。因为这事的起因还在于褒姒,只是西周的灭亡,没有像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么戏剧化罢了。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这些年,我们还在相信的历史谣言》 韩明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