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古人如何翻秦岭到汉中,这几条路你选哪条?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个非常凑巧的大幸运,他们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下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

上还是不上!

每一个看似大成功的机会都包含着极其凶险的后果,每一个看似平庸的选项后却有可能是一本万利。

两道题摊在你面前时,你该如何选择?

秦惠王此时,就面临着一次关键抉择。

天上掉下了一块大馅饼。

蜀地乱了。

当时的四川,是三足鼎立。

感恩图作者布哈林

看看大西南吧。

最强的是蜀国,在四川的西部,总部成都,经济条件最好,人口最多,土地条件最佳。

其次是巴国,在四川的东部,总部江州(重庆),土地一般,山地居多,国力次之。

最弱的是苴国,在四川的北面,根据地在今天的汉中地区,国力最弱。

蜀国跟巴国一直是宿敌,而苴国一直是蜀国的小弟,两国的领导人是同宗。

当老大和老三一伙,老二其实不太容易玩的下去,而且老二巴国的产盐地近几年还被楚国夺取了,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也导致了老二越来越不容易。

不过这一次,老二看到了转机,因为本有亲戚的老大和老三,翻脸了。

老三不想一直当老大的尾巴,所以总跟老二一直眉来眼去,老大则觉得老三不识抬举,结果俩人闹掰了。

老大蜀国扬言要灭掉老三苴国,收回汉中地,当初就是祖宗心软才给你分了片地,你还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老三苴国则不愿坐以待毙,和老二巴国联起手来要和老大干一仗,但这哥俩怕不保险,翻过了秦岭找到了秦国,希望这位西方诸国盟约长能够帮助他们干掉蜀国。

这就是目前,巴蜀汉中的总体的互撕态势。

出兵还是不出兵,秦王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请有识之士们各抒己见。

张仪作为口才担当率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我们眼下,应该逮住韩国往死里打,出兵三川,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有名无实的世界老大周天子的洛阳城下。

届时的周天子肯定吓得献出九鼎,到时候,远可号令诸侯,近可兵出中原。

至于蜀国,蛮荒小邦,偏处一隅,跑那么老远去攻打,未必有什么收获,不值当折腾一趟。

上一章中我们讲过,苏秦、张仪之流始终并没有什么靠谱的贡献。

这种国际掮客为什么没贡献呢?

因为他们做的任何抉择,首先想到的是每一项决策自己能否从中获得什么利益,至于国家利益,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打韩国,挟天子,这其实在当时都是受累不讨好的。

由于韩国是天下之咽喉,中国之中心,往东边,往西边,往南边,往北边,哪个国家往哪边打都得经过它。

谁兵出此地,势必会引来诸国的救援,事实上也因如此,后面无论韩国多招人讨厌,每当韩被秦欺负的够呛时,世界各国往往就会不计前嫌的发兵营救。

因为韩要是垮了,我们家就得直面大流氓了。

而此时,张仪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往东打对于秦国来讲,则往往劳民伤财,收效不多。

秦国向东的前沿阵地,就仿佛“最长的一码”一样,每一步推进都蔚为艰难。

至于找周天子要鼎则纯属神经病思维,周天子拿着那鼎都快过不下去了,你抢过来能有个什么用?

这种问鼎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而且远赴巴蜀,则不符合张仪的利益需求。

首先他去了没什么用。第二,打下来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的国际影响力不会随之攀升。

先攻韩,还是先攻蜀,表面上看,就是个顺序问题,但实际上,则根本不是顺序那么简单。

因为攻韩随时可以,但攻蜀,机会却只有这一次。

再下一次,不知何年何月!

为什么?

这要从蜀道难说起了。

秦人想要入蜀先要翻过秦岭,翻秦岭当时有五个方案。

第一条,就是上图最左边的祁山道,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蜀汉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两次)。所谓“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汉水源头以北的这片区域,这也是秦国的祖宗发祥之地。

这条道,有点远。

因为当时秦国的核心区已经转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说如果秦人要由陇西高原发起进攻的话,就需要先调集人力、物资西向由陇关道穿越陇山,然后转向南穿越秦岭大巴山脉。

这样在地图上几乎走了一个大直角。

路程的增加,对于战役的成本将成倍的上涨,千里运粮,是二十比一的成本。往往是运二十担粮草,才能往前线交割一担,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是好走的道啊,过秦岭这些路可就不是区区的“二十比一”了。

物流成本在那个年代极其可怕,如果走这条道,会拉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对国家也会产生极大地负担。

第二条方案,是相对便捷的道路,就是左数第二条的陈仓道。

它可以绕过陇西高原,直线插入嘉陵江干流通道去,而且如果要论知名度,这条战略通道无疑是最知名的。

由于它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是著名的“大散关”,因此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因此也被称作“陈仓道”。

刘邦同志就是后来就是从这里暗度出来的。

走这条路的好处在于,线路更接近于直线,可以缩短行军距离。

同样还是有坏处的,这一段全是山路,大约500公里,沿途山高水险,文学作品中是这么形容的:“时而扶摇上云霄,展时而转峰回下幽谷,车行万丈深渊之端,人走摩天峭壁之侧。”

走起来非常不痛快,而且容易被人在这500公里层层抵抗,每个山口都是天然的关隘。

相对来说,通行条件最好的就是五条大路中间的“褒斜道”。

这个条件好,其实是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褒斜道沿途有很多河谷,这些穿行于秦岭之中的河谷,根本没有让人通行的道路。

不过我们是愚公移山的民族,我们最早的老工程队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铺上木板通行,修成了所谓“栈道”(刘邦当年烧的就是这条道,烧完就是昭告天下,爷今后再也不出去了,以此表示自己没出息)

在连通秦、蜀两地的“蜀道”中,“栈道”也是经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

所以,一旦进入战争时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对方的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就可以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了。

从关中入川,基本上就这三条路。

不对啊,图上明明是五条啊?傥骆道和子午道呢?

这两条道在当时基本上就不能算是“道路”了,自古罕见大部队敢走这两条路的。

子午道实景

因为太过于险峻狭隘,缺乏回旋的余地,人家只要在谷口放上千把人就把你彻底堵死了,尤其是著名的“子午谷”,几千年来,从未有过成功的案例。

比较著名的就是明末的农民军第一实力派,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明军堵死。(李自成此时仅仅是闯将,和一号闯王高大哥比起来比较渣)

关于后来诸葛亮为啥要驳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及魏延究竟要实现什么战略我们会在三国的故事里细讲。

这是傥骆道,可吓死我了。

综上所述,汉中与关中,基本就是上述的三条道。

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

第一条,路太远。

第二条,路也不近,山路多。

第三条,路最近,容易断。

各有各的恶心,蜀道难先放一边,这一道秦岭就不好过。

而且问题在于,哪怕我们翻过了秦岭,我们也无法入蜀。

因为汉中盆地的存在。

无论你是沿西汉水由陇西高原出发,还是沿故道水由渭河平原出地,在两条道路相汇之后,都要从汉中盆地的西侧通过,然后在穿越大巴山脉进入四川盆地。

只要汉中平原被他人控制着,你无论你走上述的那条道,你都很难过去。

看看汉中盆地这片地形图吧,南北两条大山脉。

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丞相总是可以不断给曹魏添堵,而曹魏却很少往蜀国去打,就在于蜀汉据有汉中地。

只有你拿下汉中了,你才能进行下一个更难的课题。

入蜀。

自古入蜀三条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见记载较晚,这条道配合上面的子午谷在唐代时为了给杨贵妃运荔枝经过国家工程级的整修才算的上是像样的道。

米仓道是入蜀的二号选择,它翻过了米仓山,这条路比后面要说的金牛道更难走,所以一般大部队也无法选择。

最后,就剩下“唯一”的,非常著名的,入蜀“金牛道”了。

自古由北向南军队入蜀,基本就这一条路,基于“蜀道难”绝大多数描写,也是说的这条道。

一旦行军的道路“难于上青天”,它的一系列保障就非常艰难,当年李太白那首《蜀道难》真的并非进行了艺术大夸张,而是真的就那么险。

在冷兵器时代,是没有办法在翻越那道秦岭后,还能再走上几百公里蜀道的。

也就是说,如果汉中盆地掌握在你的对手手上,那么无论你是由蜀入秦,还是由秦入蜀,行走在这条脆弱的蜀道之时,都没有安全保障。

千里行军,军备本就极其脆弱,旁边有人随时可以给你来一下子,或者直接把归路一堵,甭管多少大军,统统包了饺子。

所以汉中盆地对于秦、蜀两国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年刘备得了西川之后死命要和曹操争汉中,也是这个原因。

自古欲取西川,必先拿下汉中。

如果你秦军想要取蜀,哪怕你英勇无敌,神兵天降,无论他们突袭汉中的行动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在“剑阁”(今天的广元附近)这个点上封关以自守,只要这个点一封死,再想入蜀同样是千难万难。

你瞅瞅,这道雄关把你一堵死,你咋过?

看看剑阁(广元)的地形图,入四川的嗓子眼。

剑阁这一道关,锁住了整个四川盆地。这也就意味着,哪怕你得到了汉中,你想得到蜀地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就要论持久战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控制汉中的苴国,此时的引狼入室,是上天赐给秦国的重大机会。

汉中作为秦国入蜀的先决条件,此时变成了欢乐大放送。

控制着汉中的苴国鸡找黄鼠狼,邀请秦军入川。

这么好的机会,按说是不用讨论的,直接就应该梭哈的。

不过秦惠王还是拿到了朝堂讨论,他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拿不准。

原因有四点。

第一,巴蜀之地确实如张仪所说,荒蛮烟瘴,远离文明,这一路山高水远,变数太多不好说。

第二,出兵后的收益风险很大,打不打的下来首先不好说,即便打下来了,巴国,苴国有什么后手,不好说。

第三,即便顺利拿下后,蜀地远离权利的中心,好不好控制,不好说。

第四,老三真的跟老大闹掰了吗?万一诳你呢?

在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网,不能朝闻天下事,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你也不好说。

这四大不好说也意味着,你的风险并不小。

不过另一方面,你入主巴蜀的机会,却也只有这一次,过了这村就真没这店了,他日再想如此,上天不并不一定会再给你这种机会。

就在张仪演说完之后,一直很低调的一个人,说话了。

这个人是大将司马错。

这个人,应该说是秦国继商鞅后的第二个贵人。

司马错的主张很明确,取蜀。

司马错从三点进行论述,秦国要想统一天下,最基本的是扩张领土、增加财富和施行仁政三个方面。(施行仁政我表示很搞笑)

蜀国富庶,地盘不小,而且是蛮夷番邦,僻处边疆,你打它,其他国家不会干预,反之东进则必然招致六国的联手抗击(打脸张仪)。

拿下蜀国,不仅可以扩张领土,还可得到财富,一举两得。

蜀,巴,苴这三国由于山川险阻,军事斗争经验少,军备等一系列综合战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但一直过得挺踏实,就是因为天险。

天险一旦失守,我们就是牛刀宰鸡。

最主要的是,这次机会千载难逢,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秦惠王听后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

秦军后来在司马错的率领下南过秦岭,先是走金牛道,与蜀军在霞萌关展开大战。

几百年了,四川本土群众多前也见过这么一帮上了战场争着抢脑袋的恐怖部队。

由于苴国的引狼入室,蜀军没来得及在天险据守,面对职业杀手组建的秦军,蜀国迅速土崩瓦解。

失去了天险保护的川西平原,基本无力阻挡北方来敌的进攻,蜀国如司马错所说牛刀宰鸡般被灭。

灭蜀之后,司马错迅速翻脸,捎带脚灭掉了请他来的苴国,之后更是奋起余勇,挥师东进,又来打巴国。

征服蜀、苴两国占据了上水优势的秦军,乘势攻入阆中、江洲几个巴人的重要据点。

在这些重要城邑丧失于秦人之手后,少部分巴人退入山地之中打游击,作为一个国家,巴国也宣告亡国。

至此,将整个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秦国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索罗斯老爷子常说:当好机会来临时,要将所有都压进去,拼命扩大战果。

巴菲特老爷子常说: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

前者在92年大战英格兰央行时将所有能搞到的钱全部加了杠杆,最终大获全胜,英镑暴跌。

后者则更是有名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机会收割大神。

他有过这么一句话,你品品哈。

“每一个投资人的手中都应该有一张可以打20个洞的投资决策卡,每做一次投资,就在卡上打一个洞,20个洞打完,这辈子的投资机会就到此为止了。”

老爷子的潜台词是:要慎重每一次决定,别没事瞎折腾,要等好机会,等机会真到了就跟它拼了。

听着挺悬乎,但你仔细琢磨一下,其实真就是这么回事。

人这辈子,最关键的,就那几步:上学,工作,结婚,上升期的关键那几年。

我们做人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要学会在事物的本质关键点上使劲。

要分的清什么是平庸的机会,什么是乐透的好机会。

如何分辨,是终我们一生要去修炼的本事。

寻常之人要么一辈子在每一个问题上辗转反侧,要么对于每一个机会都等闲视之。

功业成就之人则往往把握住了人生中的几个好机会并尽己所能的扩大了战果。

如果秦国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巴蜀我相信最终还是会落到秦国的手里,不过过程可能就会曲折的多,国力消耗上业会大的多。

统一全国的事,可能就轮不到嬴政那一辈儿完成了。

不过我们刚刚也说过,哪怕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取蜀还是有四大风险的。

路途太遥远。

利益不可控。

局面太复杂。

信息拿不准。

没错,每一次机会都面临着风险,或者说每一次的决策后,都有着它的成本。

无论你怎样抉择,都无法保证你最终就一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但你还是要去选择。

在你负担得起成本的前提下,不要错失好机会。

秦惠王最终选择了南下夺蜀并一举成功,他要感谢司马错,因为他的这位将军不仅为他指明了方向,更亲自带队灭亡了三国。

能说又能干,这种复合型人才,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后人评论战国时代有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

秦国俩,赵国俩。

这两国也是战国晚期的绝对主角。

白起杀神下凡自成一档,后面三人是第二档。

王翦灭楚灭赵,李牧是赵国的超级救火队员,扑完匈奴火再扑秦国火,廉颇也是成名于破齐但立功于抗秦,再加上自身会包装,一个“负荆请罪”就火了上千年。

不过我觉得,第二档应该再加上两位。

司马错和吴起应该位列其中。

吴起我们在前文中介绍过,战国初期第一名将,一生七十二战无败绩。

另一个,就是今天的司马错。

我们来看他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秦国在一年内囊括了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汉江、长江的上水优势。

不光是领土大了,重要的是,上述的两个盆地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约3.4万平方公里。

川西平原约2.3万平方公里,汉中的平原区接近1万平方公里。

这对于往中原去争夺土地寸土寸金的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国力增长。

汉江,长江的上水优势则让秦国可以实施浮江攻楚的低成本战略。

三十年后,司马错正是从这两条江水杀向了楚国,神兵天降的拿下了黔中,随后白起打的楚国迁都求和,苟延残喘。

司马错的存在,让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再次获得了实质性的国力进展。

自此,秦国占据崤函之后,尽得南方上游形胜之地,兼并之势更加不可逆转,留给六国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来源:2300年封建脉络的百场转折之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