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一善恶之语,道出用人奥妙:楚昭王复国后赏罚大臣的反思

宗法制下,幼君即位的现象在历史中经常发生,楚国也不例外。

公元前523年,在宠臣费无极的怂恿下,楚平王将原本要作儿媳的秦女自娶为妻。之后,楚平王与秦女生下了儿子芈壬。公元前522年,太子建被费无极诬陷造反,被迫出走宋国,芈壬因此被立为新太子。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芈壬继位,是为楚昭王。

此时,,楚昭王年龄最大也不过七岁,是名副其实的幼君,楚国权力也就被令尹囊瓦掌控。囊瓦为人,贪贿而且好信谗言。在他执政期间,郤宛等贤良大臣被杀,唐、蔡等等盟国被他欺辱而后背叛,让楚国政治陷入了一片混乱。

囊瓦的乱政终于引发了恶果:公元前506年,吴人联合唐、蔡二国杀入南阳盆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之战中,囊瓦所率的楚军主力居然被夫概率五千兵力冲溃!战败后,囊瓦吓得头也不回地就逃到郑国去了。最终,吴国军队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击垮了楚军最后一丝抵抗力量,攻入了郢都!

这一年,楚昭王不过十六岁左右。十六岁的少年,现代人大多还在校园里学习;可十六岁的楚昭王,却必须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担!面对汹涌而来的吴军,少年楚昭王不是神仙,根本无力抵抗,只能选择出逃……。

执政十年,却成了史上第一位国都沦陷的楚王,楚昭王内心的挫折有多大可想而知。在他逃出郢都的那刻,心中不但是恐慌、惧怕,恐怕更多的是迷茫——楚国的未来究竟在哪?

楚昭王一行人从郢都西门逃出,渡过了沮水(今湖北枝江东北),进入了云梦泽。在云梦泽中,一行人在睡觉时突遇强盗,楚昭王差点就被杀,幸得王孙由于替他挡了一戈才幸免于难。之后,狼狈不堪的楚昭王逃入了陨邑(今湖北京山及安陆一带)。

没想到,在陨邑楚昭王又遭遇了另一场杀劫。


陨邑大夫不是别人,正是楚平王曾经的亲信蔓成然之子斗辛。在推翻楚灵王的过程中,蔓成然积极奔走于楚国内外,在各方势力间穿针引线,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楚平王登上王位后提拔蔓成然为令尹,以报答他的拥戴之功。

蔓成然是名相子文之后,是若敖氏家族后裔。自从斗越椒率造反、若敖氏被灭族之后,若敖氏就再也没人能登上楚国权力的最高峰。蔓成然当上令尹,是七十年来若敖氏第一位进入楚国权力核心的人物,足以羡煞旁人。

然而,好景不长。

蔓成然为人恃功自傲,又喜欢结党营私,这让楚平王极为忌惮。公元前528年9月,楚平王果断拿下了蔓成然,将他与同党纷纷处死!鉴于子文功劳巨大,楚平王并没有将蔓成然灭族,而是将他的儿子斗辛封在了陨邑作陨公。

楚平王杀死了蔓成然,现在他儿子楚昭王因失国而逃入了陨邑,蔓成然的儿子们怎么会不想报仇?

一见到楚昭王,斗辛之弟斗怀就红了眼,想杀他替父报仇。可斗辛却竭力反对,阻止他动武。斗怀气愤地说:“楚平王杀死了我们父亲,在国都他是国君,出了国都他就是仇人。见了仇人不杀,那还是人吗?”

斗辛却反驳道:“侍奉国君,就不能因他在内在外而态度有所不同,也不应国家盛衰而生不轨之举。臣杀君称为‘弑’,君杀臣称‘讨’,国君讨伐臣子,怎么能谈得上仇恨?我们祖上以忠心侍奉国君闻名于诸侯,自斗伯比以来从未有失。现在你却要破坏这一名声,这可不行!”

正在气头上的斗怀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我想念父亲,顾不得这么多了!”眼见斗怀如此固执,斗辛害怕他真有什么不测之举,赶紧与另一弟弟斗巢侍奉楚昭王逃到随国去了。


在前往随国的半路上,楚昭王等人又被堵在了成臼河(臼水,即臼成河)边。因为找不到渡船,他们一时间无法过河。

成臼河发源于湖北京山的聊屈山,古时从西南方流入汉水。这里距离吴、楚大战的雍澨战场并不远,吴国大军随时可能追杀到此。万一被吴人堵在河边,楚昭王等人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就在楚昭王心急如焚的时刻,河上却突然飘来一艘大船。定眼一看,船上正是楚国大夫蓝尹亹(wěi)一家人!楚昭王大喜,让人疾呼蓝尹亹将船靠岸,接他们渡河。

可蓝尹亹看了看楚昭王等人,却一脸嫌弃地回道:“自先王以来,从未有楚王失掉了国家;你即位后楚国就亡国,这就是你的罪过!”说完,蓝尹亹命人加快划船,扔下楚昭王等人就走了!身为楚王,一旦失国,手下大臣就不愿意认他了:斗怀想杀了他,蓝尹亹也拒绝救援——楚昭王真成了孤家寡人!

这么当众被人羞辱,楚昭王气得怒火中烧,心中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要杀了蓝尹亹!

虽然蓝尹亹拒载,但楚昭王福大命大,最终还是有惊无险来到了随国。

在楚武王时代,随国在“汉阳诸姬”中最为强大。在斗伯比建议下,为征服整个南阳盆地,楚武王将讨伐的对象瞄准了随国,最终在他去世那年令随国臣服。后来因国内政治斗争,楚文王两个儿子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堵敖成了国君,楚成王则被迫逃往随国避难。数年后,在子元扶持下,年幼的楚成王战胜哥哥堵敖成为楚王。因为这段渊源,虽然随国已被楚国完全包围,且时有反叛,但始终没有被楚人灭国。

这次遭遇国难,楚昭王无处可去,又来到了随国。随人也没有辜负楚昭王的信任,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


大难不死的楚昭王,最终迎来了转机。

公元前505年9月,在秦人大力协助下,楚人最终扭转了颓势,将吴军赶出了楚国。不久后,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来报:蓝尹亹竟然回来求见!

一听到这个名字,楚昭王就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将他抓起来问罪。可楚昭王庶兄子西却劝他先等等:“请听听他怎么解释,他这次回来一定是有原因的!”

庶兄一开口,楚昭王不好拒绝,强行压下心中怒火后,派人去问蓝尹亹:“成臼河边时,你竟敢丢下我不管,现在还有脸来见我?”蓝尹亹不慌不忙,冷静地回道:“当初囊瓦就是喜欢追究旧怨而失去人心,酿成了柏举之战的溃败,所以您才会流亡在外。如今您又要效仿他,恐怕不行吧?我在成臼河拒绝载你,就是为了警醒您,您也应该要悔改了吧?如今我回来,就是想观察您的德行。假如您还不能认清楚国过去的失政,还要变本加厉——您有国都不知珍惜,我又何惜一死!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话!”

楚国原本人才众多,可谓是卧虎藏龙。这次楚国之难,如果楚军能按左尹沈尹戌的谋略正常进行,就极大可能不会亡国。奈何因囊瓦过于愚蠢、自私,又喜欢听信谗言,最终让楚国陷入一场灾难。楚国蒙难,并非楚大夫不如别国优秀,实在是由于楚国上层长期腐化堕落导致。所以,楚人才会对公室产生如此多的不满,蓝尹亹才会气愤地公开拒载——这种丧权辱国的国君,不要又如何?

现在楚国成功复国了,如果楚昭王还意识不到过去的失政,那这样的楚国还有什么希望?楚国都没希望了,那我蓝尹亹活在这世上又有何用?还不如去死!

由此可见,蓝尹亹虽然无礼于楚王,但他确实对楚国是一片赤诚之心。

听了蓝尹亹辩解后,楚昭王也醒悟了过来:“说得好!请您官复原职,以让我铭记楚国过去的失政!”

接下来,楚昭王又赏赐那些为复国作出突出贡献之人,名单中赫然就列出了曾经想弑君的斗怀!令尹子西进谏道:“还是把斗怀给去除掉吧!”可楚昭王早已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答道:“大德不记小怨,这才是治国之道!”


楚国执政向来严苛,容不得属下犯错,一出错则往往就面临重罚:楚武王时,莫敖屈瑕伐罗失败,自杀;楚文王时,阎敖失守权县,被杀;楚成王时,令尹子玉城濮战败后自杀,令尹子上战败被杀;楚共王时,鄢陵战败后司马子反自杀;楚康王时,令尹子南因宠幸庶人观起被杀;楚灵王时,大夫屈申、蒍泄因楚败于吴,被当替罪羊而杀;楚平王时,令尹蔓成然因骄纵被杀,司马蒍越因两次战败自杀……。

楚王贤明时,秉公执法,楚人对这种重罚还能接受。可一旦楚王稍有不明,重罚往往就成了别有用心者达成自身私欲的手段,成为苛政。楚共王时,为报复申公巫臣,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联手灭了巫臣之族;楚平王时,费无极为争宠害死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楚才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者陷害,所以楚国更加人人自危、不敢轻易发声,造成了政坛万马齐喑的局面。

对比之下,晋国在这方面就好得多。

邲之战后,晋景公曾经想杀了中军主将荀林父,却被大夫士贞子劝住了;可到了次年,晋景公还是将邲之战中多次违令的先縠给杀了!为什么晋景公能放过荀林父却不能饶恕先縠?

在《聊斋》“考城隍”的故事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之句:某些人因害怕死后被阎王爷惩罚,日常存心多做善事,可这样的人并不值得赏赐;另一些人虽然曾经作恶,却是无心犯错,这类作恶之人也不应受到惩罚”。阎王爷以“有心”、“无心”来定义人世间善恶的奖惩,但这一标准也适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

作为主帅,荀林父在邲之战指挥不利、以致晋军战败,确实是犯了大错,但他这是无心之错;且战后主动求死之举也证明他敢于认错、改错,所以不应受罚。可先縠不但在邲之战中不听将令,后来还勾结狄人谋反,不但不认错还存心犯法,当然要诛杀!

三年后,荀林父就戴罪立功,消灭赤狄潞氏国,把晋国领土扩张到上党盆地、占据了“天下之脊”——如果三年前荀林父被杀,晋国又哪能得到这么多土地?


楚国之所以会屡屡出现“楚材晋用”的反面案例,就是因为以往楚人只知执法必严,却鲜少有人能明白“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道理:楚人一犯错就重罚甚至被杀,还有多少人敢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去做事?在亲身经历了这场国难后,楚昭王也认清了这用人的奥妙,所以才会说出“大德灭小怨,道也”的话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