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桓温小传

引子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晋朝,建都洛阳。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司马衷继位,继位的司马衷又是智力低下,贾皇后掌权,终引得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这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使得西晋的局势动荡不安,对外族的管理也就鞭长莫及。

各少数民族借中原大乱之际,纷纷建立政权。公元304年,刘渊乘机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 )建立汉王国,自称汉王。公元311年,前赵刘曜同石勒、王弥攻陷晋帝国的首都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司马炽12岁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被拥立为皇帝,即为晋愍帝,仅仅过了五年,前赵刘曜率军围攻长安,晋愍帝出降,至此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称帝,晋朝得以延续,史称东晋。

东晋永和年间。自元帝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等北方豪门大族的支持下,衣冠南渡,建都健康来,已经过了三十年。此刻在位的是四岁的晋穆帝司马聃,四岁的小孩子又懂什么呢?真正主事的是褚太后和中书监何冲,会稽王司马昱。而在北方中原的政权是后赵,石虎当国。而在西南是成汉,国主是李势。成汉国主李势,杀害忠良,渔财好色。后宫的妇女,成百上千,日夜宣淫,不问国事,因此众叛亲离,民怨四起。从不听从群臣的建议和意见,反而滥杀无辜。

第一节 出任荆州

健康城,皇宫。

健康城,又称石头城,自楚威王设金陵邑,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算起已经有七百年历史,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依山傍水,夹淮带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途经健康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

永和元年,江州都督庾翼病逝,临死前上表推特荐次子庾爰之为荆州刺史。

褚太后问:众爱卿,又什么看法啊?

有大臣奏道:庾家在西藩已经经营多年,人心所向,不如答应庾翼所请,让他的儿子继任。”

“万万不可”中书监何充奏道:“荆楚地区户口百万,北边是强胡,西边是劲蜀,难道一个少年,能当此重任么?我看只有徐州刺史桓温,才略过人,可以守住,别人不一定做得到。何充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

“臣附议”会稽王司马昱奏道。司马昱,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

“既如此,就命徐州刺史桓温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太后表态道。

会稽王府内,“臣听闻今日朝会,王爷举荐桓温为荆州刺史?”门客刘惔躬身问道。 “正是,真长。”司马昱已经下朝,此刻正在和门客闲聊。而这个刘惔,字真长。沛国相县人。刘惔出身世宦家庭,父亲是晋陵太守刘耽。刘惔向来擅长言理,很受司马昱倚重,被引为幕僚。

“王爷,桓温这个人有大才,可惜心术不正,此人一旦得志,是国家的心病。荆州地处首都南京上游,战略地位重要,怎么可以令他镇守,酿成后患?大王不如请求自己镇守。我虽不聪敏,智慧和见识不够广,愿做军司马一职,为您效劳。”

“不错,桓温这个人确实是人中龙凤,记得庾翼曾经对明帝说:“桓温从小就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当作平常人看待,也不要当作平常的女婿,应当像周宣王对方叔、召伯那样,委以复兴重任,让他弘扬大道、匡济时局,完成艰难事业。”真长,此事已经朝会同意,无法更改。对于你说的桓温野心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再培养一个人才,与其抗衡即可。”

第二节 桓温的那些事

1. 荆州城外,几驾马车正徐徐的行进在官道上。车内坐着一对夫妇,妇人三十岁左右,锦衣华袍,男子则是姿貌伟岸,风度不凡,留着长须。原来这几架马车做的不是别人,正是新任荆州刺史、安西将军桓温和他的夫人南康长公主以及他的桓熙,桓济。

。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人,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此时三十五岁。据说桓温生下来没多久,温峤看到便说桓温骨骼惊奇,又听他哭声洪壮,认为以后必有一番作为。因为温峤所欣赏,所以取名为桓温,表字元子。桓温十五岁岁的时候,苏峻叛乱。桓彝被苏峻的手下韩晃和江播杀死了。不久,叛乱被平定,苏峻、韩晃在战场上死了,而江播还活着。

桓彝死后,他立誓要报仇,苦练格斗术,就连晚上睡觉也枕着武器。18岁的时候,江播已死,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坟墓边筑庐守孝。报仇当天,桓温谎称是来吊丧的,杀死了江播的三个儿子。

桓温随即自首。朝廷欣赏他的孝义,免了他的罪责,桓温因此小有名气。刘惔曾对别人道:“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跟孙权,司马懿是一类人。”

桓温从小就以祖狄为榜样,立志恢复北方故土。

南康长公主,本名司马兴男。晋明帝司马绍和明穆皇后庾文君所生,封为南康公主。她自小性格豪爽刚烈,颇具男儿气概。 晋成帝时下嫁给了桓温。

桓温一开始被拜为附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授琅琊太守,后来庾翼举荐桓温任 徐州刺史。

第三节 在荆州推行仁政

“夫君,朝廷任命你为荆州刺史,到了荆州你要怎么做啊?”

“夫人,我承蒙朝廷看重,到任后自当安抚百姓,整顿军备,做一番大事,方能对得起朝廷。”

“夫君,你志向远大,我自当做个贤妻良母,好让你放心。”

“嗯,夫人,你看,荆州城到了”

荆州,古称“江陵”,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东晋时期,因较少遭遇战乱,又因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地。而这里将成为枭雄桓温的根据地,,据说荆州还有即将打下的成都一带,共八州今后的税收都没有上交,等于税收是我收,兵也是我养,当然兵都是桓温的私军一般。

桓温有个好友谢奕,俩人布衣朋友,桓温任徐州刺史时,谢奕任扬州晋陵郡太守,当时就有交情,桓温做荆州刺史后,谢奕也来到荆州,桓温让他做了军司马。谢奕到荆州以后,还很看重和桓温的老交情,到桓温那里作客,头巾戴得很随便,长啸吟唱,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谢奕爱喝酒,还经常逼着桓温跟他一起喝酒,桓温实在受不了,就躲进老婆房间,桓温老婆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大乐,说:“您如果没有一个放荡的司马,我怎么能见到您呢!”而谢奕呢,找不到桓温,就只好跑到桓温客厅里,找一个兵一起喝,自嘲说:“失一老兵,得一老兵。”

桓温做了荆梁都督,他本是个豪爽不羁、睥睨一切的人物。既得蟠踞上游,手握重兵,当然想做些事业,显些威风。到了永和二年,何充病死,朝廷谥文穆,提拔国子祭酒顾和为尚书令,司徒长史殷浩为扬州刺史。顾和这人为人死板,是个老学究。殷浩是桓温儿时的朋友,但是志大才疏。前文提到会稽王司马昱想培养一些人来对抗桓温,说的就是他。桓温看不起殷浩,常常感慨朝廷用人失察,只因急于建功立业,就没理会这些。

第四节 西征

桓温与幕僚商议伐蜀。 将领们全都认为不可行。只有袁乔说:“天下大事,本来就不是按常理所能预测的,将军只要胸有成竹,为什么要等众人意见全都统一?。如今没有平定只有北方的胡人和成汉。,成汉国虽然地势险固,但力量比胡人弱,应该先攻打容易攻取的成汉国,李势毫无道义,百姓与他离心离德,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天险与偏远,军备废弛,我们可以派一万名精锐的士兵轻装迅速开进,等到他察觉以后,我们已经穿越过了他的险要之地,、只需一场胜仗就可以击败。蜀地物产富饶,人口众多,诸葛亮当年用它与中原抗衡,如果我们得到了此地,这对国家大有好处。桓温说:“反对此事的人是担心大军西进以后,胡人会趁虚而入图谋我国啊!“袁乔回答”,胡人听说我们万里远征,会认为国内设有严密的防备,一定不敢轻举妄动,纵然有所侵扰,沿长江布防的各路军队也足以抵御防守,肯定没有什么忧患。”桓温令袁乔率水军二千人,作前锋,上表朝廷后不等回复便出发了。朝廷担忧桓温兵少,恐怕难以成功。只有丹阳尹刘惔认为桓温必胜。有人询问原因,刘惔说“桓温这个人爱好博彩,而没有必胜把握他不会博,从这个事就可以看出来”

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7年)。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桓温在荆州集结军队,举行誓师大会要逆江而上讨伐成汉。在他边上立着一杆写着“晋”的大旗正在风中烈烈飘扬。

三月,桓温的军队抵达夔关,桓温在马上 见前面沿江旁山,一阵杀气腾起。于是命令:“三军不得前进,前面必有埋伏。”于是大军倒退十里之外地势空阔之处排开,以备交战。派斥候前去细探,斥候回报没有埋伏。桓温不信,下马登高再看,只见杀气从地散发。桓温又派人仔细查看,回报:“江边只有七八十块乱石,并没有军队。”桓温十分疑惑,找来几个当地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当地人说:“老一辈说过:乱石是诸葛丞相入蜀的时候,在这里布的八阵图,桓温听后赞叹不已。

在三峡,桓温看到陡峭的山壁好像悬挂在天上,翻腾的波涛迅猛飞奔,不禁叹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办法呢?”他的意思是做忠臣就不能贪生怕死。

从离开荆州到进入成汉帝国境内,西征军在路上走了3个月,不知道是掉以轻心,还是因为情报系统瘫痪,一无所知,这3个月里,成汉帝国居然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桓温的军队出现在青衣江,李势大惊,派右卫将军李福,从弟镇南将军李权,与前将军昝坚等人率领兵众,在合水驻扎。众将领献计说:在长江以南设下埋伏,等东晋的军队过河过到一半时候攻击,昝坚没有听从,带领军队渡过长江,奔赴犍为(今天的乐山市)。写到这里不禁感慨,真是时势造英雄啊,如果昝坚听从了众将领的话,桓温军队必定损失惨重,那桓温就没那么容易拿下成都,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昝坚领兵到犍为迎战桓温,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因为史料记载桓温根本就没走那里过,而是到了彭模,在哪里碰到了蜀将李福,李福对桓温发起进攻,却被孙盛击退。桓温召集众将商议,有人提议应该兵分两路,分头并进,用以削弱成汉军的威势。袁乔则说:“如今孤军深入,应当聚在一起,齐心协力,以争取一战成功。如果兵分两路,则众心不一,万一有一方失败,讨伐蜀汉的大事就完了。不如以完整的军队前进,扔掉做饭的炊具,只带三天的军粮,以显示义无反顾的决心,肯定可以取胜。”桓温听从了他的意见,留下参军孙盛,周楚带领瘦弱的士兵守卫轻重装备,桓温自己亲自统率步兵两万直接开赴成都。

桓温在路上遇上了李权,桓温在阵前大骂:“我今领兵百万,猛将数千,已经深入巢穴,你竟敢顽抗!”桓温派袁乔与李权对阵,

袁乔假装不敌逃走,李权不知是计,追了五里,忽然两边涌出伏兵,袁乔见到,回马杀入,李权三面遭袭,大败而回。成汉的军队溃散逃回了成都。而这个昝坚到了犍为后,才知道和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心中大惊,赶紧掉头返回,等到他抵达成都,桓温已经驻扎在成都的十里陌。昝坚见晋军已排好阵势,旌旗猎猎,甲仗鲜明,兵精将勇,不由的魂驰魄散,竟然不敢交战,率军离去。

李势知道形式危急,便把全部兵众都调往成都的笮桥迎战,两军交锋,当时战况惨烈,桓温的前锋部队出师不利,晋参军龚护阵亡,桓温不肯撤兵,亲自率军冲锋,突然前面冷不丁的射来一箭,险些射中脑门,桓温亡魂皆冒,急忙一拉缰绳,那马吃痛,人立而起。险之又险的避过那箭。

第五节 灭成汉国

成都郊外,两军正在交战,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北风吹的军旗猎猎。“桓将军,你没事吧?”袁乔正关切的望着他,耳边的战场上刀枪碰撞的声音,目光四转,之间两兵正在交战,前方一座古代的城楼,那城墙大概有二十多米高,而城门上写着“成都”。 “没事。”桓温回道。 “桓将军,刚刚太危险了,若非将军反应神速,恐怕……..”,“无妨,袁司马”桓温给他一个安慰的眼神。他大喝道“传令击鼓,全军冲锋!”说完桓温再次冲向敌军,而袁乔也拔出战剑督促士兵奋力进攻,士兵们见主将奋不顾身冲锋,立时士气大增,个个奋勇杀敌,敌军见了,顿时士气萎靡,只好退回到成都城内。“将军,此刻敌军士气低落,而我军锋芒正盛,应乘胜追击,”袁乔道。“传我命令,全军追击,”桓温指挥大军在后面追击,而成汉军惊慌逃串,城门都来不及关,于是大军顺利进入成都城。

桓温纵马进入城内,早已明令大军不得骚扰百姓,抢劫财务,违者军法处置。

“袁司马,请召集城中百姓到成汉王宫大门口,我有话要讲,”“是,将军”。

不一时袁乔来报说:“将军,已召集了部分百姓,在王宫门口等候,”桓温知道打下成都城后,首要的就是安抚百姓,因此他在王宫门口发表了一番讲话“李势残害忠良,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不修德政,政治已坏得不能更坏。大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必须推翻他的统治,因此我奉天子令来解救你们,我晋朝军队与大家约法三章。绝不骚扰百姓抢劫财物,旧有官员们不要害怕,你们仍旧各就各位,有贪官污吏请揭发出来,我桓温帮大家主持公道。大家有什么难处尽管对我讲,本将军一定派人解决。同时希望大家能够举荐贤能,人才给朝廷。”下面的百姓听完纷纷称赞。

李势知道不能抵抗,便领着文武百官拉着棺材,双手反绑来到桓温的军营投降,桓温当即给李势松绑,并且烧掉棺材,以礼相待。随后命人把李势及宗室亲属十多人送到了建康。朝廷下旨封李势为归义侯。存在四十六年的成汉国自此灭亡。

桓温在成都任命旧有官吏治理。期间寻访贤能,惩恶扬善,与民生息,秋毫无犯,深的百姓厚望。呆了一个月后返回荆州。

在成都,桓温还纳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是成汉末代国主李势的妹妹。原来李势投降的时候,把妹妹送给了桓温。为了表示接受李势的投降,安抚蜀中人心,桓温决定娶这个“战利品”。

桓温的正房——南康长公主,哪能容下自己丈夫分爱他人,于是,她提着刀冲着小妾“杀”了过来。见正房兴师问罪了,咱们李姑娘想到自己可悲的身世,泪光盈盈地对桓夫人跪道:“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南康长公主一听,把刀一扔,把她搀扶起来说:“阿姊见汝,不能不怜。”此处的怜有两重意思,一为可怜李姑娘之身世,一为怜爱李姑娘之容貌。我见犹怜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第六节 声威日盛

健康城,皇宫

“桓将军率军西征,灭了成汉国,扬了我大晋国威,劳苦功高。”太后坐在珠帘后说道“众爱卿以为哀家欲把豫章郡赏给桓将军,众爱卿以为如何?”有尚书荀蕤(rui)回道:“桓将军此番灭成汉国,功劳确实很大,但是如果桓将军再平定了黄河、洛水一带,那么用什么来赏赐他呢?不如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这里说一下开府仪同三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 从一品。能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官府。官府的级别,和仪仗都是三司级。三司,就是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唐太宗李世民没当皇帝之前就是秦王,天策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了这个官职就可以自行任命官吏了。

东晋建国以来,消灭成汉是前所未有的大捷,然而朝廷却担心:桓温会不会居功自傲,进而产生不臣之心呢?自从桓温平蜀后,威名大盛,震动朝廷。会稽王司马昱,也不禁畏忌起来,朝廷延请名士殷浩出山,意图凭借他的声望和才干牵制桓温。任命殷浩为扬州刺史,兼建武将军,参预政权,任命荀羡为征北将军,兼义兴太守。不久,又升为任吴国内史。所有桓温奏请,都尽量驳斥。 用来减少桓温的影响力。

桓温平蜀后有了一大块属于自己的战略根据地。他的根据地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今天的四川重庆

是个有野心的人,为了稳固他的统治,他在荆州安抚百姓,去奢从俭,在一定程度上与民生息,恢复经济。同时勤于政事,经常向手下官员询问讨论治国之道,派遣使者到各地访问百姓的疾苦,搜罗杰出人才,减轻横征暴敛的赋税,凡是不利于百姓的繁琐苛刻的政令,全都予以废除。

第七节 北方局势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北方,公元348年四月,后赵国主石虎去世,其子石世继位。一个月后,石遵篡位。冉闵对石遵进言说:“蒲洪这个人有野心,让他镇守关中,我恐怕以后关中之地就不再会归我赵国了。石遵听从了冉闵的进言,解除苻洪的都督职务,不让他节制秦州、雍州的军务,其他的官职待遇则一如从前。

蒲洪对这种安排非常愤怒,便派使者向东晋投降。次年正月,东晋朝廷授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又任命他的儿子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杀死后赵国主石遵,立石鉴为国主。石氏的后赵政权风雨飘摇。

后赵国主石鉴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想除掉冉闵,计划泄露,冉闵把石鉴废黜后杀掉。冉闵把石鉴杀掉后,索性自己做皇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后赵国新兴王石祗在襄国即皇帝位,延续后赵的国祚,没有多久,后赵大将刘显杀掉石祗,投靠冉魏,后赵就此灭亡。

桓温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想率军北征,上书朝庭,朝廷担忧桓温在立大功的话威望会更高,因此故意拖延,始终不表态,桓温左等右等见没有回音。你说这朝廷的考虑也没错,但是桓温要做的事,不达到目的他是不会罢休的。十二月,桓温申明要北伐,刚上表朝廷,大军就出发了。顺流而下,进到武昌,军队有四、五万之多。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心震惊。会稽王司马昱当时做抚军,写信给桓温申明社稷大义,解释互相怀疑的原因,桓温当即回军荆州

公元350年,苻洪击败姚弋仲,正式称王,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任命南安人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安定人梁楞为前将军,并兼任左长史。任命冯翊人鱼遵为后将军,并兼任右长史。任命京兆人段陵为左将军,并兼任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任右司马。天水人赵俱、陇西人牛夷、北地人辛牢被任命为从事中郎,氐族酋长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

同年苻洪被冉闵手下的降将麻秋毒死。他儿子付健继位后率兵占据了今天的陕西、山西和河南一带。

公元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实行大赦,改年号为皇始。追尊父亲苻洪为武惠皇帝,庙号为太祖。立妻子强氏为天王后,儿子苻苌为太子。封儿子苻靓为平原公,苻生为淮南公,苻觌为长乐公,苻方为高阳公,苻硕为北平公,苻腾为淮阳公,苻柳为晋公,苻桐为汝南公,苻为魏公,苻武为燕公,苻幼为赵公。任命他的弟弟苻雄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兼任车骑大将军、雍州牧、东海公。任命侄子苻菁为卫大将军、平昌公,负责警卫苻健及苻苌所居住的两座宫殿。任命雷弱儿为太尉,毛贵为司空,略阳人姜伯周为尚书令,梁楞为左仆射,王堕为右仆射,鱼遵为太子太师,强平为太傅,段纯为太保,吕婆楼为散骑常侍。姜伯周是苻健的舅舅;强平是王后的弟弟;吕婆楼本来是略阳氐族的酋长。

也就是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前秦就此建立。

慕容皝在西晋时被封为辽东公,337年十一月,慕容皝自立为燕王。342年,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解除了来自中原的压力,建都在龙城(今辽宁朝阳)。追尊武父宣公慕容廆为武宣王,母段氏为武宣后。又立夫人段氏为王后,册立世子慕容儁为王太子,效仿魏武帝、晋文帝辅政故事。

342年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解除了来自中原的压力,东破夫余及高句丽,攻灭宇文部鲜卑及夫余,成为辽西唯一的武装势力,为慕容儁入主中原打下基础。 [5]

348年慕容皝死,子慕容儁继位。儁,字宣英,小字贺赖跋。349年进攻后赵,夺得幽州,迁都到蓟(今天的北京)

350年,原后赵大将军冉闵据邺(今河南安阳北),自立为帝,国号大魏。

352年慕容儁二年初;燕辅国将军慕容恪等攻占中山。慕容儁元玺元年四月,慕容恪在廉台击败并且活捉冉闵后,燕王派辅弼将军慕容评、中尉侯龛率军1万进攻魏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八月,魏军投降。燕军占领邺,魏军大将蒋斡等弃城而逃,冉魏至此灭亡。燕国占领了包括关东地区,河北,辽宁等地区。

是年,慕容儁在中山称帝。追尊慕容皝为文明帝。立慕容暐为太子。慕容儁,慕容皝次子,前燕景明帝。慕容遵封临贺王,慕容恪封太原王,慕容垂封吴王,慕容友封范阳王,慕容厉封下邳王,慕容度封乐浪王,慕容宜封庐江王,慕容桓封宜都王,慕容徽封河间王,慕容龙封历阳王,慕容纳封北海王,慕容秀封兰陵王,慕容岳封安丰王,慕容默封始安公,慕容偻封南康王,慕容宙,封章武王。定都中山,前燕就此建立。

第八节 废殷浩和一次北伐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

永和九年(353年),殷浩率兵进攻许昌、洛阳。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攻洛阳和仓垣。谢尚和新降的姚襄于是一同进攻张遇。谢尚大败,退回淮南。之后姚襄反叛,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说:“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反而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臣恭请陛下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

皇帝本来是想利用殷浩制衡桓温的,但是殷浩终究是打了败仗。没办法只好撤了殷浩的职位。从此,内外大权集于桓温一身。

二月,桓温于是统领步兵骑兵四万,从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到南乡,步行到淅川,再向关中征讨,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另一支军队进攻上洛,俘虏了后秦荆州刺史郭敬,又攻破青泥城,没有人可以抵挡。令司马勋进攻西鄙,秦州刺史王擢进攻陈仓以为策应。晋军和秦军在蓝田大战,前秦淮南王苻生骁勇异常,单骑突阵,在晋军中来回冲杀了十几次,杀伤了很多晋军将士。桓温毫不示弱,亲自督阵,率领晋军力战,最后秦军大败,遭到很大损失,太子苻苌也被流矢射中,负了重伤。桓温的弟弟将军桓冲在白鹿原也击败了苻雄统帅的部队。桓温一路转战,推进到灞上,直逼长安城下。秦王只留老弱六千守长安,剩下的三万全部送到前线对抗晋军。

桓温这次北伐相比殷浩北伐,形势已经困难很多了,殷浩北伐时后赵帝国分崩离析,到处都是战火,是个北伐的好时机。过了四年桓温再北伐,前秦、前燕已经建立相对稳定的统治。而朝廷任命殷浩北伐,殷浩只是个书生,志大才疏。没有军事才能,最要命的是,他不能用人,不能笼络人才。只能说是东晋朝廷自己作死。

长安百姓得知晋军入关,纷纷在路旁迎接,以酒水犒劳晋朝军队,有老人家流泪道“没想到还可以看到汉家军队”

长安,天下形胜之地,南有秦岭、北有黄河作为屏障,四周有潼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防御。更兼土地肥沃,地方开阔,所以许多朝代都在此定都。

长安历史悠久,西周时,周武王时建镐京。

及至秦王扫六合, 一统天下, 又定都咸阳。

西汉立国, 又定都长安。

到了东晋,氐族付健建制称帝,以长安为都。

桓温遥望高高的长安城,心中思虑万千,感慨道:“长安城已经被异族占据数十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到我大晋!,若是四年前朝廷允我北伐,长安城必能一举拿下,而如今付健在此建都,已经是固若金汤,要拿下此地更难了。”

王猛听闻晋军到了长安,披着一件粗毛织成的短衣前去竭见桓温。

桓温便问他道:“我奉天子的命令率领精锐的大军10万,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去残暴阴贼,现在我已到了长安附近,然而三秦的豪杰竟然没有前来见我的,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答:“将军不远千里而来,深人到了敌寇的腹地,长安近在咫尺,但您却不渡过灞水,直取长安,百姓不知道将军怀有怎样的心思,所以他们都不来。”桓温北伐,想收复中原,匡复晋朝,桓温愣了半天,然后说:江东没有超过阁下这样的人才呀。桓温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当时有顺阳太守薛珍也劝桓温直取长安,桓温没有听从。而是准备收割粮草打持久战。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桓温此刻的想法,首先东晋朝廷自己作死,四年前北方大乱,没有派桓温出征,此时前秦已经建国,北方逐渐安定,北伐最好的时机已经没有了。其次桓温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和粮草。本来是应该速战速决,只是长安城城高墙厚,想攻下绝非易事,前秦军队又武功颇盛,多勇敢剽悍而且野蛮,一时很难制服之。再一个,东晋朝廷内部门阀林立,相互掣肘,并不是都是像桓温这样矢志复国,很多都只想偏安。一部分人希望看到桓温与前秦军队两败俱伤,趁此收渔翁之利。而这是桓温不愿意看到的。基于以上三点桓温没有攻打长安,而是准备收割粮草打持久战。

前秦识破了桓温的意图,抢先把麦子割了,坚壁清野,晋军缺乏粮草,不能不后退。桓温带着关中民众三千多户一起班师,他想带王猛一起走,王猛推辞了。关中的反秦势力呼延毒也率领部众一万多人随桓温一起撤退。苻苌率领秦军在后面不断追击。等晋军退到潼关,又损失了上万人。而苻雄也在陈仓击败了司马勋和王擢,司马勋撤退到汉中,王擢退到略阳。

桓温这次北伐虽然打到长安城下,也带来了三千多户百姓和呼延毒也率领部众一万多人马来到荆州,但是仍以失败告终。

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常以刘琨自比。他曾在北方得到一个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您长得很像刘司空。”桓温大喜,连忙整理衣冠,问她哪里像。老婢答道:“脸庞很像,就是薄了点;眼睛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也很像,就是雌了点。”桓温怅然若失,“褫冠解带,昏然而睡”,好几日都闷闷不乐。

第九节 二次北伐攻占洛阳

桓温想打算第二次北伐,同时移都洛阳,修复园陵,上了十余次奏表,朝廷都不允许。永和十二年(356年),朝廷终于同意北伐,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以配合作战。

桓温途经金城(琅琊郡郡治,今江苏句容),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尚且如此,人哪能不老!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泫然泪下。这一年,桓温四十四岁。

有一日桓温和下属登上平乘楼,举目远望中原,感慨说:"九州沦陷百年,是王夷甫等人的过错啊!”王夷甫擅长清谈,桓温很看不起东晋那些清谈的世家大族,认为中原沦陷,都是这些清谈家误国所致。记室袁宏说:“国运有兴有废,不一定是这些人的错。”温正色说:“听说刘表有千斤大牛,食量十倍于普通的牛,但它负重致远,还不如一头廋牛!曹操入荆州,杀其以劳军士。”桓温说完,在座的都大惊失色。

同年八月,桓温与众将商议先取洛阳,大军到达伊水(在今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听闻桓温来攻,就从洛阳撤军,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桓温出马与姚襄交战,战上二十余合,姚襄兵大败。于是姚襄鸣金收数千骑,逃往北芒,桓温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荆州。

桓温返回荆州后不久,慕容氏攻占洛阳,之后迅速把势力范围推进到了淮河一带,二次北伐的成果丧失殆尽,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

第十节 推行土地改革和试探朝廷

桓温在进行北伐的同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曾提出著名的《七项事宜疏》:

1. 抑制朋党,杜绝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

2. 合并、裁撤冗余的官职;

3. 重视机要政务,对公文案卷的处理要限制时日;

4. 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

5. 褒奖惩罚,应与事实相符;

6. 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

7. 选派史官,编修晋书。

同时推行土地改革。对世族贵戚隐占人口也进行纠查,对隐匿户口的予以惩处。这次土地改革效果显著,不仅限制了士族特权,增加了政府租税调役的来源,还大大提高了东晋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隆和初年(362),敌寇进逼河南,太守戴施出奔,冠军将军陈告急,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援助。桓温与长史孟嘉商议:“我想威振朝廷,但恐群臣不服,有什么办法?”孟嘉说:“可上表假意请求迁都洛阳试探,朝廷若从,不待立威而群臣自服;如若不允,百官不服,正好可以指鹿为马,以恐吓百官。”桓温认为是个好计谋。第二日,便派人上表:从先帝至今,已经过了六十余年,气数已衰落。洛阳旧都,乃霸业之所,百姓思念。请皇帝陛下与百官,迁都洛阳。"

皇帝大惊,对群臣说:“今大将军桓温主意迁都,你们怎么看?”群臣害怕桓温,不敢异议。只有散骑常侍孙绰答道:六十余年过去了,河洛只存废墟,经济萧条,衣冠南渡,已经数世。一旦迁都,重新开荒,迁移万里,舍弃安乐再适应它乡,是为不宜。"

散骑常侍王述道:“陛下,桓温不过是试探朝廷百官态度,并不是真要迁都,只管准许就好"。

桓温知道后对众人说:“朝廷大臣,明知不可迁都,而害怕我不敢反对。看来大家都害怕我,我在朝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第十一节 北伐前燕失败,收回寿春

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二年(364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北伐。五月,朝廷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但当桓温赭圻(今安徽繁昌西)时,却又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遂驻军赭圻,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桓温听说燕太宰慕容恪死,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北伐。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京口(今江苏镇江)重镇。郗愔之子郗超为桓温参军,暗中将原信毁掉,并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自称老病,请以闲职休养。桓温便顺势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将军毛虎生凿钜野三百里,引汝水会于清水,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 郗超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全都不听。

七月,桓温到达枋头,燕燕王暐及太傅慕容评十分恐惧,召集群臣商议道:“太原王已经死了,如今国内没有良将可用,还有谁可以退敌?”

群臣说:“太原王临终吩咐,吴王慕容垂有文武之才,可以拒敌。然后使人和秦国结盟,请它派救兵,则晋兵可破。”于是燕王派慕容垂率众五万以迎敌。又割虎牢关以西给秦国,请求秦国出兵,秦国派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二万,前来救燕。

慕容宙以二百骑攻击袁真,诈败而逃,袁真挥兵追击,遭到伏兵,大败而回,折兵五千。

袁真领兵攻打襄邑,进城后发现是空城,再次遭到埋伏,损兵三万。

到了九月,桓温见作战不利,心中郁闷,且军粮耗尽,又听闻前秦军队赶来支援,于是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桓温又羞又怒,将过错全部推给袁真,上表请求将袁真贬为庶人。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下诏封桓温世子给事桓熙为征虏将军、豫州刺史、假节。

慕容垂击败桓温后,威名益振。太傅慕容评向来忌恨慕容垂,慕容垂上表给手下将领请功,通通被慕容评压着,没有一样通过。慕容垂气愤不已,上朝和他理论。燕主慕容暐不能裁决,群臣又忌慕容惮评威势,不敢仗义执言,可怜慕容垂说的口干舌燥,终无效果,

当时燕国的太后和皇后阴谋联合慕容评迫害慕容垂,慕容垂得到消息,逃到前秦。

370年,前秦丞相王猛和慕容垂率兵灭前燕,擒慕容暐。

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就趁此打算收回被袁真占领的寿春。

 桓温征调扬州人筑广陵城,然后移镇广陵。袁真病死后,部将朱辅拥立他的儿子袁瑾袭位。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东南)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桓温之侄)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妻女被赏赐将士,所侍养的数百乞活军则被活埋。。朝廷因功加桓温班剑十人。

第十二节 废立皇帝和要加九锡

桓温自负才力超群,早就心怀不轨,企图先在北方立功,归来后再受九锡之赏。不料遭受挫折,名声实力陡然大减。

寿春之战后他问自己的参谋郗超,“怎么样?是不是可以一雪枋头之耻?”参谋说不行,枋头败得太惨,就算这一次胜了,也难以重振往日的声威,要想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皇帝废了,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朝廷是你说了算。桓温深以为然,有一次他在家里躺着,忽然就莫名其妙地说,“如果靠篡位出人头地的司马昭、司马师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会嘲笑我吧!”过了一会儿,又拍着枕头长叹,“人活着不能流芳百世,就得遗臭万年啊!”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为行费立之事他宣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前秦皇帝苻坚对此不以为然,他道:“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

桓温行废立后,大肆清除异己。

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晞,免去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囗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后来,桓温又逼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请予诛杀。简文帝不许。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

颍川庾氏是高门望族,势力强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深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被诛后,庾蕴饮鸩自尽,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苏泰州)

咸安二年(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的踪迹,派军队搜捕。命东海太守周少孙征讨。周少孙攻克京口,擒获庾希等人。最终,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众全被斩于建康。

桓温诛除庾氏,威势极盛。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 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担保不会再发生政变,简文帝这才稍微安心。

过了两年,简文帝病死,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终时会禅位给自己,最不济也是任命自己为摄政,如今一看自己只是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大失所望。不久,朝廷的任命通他入朝辅政,他生气地拒绝了。

桓温比之曹操,还是差一班文臣谋士,当时的朝中大臣谢安,王坦之等都没有站在他这边,否则就该是加九锡,行天子仪仗了。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入朝拜祭先帝陵,谢安等人在新亭迎接,朝中百官在大道两侧拜迎。有人说桓温要乘此机会杀王、谢二家,因此朝廷内外恐惧。桓温到后,把尚书卢悚逮捕后交给廷尉,责罚他怠慢的罪过。总共在京停留十四天,然后回到姑孰,随之卧病不起。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并多次催促。谢安、王坦之听说他病加重了,便秘密拖延这事。九锡诏书还未写成,人已死去,终年六十二岁。皇太后和皇帝亲临朝堂三天,下诏赐九命兖冕之服,又赐一套朝服,衣一袭,还有:东园秘器,钱二百万,布二千匹,蜡五百斤,以供丧事之用。等到下葬时,又以太宰安平献王司马孚、汉大将军霍光当年的旧制,赐九旒鸾辂,黄屋左毒县,鍂车京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带剑武士百人,又在前郡公封邑的基础上增封七千五百户,土地方圆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两万匹,布十万匹,并追赠丞相。

第十三节 临终遗言与后世评价

桓温临终前对弟弟桓冲说“我自小便知用兵之道;成年之后,屡立边功,纵横天下二十余年。如今我快不行了,把后事托付给你:桓熙才弱不堪重任,四子桓祎极是蠢愚,不辨菽麦;幼子桓玄,异而有志,今年五岁,你要好好引导他。我死之后,你要掌握大权,不要假手他人。”说完,泪如雨下。桓冲又问:“大哥百年之后,谁来接替你的爵位?”温曰:“桓玄虽然年幼,但是可以立他。”桓冲问:“谢安、王坦之二人要不要杀?”温曰:“他们不是你能对付的。”说完这话,一代枭雄终于阖上了双眼死去。

纵观桓温一生,我们看到这个据史籍说是不惧遗臭万载的人,行事却相当持重。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但他自己却在一段颇长的时间内引而不发,不贸然行事。他蓄意消灭对手,但并不单纯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并且几乎都采取欲取先与的手段,一步分作几步走。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在京城久留。……桓温处大事谨慎,其所行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与桓玄毕竟大不一样。”

桓温一生其活跃在石虎死后至淝水之战前夕,一生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奋斗,灭亡成汉,三次北伐,镇守西府,为稳定南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晚年并没有因为私欲杀谢安,王坦之,行改朝换代之事。一生充满了悲剧,然而悲剧的人生正是一个人物魅力的所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