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领一支不满万人的军队,就横扫了半个中国,所向无敌

公元528年10月陈庆之率领七千兵马以护送元颢之名开始了北伐,创造了‘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的北伐壮举。但是却在成功夺取洛阳之后功败垂成,只能只身狼狈回江南。

一北伐的先决条件

公元528年的北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河北有葛荣,山东有邢杲,关中有萧宝寅,帝国的版图四分五裂,内忧外患,北魏朝廷的局势可谓是危如累卵。江南朝廷在此前的两次较为成功的北伐‘恒温北伐’和‘刘裕北伐’都是在北方政权的混乱瓦解的先决条件下选择出兵的。

北魏朝廷为了平乱,将兵力分别派往了北,西,东三个方向。坐落于中央之地的洛阳就暴露在了南方梁朝陈庆之的刀锋之下,洛阳就像一个桃子,在餐桌之上等待陈庆之和他七千白马义从的采食。

而且,陈庆之北伐还打着拥立北魏宗室的名义,当时的朝廷刚刚遭到河阴之变,上下离心,权臣尔朱荣为了安全回到了晋阳,此时正在河北平定葛荣的叛乱。作为北魏宗室的吸引力对于当时的各地豪族们有着不俗的吸引力。

陈庆之的北伐从当时来看占尽了天时

二为什么是郅城?

展开中国地图,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有两个地方对于偏安南方的江南朝廷不容忽视,一是荆州,二是淮河。荆州之余南朝就像一把高举的锤子,淮河流域之余南朝就像一张盾牌。一旦中原有变就可以从荆州出发,隔断关中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而一旦荆州被占领,那么敌人就可以顺流而下直奔建康。这把锤子只要不被南朝攥在手里那么就极其容易被砸在头上。淮河流域作为长江天险的战略前伸也不容有失,只要丧失了作为战略纵深的淮河流域,那么南朝就只有一条长江可守,战略回旋余地全无。荆州可攻可守,淮河易守却难于攻击。

看起来从荆州地带发起北伐是优于从淮北地区出发的,那么为什么南梁还要从郅城出发

南朝的选择是基于现实考量的。

1在当时河北和山东都有叛乱发生,北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组织力量对陈庆之的后方攻击的,但是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力量在北魏朝廷的打击下能支撑的时间不容乐观(陈庆之出发时葛荣的主力已经被消灭,次年邢杲兵败)所以留给南朝的时间窗口很短。

2自从南梁诞生以来北魏与南梁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多次交锋,而在西部荆州地带一直是小打小闹,在北伐前不久梁朝还在淮河流域发起过涡阳战役,陈庆之也参与其中,刚刚结束涡阳战役的南梁主力部队必然在淮河流域休整。就近抽调这支曾经与陈庆之并肩作战的部队北伐可以说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三陈庆之的任务

兵贵神速 贵的不只是速度,更是速度给战争双方带来的时间差。

对于南梁来说他在荆州力量的缺乏需要时间来补足。那么利用北魏宗室建立傀儡政权形

成缓冲带以争取时间便是最优选。受制河北与山东的北魏军事力量,这支部队必然只能是一支偏师,而且是缺乏后勤力量的偏师,那么谁能堪当此大任呢?

在南梁匮乏的军事人才中陈庆之脱颖而出。

用四个字形容陈庆之此人:又hong又zhuan。

陈庆之是作为皇帝宠臣出任军事将领的,他深受皇帝信任,曾在涡阳战事失利时宣称有密诏激励主将。而他作为军事将领的生涯里也多次以弱势兵力进攻取得胜利,可见他是擅长进攻以弱胜强的优秀将领。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梁帝任用陈庆之可以有效防止元颢在大功告成后与北伐将领合谋吞掉北伐成果,陈庆之长于以弱势兵力进攻的特点正适合此次北伐的任务。

四战役过程

528年十月陈庆之率领步骑七千一护送元颢之名开始北伐

529年四月至梁国,破丘大千三垒,大千请降,元颢称帝雎阳,又于考城击败由元晖业率领的两万御林军,擒晖业。

五月杨昱帅七万大军进驻荥阳,城池久攻不下加之元天穆的支援部队正在接近荥阳,在陈庆之激励下梁军将士终于在元天穆到来之前攻破城池。陈庆之又以三千骑兵背城攻击元天穆,大破元天穆,至此北魏都城洛阳已近再无兵力可言。

魏帝出逃,陈庆之兵不血刃占领了洛阳,至此阶段北伐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怎么守住洛阳这座城池了。

史书记载“魏主之出,单骑而去,侍卫后宫皆案堵如故。颢一旦得之,号令己出,四方人情想其风政”作为北魏宗室,新的朝廷,元颢带给了遭受河阴之变的北方士族一线希望,如果元颢操作得当那么北魏各地必回随风竟从,那么洛阳就会发挥它首都的作用,迅速建立起一支政权。但是元颢很快的让四方观望之人失望了。元颢志得意满,任用宠臣,日夜饮酒,朝野失望。并且元颢也对立下功勋的陈庆之内生嫌隙。

六月壬午权臣尔朱荣从晋阳出发,南下进攻洛阳。

那么怎么守住这座孤城?当时的陈庆之面对两个问题;1 兵力不足,不满万人,对于即将面对的敌人显得不足 2城内有大量的北魏遗民,数量十倍于北伐部队,极有可能造成内乱。

应对以上情况,陈庆之决定向南梁求兵,元颢在得知这件事后惧怕南人的到来威胁到自己安全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抢先于陈庆之上表欺骗梁帝认为国家刚刚建立,众心不安需要安抚,突然发兵会导致新生的政权不稳,希望梁帝暂缓进兵。梁帝在得到表文后命令在边境准备支援的部队停止前进。

外援在短时间内已经没有了希望,那么从内曾强凝聚力便是另外一个选择。既然现在是困守孤城那么在战略设想中的傀儡政权的存在已无必要,陈庆之手下马佛念就建议陈庆之杀元颢清除异己保证城内一心,消除后顾之忧。但是陈庆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为什么陈庆之在这两个方向都没有做出有效的选择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时间。以上所有事情都是在短短的六月一个月里所发生的。从南梁来的援军从徐州出发,徐州到洛阳直线距离500公里,晋阳距离洛阳350公里,南梁多步兵,尔朱荣多骑兵。尔朱荣的速度必然快于南梁部队加之元颢的上表迟滞了援军的出发,这支千里之外的部队是无法在尔朱荣攻击时到达洛阳的。

另外一个选择便是杀掉元颢,排除异己,增强守城时的凝聚力,这个方案看起来可行,但是一旦杀掉元颢这个‘皇帝’最先带来的混乱,陈庆之在失去援立北魏和臣子名节的大义下(此时陈庆之是名义上的元颢臣子)是难以收服人心的,那么他只会得到一个比之前更为离心离德的洛阳城。

元颢先是派出部队占据河内郡,但很快被尔朱荣攻破,尔朱荣攻击洛阳,陈庆之占据河北北中城,元颢占据河南岸。这个安排可以看出陈庆之作为军事将领的优秀,自己的兵力薄弱且机动性远不如尔朱荣的骑兵,利用黄河天险作为防线可以避免自己侧翼被包围的风险,又在城池自己带领精锐在黄河北牵制敌方主力的运动,让元颢带领倾向北魏的部队在河南支援自己。史称:陈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

尔朱荣陷入了窘境,他不像陈庆之只需要守住洛阳就好,他刚刚击溃葛荣,获得大片根据地,但是这些地方刚刚到手需要时间消化,他不能长时间消耗在洛阳这座孤城上,一旦北边有事,尔朱荣将会一无所有。

命运此时向尔朱荣招手,河南有义士准备支援他渡桥。但是“及桥破,荣应接不逮,颢悉屠之,荣怅然失望”尔朱荣面对此情此景决定北还,待以后再来南伐。但是黄门郎杨侃和高道穆劝说尔朱荣制作木筏渡河攻击元颢,不要撤军,否则元颢将会从藓皮之疾变为心腹大患。元颢负责的河南防线是陈庆之防御的七寸,只有失去了元颢,那么陈庆之就只是一支陷入死地的孤军,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尔朱荣命令制造木筏从马渚西峡夜渡,袭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擒之,元颢军队闻风溃退,陈庆之只好向东逃窜,但是在尔朱荣的追击下最终全军溃散,陈庆之只身逃回南梁。至此“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北伐落下了帷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