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才是三国最正统的诸侯,不是刘备,却是大汉最后的希望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汉室中兴的最后希望登场的,中山靖王之后,仁德的好评如潮。这在三国后期来说没什么问题,可放眼东汉末年的话,光武帝之子东海恭王之后的刘虞无疑更加合适。无论从出身正统、仁义之名、起点高低,都比刘备更适合做东汉最后的希望。可惜,刘虞的人品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一样——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自己当了多年州牧,却被部下杀害。更神奇的是,刘虞都死了,异族百姓还嚷嚷着为他报仇。

人们都说“乱世出英雄”,可诸侯刘虞却是在和平年代,一步步靠政绩走到州牧之位的。不同于刘备捕风捉影的中山靖王之后,刘虞的宗亲身份是完全可靠的,人家祖父当过九卿,父亲做过太守。到了刘虞更是直接混到了刺史,后来还成为了管理刘氏宗族的宗正。

刘虞在黄巾之乱前,治理幽州时,宽厚安民。由于幽州贫穷,且多受异族侵扰。刘虞很大胆地采取和异族“互市”的做法,就是双方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利用交易换取大汉缺少的良马、耕牛,以及肉类;同时将部分棉麻制品、谷类、陶器交换给异族,使他们可以安然度过寒冬。刘虞的举措,不仅在汉民中得到一致好评,鲜卑、乌桓这些异族都很尊敬他。

后来刘虞被调到了中央担任宗正,燕地百姓都很不舍。直到幽州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朝廷才把威望很高的刘虞派回幽州。原本声势浩荡的张纯、张举,不仅聚集了十来万叛军,而且还有乌桓人做外援,势不可当。可刘虞到任后恩威并施,下令宽恕叛军部众和乌桓部落。这些人都很相信刘虞的人品,纷纷倒戈,声势浩大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这次幽州事件之后,刘虞无论声望、地位都达到了极致。再任幽州长官,不过这次是幽州牧了,而且成为了大汉的太尉。汉灵帝这么一个“卖官老手”,为了拉拢声望极高的刘虞,都忍着心痛免除了三公“官费”,可见刘虞此时在北地声望之盛。

可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听从袁绍建议,引边军入城剿灭“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董卓进京后,因为何进已死,汉庭就这么被一个西凉军阀把持了。由于董卓残暴不仁,再加上“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天下群起而攻之,汉室衰微。

在这一时机,刘虞有一次绝佳的中兴汉室的机会,可惜他自己没有把握。当时河北作为和中原一样,举足轻重的关东地区,是反董的主要力量。可董卓握有汉庭,为了寻找可以对抗的名望。当时的渤海太守袁绍和冀州刺史韩馥,召集了山东主要势力首脑,要推荐刘虞为帝。

其实,我们今天怎么看刘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光武皇帝血脉、三公地位、掌握实权的幽州牧。可以说只要刘虞有一定的才干和魄力,只要即位,董卓野蛮控制的汉庭就不再会被山东百姓认可。

而此时的冀州牧韩馥、徐州刺史陶谦、北海太守孔融,这些人都还是无条件支持汉室的。甚至曹操、孙坚、袁绍、鲍信、王匡等等,这些晚一代的潜力股们,也还对成为大汉中兴的“从龙之臣”有非常大的幻想的。只要刘虞点头,以幽州为根基,招募一支强军。有陶谦、孔融、韩馥这些人鼎力支持,重用曹操、孙坚这些年轻才俊,大汉中兴希望很大。至少以刘虞的贤明和政治才干,很容易受到认可的,他需要的只是强硬的态度和一定的威严。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可此时的汉朝威望,远没到那个地步。这从之后很久,曹操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可以看出。毕竟汉朝比起秦朝,统治时期要久太多,两汉四百年的经营可不是白说的。之前虽然有汉灵帝等几代折腾,可还不至于无药可救。

董卓进京,更是小概率事件,这个西凉军痞是不可能完全控制汉庭的。刘虞如果有些刘备的枭雄之气,接下帝位,使山东联军有个“主心骨”,董卓是不可能抵挡地住的。之后就有两种选择了:一、血腥手段,取缔旧主;二、仿效周公,还政幼帝。

可如果刘虞选择第一种,会使汉室丧失威望,造成天下大乱。他只能选第二种,幼帝是不可能留下一个曾经称帝的“周公”的,所以刘虞必死无疑。这恐怕就是刘虞不接受称帝建议的原因,他接受了会处于两难境地。

不过刘虞也没想到,自己拒绝之后,大汉竟然真的分崩离析了。董卓一把火焚毁了,象征东汉政权的洛阳王城,大汉自此威望丧失大半,诸侯争霸拉开序幕。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身为幽州牧的刘虞,多年掌控军政大权,竟然斗不过自己的部将北平太守公孙瓒。在一次刘虞主动发起的进攻中,组织了数万兵马的他,尽然下令:保护百姓财产,不得放火扰民。

由于刘虞军士束手束脚,使得原本惊慌失措的公孙瓒有了可乘之机。公孙瓒带领几百亲卫和几千部众,竟然杀得刘虞几万大军丢盔弃甲。刘虞在做了一段时间傀儡后,被公孙瓒残忍杀害,结束了太过仁慈的一生。

可刘虞死后,许多幽州百姓感念他的仁政,纷纷落泪哀悼。甚至,塞外的鲜卑人、乌桓人,都为刘虞复仇。这其中固然有仇恨公孙瓒的因素,可没有对刘虞的敬重,塞外异族也不可能接纳刘和、鲜于辅等刘虞旧部。

“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隐士田畴给与了刘虞很高的评价,肯定了他对汉室的绝对忠诚。可是过于怀柔的手段,不仅使刘虞丧失了挽救大汉的最后良机,也使自己丧命在了那个“吃人”的时代。之后虽有宗亲刘备,意图中兴汉室。但先不论血缘亲疏,起点就太低了,当刘备有了立足之地时,天下大半已入曹操之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留下的是时代的遗憾。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本文系头条号据实论史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历史趣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