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真相:马丁·路德是咋被技术革命逼上梁山的

1517年,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张贴了题为《九十五条论纲》的论文提纲,该事件被认为是欧洲宗教改革的起始。宗教改革引发基督教大分裂,深刻且永久地改变了欧洲、进而改变了世界。以至于时至今日,不少历史学家依然认为它是比文艺复兴更为重大的事件——毕竟文艺复兴只是觉醒了少数精英阶层,但宗教改革却撕裂了全欧洲的普罗大众。

然而,对于如此重大的事件,我们传统历史教育中的描述却是脸谱化而又似是而非的。我们通常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上层教士穷奢极欲,为满足其贪欲在德国无节制地贩卖赎罪券,马丁·路德怀着满腔的革命觉悟写下了《九十五条论纲》,号召平民阶级起来与其做斗争……

这种描述听上去简单而易懂、解气而带劲,但可惜离事实相去甚远。首先,教会卖赎罪券这个事情不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而是到那时已经卖了两百年。其次,被马丁·路德指责为“滥发”赎罪券的教皇利奥十世也不是个傻子,人家出身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因精明强干而被誉为“智慧之神”。他任内非但没有“滥发赎罪券”,反而曾经屡发教谕,要求手下教士们控制赎罪券的数量。

对于马丁·路德的叫板,利奥十世一开始根本就没在乎,在看到《九十五条论纲》后,他只是说笑了一句“这小伙子喝醉了吧”,就放一边了,压根儿没当回事。

而更让人“亮瞎眼”的,是马丁·路德本人其实也没想搞个大新闻。事实上,直到事件发生6个月之后,总算搞清楚自己捅了多大娄子的马丁·路德还给教皇写了封“陈情信”。在信中,马丁·路德一再表示自己“绝对无意忤逆神圣的教会和您的意志”,并辩称自己在《论纲》中对赎罪券的质疑“仅仅是出于学术上的讨论”。

是啊,不仅马丁·路德和教皇想不通,我们后人也想不通: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一个并不新奇的异见,咋就引发了一场震动欧洲的宗教革命呢?

其实,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漏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技术。今天史学家们研究发现,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那个时间,刚好是印刷产业在德国成熟的时间。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是德国工匠古登堡在15世纪中期独立发明的,其后用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在德国各地传播、成熟,在16世纪初终于形成了系统的产业。马丁·路德贴论文的维滕堡,在事件爆发几年前刚刚开了印刷作坊,开始批量印书。

印刷术普及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出现了印刷商这个行当,出于行业本能,这些人天然要寻找各种信息并将之印成铅字,而马丁·路德的文章就幸运(或者不幸)地入了他们的法眼——有人敢唱教皇的反调,这是多大的新闻?于是,《九十五条论纲》以当事人想都不敢想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天主教世界:两个星期之内传遍全德国,四个星期内传遍全欧洲。就这样,马丁·路德无意中点燃的小火苗,引发了一场燎遍欧洲的大火。

更有意思的是,印刷商们甚至还改变了马丁·路德本人的态度。在《九十五条论纲》之后,印刷商们纷纷鼓动马丁·路德写新书,开出的条件则是“稿费”(稿费当时可是个新概念)。马丁·路德惊奇地发现,自己不再需要教会养活,光靠写书就能活得更好。于是,在接下来的十三年内,他一口气写了20本书,本本都是冲着跟教皇抬杠去的,理论也越说越圆,最后把马丁·路德自己也说服了。到此为止,宗教改革才算真正定了型。

这可能才是宗教改革的真相——真正重要的,是一场新技术的革命,当人们的思想通过铅字的传播而达成共识时,那些能吓所有人一跳的事情终究是要发生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