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的少年生活,儿时早已彰显与众不同

宋耀如,原名韩教准,宋氏三姐妹的父亲,他不但在经济上大力支援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开办华美印书馆印刷《圣经》之余,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孙中山印刷大量的革命宣传刊物,宋氏家族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宋耀如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一般人没有的远见和魄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宋耀如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宋耀如的生父韩鸿翼,海南省文昌人士,有三子:长子韩政准、次子韩教准、三子韩致准。长子19岁的时候到马来西亚养鸡为生,一生并不富裕、终生未娶。三子致准在34岁时为家盖房劳累过度而死。二子教准就是宋耀如。

1866年,宋耀如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父亲韩鸿翼曾是商人,后从商失败,于是带着全家靠务农生活,宋耀如从小就在家干农活,生活与一般农家孩子无异。

1878年,宋耀如12岁时,在美国波士顿经商的堂舅回国省亲,虽然自己在美国赚了一些钱,但却始终没有一个儿子,于是堂舅和宋耀如的生父母商量可不可以过继一个儿子给自己,以后家业好有个继承人。那些日子,堂舅给年少的宋耀如讲起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并向他描述了商业繁华的波士顿,宋耀如听了觉得非常有意思。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一个村子里的小孩能听懂这些事情是十分了不起的,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连美国两个字都没听说过。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许这就是宋耀如与普通孩子不同的地方吧。

堂舅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在经过了亲生父母亲的允许后,这个叫韩教准的男孩儿正式成为了宋家的养子,取名宋嘉树,后字号为耀如。

随着养父来到美国后,美国的先进和发达让宋耀如大开眼界。在波士顿,他在养父开的丝茶店里学习经营丝绸和茶叶的业务。养父果然目光如炬,宋耀如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做事勤快、反应机敏。在英语的学习方面虽然一开始还不流利,但基本的生活用语和业务用语很快就难不倒他了。

此时两位中国公派留学生走进了他的生活,一个叫温秉忠,一个叫牛尚周(最后这三个人成为了连襟)。这两个年轻人很喜欢到店里来喝茶,也喜欢谈一些国内国际的大事。两位年轻人的言谈举止不俗宋耀如很是欣赏,时间久了三个人就成为了好友。在言谈之中,三人都感到中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以及清朝的落后,二位至交也一直鼓励宋耀如要上学。

1879年,13岁的宋耀如在多次提及上学的事情被养父拒绝后,终因为一次口角离家出走。他一直跑到了海岸,躲进了一艘船里。这艘船叫阿尔拔·格列丁号,是艘缉私艇。宋耀如将自己反锁在厕所里,等船开出几十海里后才被船员抓住。

船长看到是个小孩子就吓唬他:“无票上船,丢到海里喂蟹。”宋耀如人小鬼大,扑过去哀求:“船长把我去喂蟹,您就少了个伙计。”船长看这孩子不但聪明而且哭得可怜,于是好心收留了他。自此,宋耀如成为了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员,领的是财政税务局发的工资,那条象征着清朝的小辫子也被剪掉了,在船上他还学会了编吊床的技能,成为了日后谋生的本领,船长为他取名为宋查理。

宋耀如十分幸运,船长是位基督徒,不但经常会给他讲一些西方的地理、历史知识,而且在去教堂礼拜的时候也会带着宋耀如一同前往。1880年,船长被调去北卡罗来纳州,离开时他将宋耀如介绍给了罗杰·穆尔上校,而后又被穆尔上校介绍给了佩奇·里考德牧师。当年,宋耀如正式受洗还找到了一份印刷厂的工作。

无论是船长、穆尔上校还是里考德牧师都希望宋耀如能够求学。里考德牧师不但给圣三一学院(后来的杜克大学)写信希望收留这位中国小伙,而且还通过朱力安·卡尔将军解决了宋耀如的学费和生活费。

一生中有这么多贵人不断帮助宋耀如,不得不说宋耀如身上的确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品质和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宋耀如十分勤奋,在学校安排的“特别预备班”中,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学完了10年的压缩课程,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学校给了他一个外号叫“聪明的东方星”。

在特别预备班的学业完成后,宋耀如转入了万德华尔特大学神学院,一学就是3年。1885年,他以优等生毕业,毕业后校长任命他回中国当传教士。1886年1月,宋耀如回到上海。在上海,他找到了曾经的好友牛尚周、结识了人生中的伴侣倪桂珍,和牛尚周、温秉忠成为了连襟。自此宋氏家族的大幕逐渐拉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