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英将之一陆逊为什么会落到被逼死的下场?

说到陆逊,对三国历史不甚了解的人或许印象不深,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即使看过三国演义,也不一定把他放在眼里。但被评为吴国四英将之一的陆逊,是与周瑜、陆逊、吕蒙齐名的。

东吴四英将

那么陆逊究竟牛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成就,最后又为什么被一手把他栽培起来的孙权给逼死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人物纠葛呢?且看下文。

夷陵一战成名

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场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齐名,是决定当时天下的形势的关键战役。而这场大战,就是由陆逊做主帅,大败御驾亲征的刘备的。

陆逊

在此战之前,刘备的蜀汉越做越大,一路顺风顺水,夺下了益州荆州等重要地盘,并且在曹丕称帝后一年不到就匆匆宣布称帝,而他的帝王之路,基本上是跟着曹魏的节奏走的,与他的行事作风正好相反。

夷陵之战前,刘备刚刚失去了最重要的大将关羽和张飞,似乎是关羽战败和张飞被杀刺激了他,一向沉稳的刘备,却在晚年非常急躁,先是匆忙称帝,然后是不听忠臣劝阻,毅然决然的御驾亲征,而亲自带兵的刘备,当时军中可以说连一个可以用的大将都没有。

虽然顺江而下的前半段一路凯歌,但却在最后决战的时候吃了陆逊的大亏。陆逊力排众议,使用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计策将刘备大军围困于江上,最后使用火攻烧得刘备落荒而逃,险些丧命。

逃回白帝城的刘备一病不起,感叹到他这么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怎么会败给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书呆子。没多久就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离开了人世,蜀汉的扩张之路就此终止,天下正式进入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

夷陵之战线路图

陆逊先是联合吕蒙,配合曹军将关羽大败并杀死,使吴国夺回了心心念念的荆州大多数地盘,使得刘备永远的失去了荆州;然后又率军抵抗一路东下的刘备,并且大败刘备,终结了蜀汉的扩张。这一战,让这个被敌我双方都认为是书呆子的新星突然崛起,一举成名。

深受孙权重用

在夷陵之战胜利后没多久,吕蒙就真的病逝了,指定陆逊做自己的接班人,陆逊成了继周瑜、鲁肃和吕蒙之后,江东集团上游的主力干将,统领吴国大军,为大都督。

孙权曾经对陆逊说过,他失去了周瑜,却得到了陆逊,真的是他的幸运,可见陆逊在孙权的眼里,是和周瑜一样重要的人物。而周瑜则是智谋上比得上诸葛亮,在军事上超过诸葛亮的人,可见陆逊的军事才能是深得孙权认可的。

把长江上游交给陆逊去管,把三军交给陆逊统领,被封为荆州牧、右都护和江陵候,显然孙权是非常重视陆逊的,而陆逊也确实没有让孙权失望,多次抵抗住了曹魏的袭击,给东吴创造了多年稳定的发展契机。

出将入相却被逼死

公元244年,陆逊被封为吴国丞相,是第三任吴国丞相,是三国时期真正做过将军又做了丞相的人,那么这么一个深得孙权看重,一手提拔起来的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出将入相的人,为什么落到被孙权逼死的下场呢?

孙陆世仇

在袁绍统领北方那个时期,孙坚是袁术的部下,还没有自己的领土,有一次袁术派孙坚攻打江东地区,而当时驻守的正是陆逊的爷爷陆纡,而正是这次战役,陆纡和几乎整个陆家战死,陆家和孙家于是结下了世仇。

孙坚(剧照)

虽然经过了孙策和孙权,期间也隔了许多年,但这样的战争仇恨,是很难完全化解的,虽然陆逊才华卓绝,孙权也非常看重他,但始终心里有个疙瘩,不能完完全全的信任陆逊,担心他有朝一日会颠覆孙家的统治。

卷入太子之争

陆逊继任相位的时候,正好是东吴集团孙权年老,选择继承人的最关键时刻,而晚年的孙权也是和曹操和刘备一样,爱犯毛病,而孙权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在选继承人这件事上,始终犹豫不定,使得群臣各怀鬼胎,悄悄战队,相互争斗不止。

而且据说当时吴国实行严刑竣法,很多人上下朝都不敢说话,也没人敢提意见,整个孙吴集团上空可以说是阴云密布,一场腥风血雨很快就来临了。

当时陆逊是明确支持太子的,而且是江东士族的代表,深得吴地士族的看重和支持,在形势上已经有压过黄权的势头,而此刻又明确支持太子,难说有没有觊觎之心。

当时的孙权,正是打算要给自己的子孙铺路的时候,作为一个外地人杀过来建立的政权,他是不可能信任当时的吴地本地士族阶级的,因此为了扫清障碍,他必须去除那些对孙家政权有威胁的人。

于是以陆逊为首的一众东吴本地士族集团,在陆逊当丞相的一年,遭到了孙权集团的打击,其中,陆逊被孙权逼死,诸多牵涉其中的江东士族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流放,而一些在陆逊手中干事的,跟随孙权从北方来的人有的没事,有的封官进爵。

陆逊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证明了陆逊之死,全是因为孙权的猜疑,因为孙权对陆逊的不信任,当然也难说陆逊没有记恨孙氏的心,如果孙权不将他清除,说不定真的有他造反的一天,但是陆逊又是一个书生,一个儒将,要说他有反叛的心思,也不太说得过去。

纵观陆逊的一生,从夷陵之战一战成名到后来不断加官进爵,再到出将入相,最后又被孙权逼迫至死,不可谓不精彩,戏剧性十足,但却没有被罗贯中看重,可见罗贯中对蜀汉的偏爱、对诸葛亮的偏爱,同时也衬托出他对曹魏的过度贬低以及对吴国的视而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