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还夙愿,刘彻昏招频出,若非此人搭救,他会输光整个大汉帝国

汉武帝刘彻以震古烁今的武功名垂青史,人们提到他,莫不感佩他抗击匈奴,拓地千里的伟大边功而忽略他的文治水平。然而文武之道宜张弛有度,诚如军事和经济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那么,汉武帝刘彻的经济水平到底如何呢?史家说:“若非此人搭救及时,他会把整个大汉帝国都赔得底朝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汉初,刚刚经历大战的中原大地狼烟方熄,民生凋敝。好在自高祖以下,历代君王无不奉行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于是汉帝国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四大盛世之一的文景之治。所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过前辈的努力,到汉武帝刘彻即位的时候,大汉帝国已经是物阜民丰,国库充盈。

汉武心中一直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打匈奴!一直以来,匈奴人对大汉总是处于攻势,经常骚扰汉朝边境,抢粮抢钱抢女人,连刘邦都差点被干掉。所以汉一直对匈奴是处于守势的,没办法当时国力弱,拳头没人家硬啊。可是到了汉武帝这,不答应了。眼见着大汉已经国富民强,一身的肌肉了,于是刘彻一发狠,举全国之力把匈奴人往死里揍,誓要报当年之辱!于是西汉和匈奴,长达几十年的大战开始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长年累月,比拼国家潜力的持久战。

众所周知打仗对国家财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谓炮弹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家匈奴人天生马背上的民族,那是全民皆兵啊。但凡有手有脚,不是太年迈的,装备上胡马、弓箭、弯刀,人家就能组团来欺负你了。而中原帝国虽然说经济强一些,地盘大一些文化优秀一些可是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啊,当兵的人相对而言并不多,把农民从田间地头搞到军队里头扔掉锄头拿起枪,那不能够很快形成战斗力,你得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先去训练他。尤其是在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嘛,一支军队看起来人数挺多的,实际上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运输粮草的,军队开拔到哪里军粮就得运到哪里,物流成本损耗惊人啊!这都需要钱。

汉武帝时期,他确实是慧眼独具挖掘了像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打得匈奴人落花流水,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等广大地区并在漠北重创匈奴主力,但是风光的背后是惨胜的沉重代价。汉武帝为了巨大的军事消耗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当时军费这一项已经达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0%以上,军粮已经达到了全国粮食产量的15%左右,就是把国库的钱全搬出来,把老百姓的税再加倍征收恐怕都没有办法供养起整个军队的花销啊。

那怎么办?钱从哪里来?汉武帝冥思苦想一拍脑门,想出了个昏招,于是我国最早的银币,汉武帝的白金三品诞生了。白金三品有点类似今天的虚拟货币,一种是圆形的龙币,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3000钱;第二种是方形的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500钱;第三种是椭圆形的龟币,形似龟,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价值300钱。

这几种东西虽然叫“白金三品”,却并不是真正值钱的白金,而是银和金属锡的混合物,实际上并不值钱。

古代经济社会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我们现在都用纸币,其实本身价值也不高,但是因为有政府信用背书,所以才被大家广泛认可。而古代的钱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是金属造的。金银是当时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对于汉武帝做出来的新钱,大家就会先将它与同等价值的金子银子来做一对比衡量,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白金三品”作为货币来说首先它是不足值的,因为它是银锡合金嘛,但是汉武帝却硬要把它当做超值货币来使,这就等于非要用一两银子的钱来买一两金子的货,老百姓当然不认了。所以说白金三品发行之初就遭遇了信誉危机。

更要命的是官方又出了一个bug那就是没有明文规定所谓的白金三品里面白银和锡的比例,这就很要命了。无数投机分子大钻法律漏洞,制造出大量锡多银少的伪劣白金三品流入市场,于是乎,大汉帝国的经济秩序想不乱都难啊。

经济学有一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此时就发生了,当年一匹马原本是5000多钱,结果一夜之间暴涨到了20万钱,一时间,很多老百姓一夜之间变成了赤贫,朝不保夕。流离失所。汉武帝靠着小聪明,一时筹得了军费,可是从长远来看,政府的信用一落千丈严重威胁到了西汉的统治,社会又陷入了严重的动荡之中。这一下我们英明神武的汉武帝真急了,下令用严刑重典处置投机分子,但是收效甚微,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大家都不要命了,冒着被咔嚓的危险,继续铸造劣质白金三品来牟取暴利。别看被杀的不法分子高达几十万人,可大家依然是像割菠菜一样前仆后继,劣质的钱币反而是越来越多,通货膨胀也是越严重,汉帝国的经济,游走于崩溃的边缘。

有句话怎么讲,按下葫芦起了瓢啊,汉武帝可万万没想到军费是刚有了着落,国家经济要垮了。但这还不是更要命的,汉武帝还干了一件大蠢事,那就是为了筹钱,他公开卖官鬻爵。历朝历代大部分时间卖官鬻爵,那都是违法犯罪的勾当啊,可是汉武帝竟然将它堂而皇之地合法化,开了一个皇帝公然支持大肆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先河。经济眼看着就不行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全国各地举义的火种在酝酿,一旦此时有人振臂一呼,估计当时的大汉帝国很快就要玩完了,汉武帝心想不行我得赶快搬救兵啊,传桑弘羊!

也许是天佑大汉,汉武帝这次找的这个桑弘羊居然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在万般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大汉的江山。

桑弘羊是谁呀?乃是当朝的大司农,就相当于现在的商业部长加财政部长。因为得到了汉武帝的全力支持,他二话不说,一针见血,对症下药,马上推出了数条政令。第一,把国家把盐铁酒的经营权全部实现了官营,也算是开启了国有企业的先河。同时他还实行了均输令、平准令以及算缗令和告缗令,最重要的是统一了铸币。这些政策立马扭转了乾坤,帮助汉武帝度过了他当皇帝来的最大危机。

在这里我们要简单解释一下,所谓均输令就是国家来负责全国的物流,各地的土特产买卖国家来负责就成立国企全包了,钱全归中央。平准令就是,在丰收之年粮价低时,国家高价购入,第二年粮价高时再低价卖出,以防谷贱伤农,保护帝国的根基农业,让辛苦种田的农民不会因为年成不好流离失所,也达到了平抑物价的目的,毕竟让大家肚子吃饱了社会才能稳定啊。而算缗令就是按照财产多少来向商人征收赋税。可问题是,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当时的商人们就会有隐瞒不报或少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轮到告缗令出场了。告缗令就是鼓励百姓告发隐瞒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被告人家产的一半,这下富翁们就害怕了立刻乖乖地缴纳,没有人再敢搞小动作了。如此一来,经济危机很快得到了缓解,老百姓也减轻了负担,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打击了当时的大地主阶级,社会终于从即将压不住要爆的高压锅变成了一潭静静的秋水。

大汉经过桑弘羊的这一系列经济改良,从崩溃边缘回到了正轨,国库顿时充值,为汉武帝抗击匈奴开拓边功提供了基本保障。毫不夸张地说,桑弘羊拯救了大汉,拯救了刘彻,若不是他,刘彻会把整个大汉都输个精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