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南下——大秦帝国与匈奴之战

按照古籍记载,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李牧被杀、赵国覆灭后,秦国又忙于讨伐其他诸侯国,一度受到抑制的匈奴得以趁机重新入侵北疆,夺取了多个郡县,并以河南地为基地威胁关中。此时的秦王政正忙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在灭亡六国后又忙于建立帝制、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统一度量衡等内政,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之前,均无法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匈奴开战。但是秦始皇毕竟是位大有为之君,他虽然暂时无法对匈奴开战,战备活动却没有放松。

秦始皇的举措中,第一项是选主将。灭齐统一天下的当年,秦始皇就将年轻的蒙恬调往上郡,负责关中地区的对匈防务。蒙恬出身将门,其祖父蒙骜从秦昭襄王开始就为秦国效力,官至上卿,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蒙恬为蒙武之子,曾学习法律,担任典狱官,是一位出色的文法吏,据说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曾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率军攻打齐国,因为战功被拜为内史,可谓文武双全。让这样一位优秀的世家子弟长期驻军上郡(“暴师于外十余年”),既是为了保护关中的安全,也是为了让蒙恬熟悉北地的地理形势和匈奴军队的作战特点,积累作战经验,为将来的对匈作战塑造一位合格的主将。

第二项是修长城。匈奴的优势在于骑兵的机动性为中原军队所不及,因此早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就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秦帝国统一天下后,与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边界长达数千里,不可能处处派重兵驻防,因此必须修筑长城,以阻滞骑兵的攻势,并在反击时保护主力部队的侧翼和补给线。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便开始浩大的长城工程,秦长城以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北长城为基础,重新修筑了被匈奴破坏的赵武灵王所筑阴山南长城,将赵长城与燕长城连接起来,并将燕长城延伸到鸭绿江以东。在西段,秦人则加固了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赵长城和旧秦长城之间的空隙则由黄河“以河为塞”来填补。至此,“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长城防线构建完毕。

第三项是备后勤。冷兵器时代交通运输条件有限,大规模动兵消耗巨大,后勤补给十分重要。出击匈奴需要在草原上千里作战,无法取粮于敌,从内地输送粮食等物资也十分艰难。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便开始了修建驰道和储备粮食的工程(当然这么做还有巩固统一成果、个人巡行炫耀等其他考虑)。

与匈奴作战有关的驰道主要有三条:从咸阳向西北直达北地,再从回中转入陇西郡的驰道;从咸阳经渭河河谷直达陇西的驰道;从咸阳向北经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治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治今北京密云)、右北平(治今内蒙古宁城县)直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县碣石山)的驰道。有了驰道,不但便于调动军队,也有利于运送粮草辎重和传递军情,驰道可谓秦军出击匈奴的生命线。

大军出征塞外,粮食供应尤为重要。李斯就曾以“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为理由反对对匈开战(《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秦始皇虽然没有采纳李斯的提议,但并非不了解粮食供应对北征匈奴的重要性。秦初关中已有咸阳仓、栎阳仓、霸上仓三大粮仓,中原有敖仓、陈留仓、宛仓,但两者皆属国家用于最危急时刻的战略粮库,非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用。因此始皇帝又在山东地区新修建了黄仓(今山东黄县)、琅琊仓(今山东胶南琅琊台)和腄仓(今山东福山),作为北伐大军的主要粮食供应地。

在完成上述筹边备战准备的同时,秦始皇还多次北上巡行,视察防务,部署战略。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时节,蒙恬率领30万秦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作战,战争的目标是夺取河南地。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河南地为进攻目标,是因为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不可能彻底消灭匈奴,也不可能在几千里战线上同时出击。夺取河南地,既可以解除匈奴对关中的威胁,也可以以此为基地,进攻阴山和贺兰山的匈奴军队主力,从而消除北方边患。

夺取河南地的战斗十分顺利:蒙恬亲率主力从上郡出击,攻取河套北部;陇西和北地的秦军则由杨翁子率领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出击,攻取河套南部。由于秦军做了周密的部署,而匈奴的主力骑兵还在阴山和贺兰山,因此面对秦军步兵、骑兵、战车协作作战的凌厉攻势,河套的少量匈奴骑兵无力阻挡,渡河向西北方向逃走了。初冬时节,秦军便控制了鄂尔多斯高原,前锋到达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当时是黄河主航道)。但是蒙恬深知匈奴主力尚在,真正的大战尚未开始,便命令秦军在黄河南岸过冬,休整士卒,准备再战。

头曼单于未能料到秦军攻打河南地,还没来得及出兵援救,河套匈奴军就已经被打败。次年初春,正当他准备趁天气转暖之际出兵夺回河南地时,蒙恬抓住战机,抢先发动了进攻。此战,秦军主力由蒙恬率领从河套出发北上,先攻克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为阴山的缺口),切断阴山匈奴军的东西联系,而后北上阳山、东取北假,完成对匈奴军队主力的打击;另一路秦军则渡河西进,夺取贺兰山脉,策应主力。匈奴军队猝不及防,只好被动应战。双方在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展开激战,秦军接连战胜,匈奴军无力对抗蒙恬所率主力秦军,也无法突破秦军长城防线,再加之东胡和月氏从东西两方威胁匈奴,头曼单于害怕陷入四面包围之中,不得不率军北撤到漠南地区游牧。

秦军胜利的原因在于,这支在战火中锤炼百年的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时步兵、骑兵和战车协同配合;此时离灭六国之战仅数年之短,秦军老兵作为战斗骨干犹在,战斗经验丰富、军纪严明;主将蒙恬是位优秀的将领,指挥若定、睿智果敢,又深得秦始皇信任;战前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反观匈奴,此时还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阶段,单于尚未确立集权体制,游牧骑兵分散而难以统一指挥,各部落各自为战,“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组织纪律性较差,战斗力并不是很高。所以匈奴人只能利用骑兵优势乘虚而入,进行袭扰和劫掠,难以与中原的正规军正面对抗。

秦军虽打得头曼单于率军北撤700里,但是并未消灭匈奴主力,匈奴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不可能北上千里追击匈奴,因此在战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边防,以防止匈奴再次南侵。

一是命令蒙恬继续率领30万大军驻守北边,防范匈奴来袭,并派长子扶苏监军,加强防务。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扶苏、蒙恬被逼自杀,这支边防军由蒙恬的副将王离(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率领,继续忠实地戍守边防。直到中原大乱,秦二世才陆续将这支部队的主力调入内地。

二是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河南地设立九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在西起榆中、东接阴山的黄河沿岸设置了44个县,将罪犯迁徙至此,充实这些县。后来又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次向九原郡迁徙了3万户。河南地原本就土地肥沃,宜农宜牧,大批移民的到来将这里开发成富庶的“新秦”,为边防军就近提供兵源和粮食,让河南地成为抗匈的基地。

三是在河南地以北增设两条防线。一条是“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沿着黄河在险要地带修筑城塞,以掩护河南地。一条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沿着阴山山脉,重修、加固了赵武灵王时修筑的北长城,以掩护黄河沿岸的各城塞。

四是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筑了从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该直道从云阳开始,至子午岭上,北行直到定边县南,再由此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以北,经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南渡过黄河,到达今内蒙古包头,前后长达1800里。直道一半修建于山岭之上,一半经过草原平地,便于从关中向九原迅捷地调兵,直到西汉时还被使用。

通过对匈奴的出击和战后严密的布防,秦朝得以有效防范了匈奴的入侵,遏制了匈奴的崛起。所以,直到中原出现大乱,北方边防军南调,匈奴才得以再次抬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