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刘备下了一盘棋,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其实我们都错了

“白帝城”刘备下了一盘棋,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其实我们都错了

文/武品文史

上一文我们说到,刘备汉中称王达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然而接下来荆州失守,关羽战死,给诸葛亮制定的四步走方针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刘备“白帝城托孤”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应该如何面对呢?我们先从荆州失守开始说。

关羽兵败之后,被东吴吕蒙所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关羽死后不到一个月曹操病死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预言的天下有变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但是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孙权也叛变了,天时来了,地利人和全没了。刘备诸葛亮多年以来的苦心经营就此毁于一旦。眼睁睁看着机会来到了面前却没有能力去抓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此时诸葛亮的内心是如何悲凉。

公元221年刘备率领大军前去讨伐孙权,双方主力在夷陵发生大战。结果孙吴大获全胜,刘备惨败而归全军覆没。夷陵之战让蜀汉的事业跌落到了谷底。这一场惨败终于让刘备的大脑冷静下来,刘备就住在白帝城的临时行宫里面,开始反省自己犯下的错误。但是岁月不饶人,63岁的刘备这次打了败仗以后。急火攻心恼羞成怒终于一病不起彻底的倒下了

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他先把辅汉将军李严召入白帝城,任命他为尚书令总管内外事务,又派人从成都把诸葛亮紧急召见到白帝城交代后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当日在白帝城的除了诸葛亮还有新任的尚书令李严。李严是什么人呢?他是以前益州刘璋的手下,法正死后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所以现在临终托孤李严也有一份。而这次托孤却一直饱受争议,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下的一盘棋。概括来说,就是刘备在临死之前使用了一种帝王的权谋之术。具体而言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备托孤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发现诸葛亮不忠,就会想办法除掉他,并重新安排托孤大臣。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备托孤是在骗取诸葛亮的忠心,目的为了死后能够让诸葛亮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

第三种意见认为刘备是在逼迫诸葛亮的忠心,让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不是在怀疑他的忠心,所以赶紧就表忠心。

那么这是三种代表性的看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这三个看法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就是把刘备和诸葛亮看的太傻了。

刘备用人在三国时代堪称一绝。他的眼光之毒辣在整个三国首屈一指,诸葛亮忠不忠心平时看不出来吗?用不着等到临死之前再来试探他?退一步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是奸臣,刘备也骗不到他的真心。比如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司马懿表面大表决心。结果曹睿没死几天,司马懿就立刻发动政变掌握了曹魏的全部权利。所以像他这样的人,你试探不出他的忠心,更逼迫不了他的忠心,都是不管用的。

那刘备何必要多此一举说这句话呢?我的答案是:刘备说这句话是给别人听的,尤其接受托孤的李严和远在成都的太子刘禅,而我们以前分析白帝托孤的视角,着眼点都在刘备说这话到底是真心的还是虚伪的,这种分析视角其实意义不大。其实分析白帝托孤的话,可以发现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诸葛亮李严一正一副接受托孤,法正死后李严就代表的益州本土势力,所以让他做一个副手就是为了平衡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为了赋予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句话是让李岩摆正自己的位置,让李严明白自己和诸葛亮权力远非自己所能比的。另外刘备给刘禅下了一封遗诏,意思是把诸葛亮当做父亲一样尊敬。就是为了确立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间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是为了让诸葛亮可以尽情的发挥,不让李严和刘禅拖诸葛亮的后腿。历史也充分的证明,三国之中后来魏国和吴国都曾经发生过惨烈的宫廷斗争,唯有蜀汉政权内部非常稳定 。

刘备终于可以安息了,而诸葛亮的奋斗诸葛亮的事业才真正开始,那么白帝托孤之后的诸葛亮将会如何去收拾刘备流向政府烂摊子呢?我们下次在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