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孔子为学智慧,受益终身

日期: 来源:国学书院收集编辑:孔子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好学

好学就是特别喜欢学习。

孔子曾经根据是否愿意学习,把人分成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在《述而篇》中,孔子这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论语》中 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

《论语》中叶公曾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后来,孔子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

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晚年的孔子为了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中,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乐学

乐学就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孔子特别喜欢学习,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许多体现。比如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中,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必须怀着喜悦的心情对待学习。

孔子认为,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人常讲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

在《述而篇入中,孔子如是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困中快乐学习的颜回得到孔子的由衷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恒学

恒学就是持之以恒,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格物致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持之以恒。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五大因素:天、命、向、贵、恒。天是天赋 ,命是拼命努力,向是方向正确,贵是贵人相助,恒是持之以恒。没有持之以恒,即使其他四个方面的条件再好,也做不成什么事。

西方有位学者提出1万小时定律。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必须在这个方面用功1万个小时。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假设每天用功1小时,需要33年;假设每天用功2小时,需要16.5年;加上每天用功4小时,需要8.25年,假设每天用功8小时,需要4年。

在《论语》当中,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有何德?勇往直前、从不停止也。

会学

会学就是学习的态度端正,方法对头。

先说态度端正。态度端正者,学而不厌也。孔子就是一个学而不厌的典范。小的时候他到太庙当中去,就坚持“每事问”。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这是孔子学习的基本原则。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一思就是“疑思问”。

再说方法对头。学习的方法有二,一是向所有人学习,不耻下问。二是要不断地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教导我们,要树立向所有人学习的观念。要不耻上问,不耻中问更要不耻下问。

温习很重安。东西学过以后,不温习是会忘掉的。因为懂得了这个规律,孔子的学生曾子才反省自己“传不习乎?”

用学

所谓用学就是用其所学。用其所学,就是我们常讲的学以致用。

孔子特别强调用学。在《子路篇》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显摆自己。

我曾经在广州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学老师。这位老师酷爱读书,每天沉浸在书海当中。为了读书,他甚至不找对象,不结婚,头都有些秃了。他的同事们对我说,他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显示自己博学。但这位“博学”的老师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是最重要的法宝。孔子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用学。

相关阅读

  • 关于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探析-徐开成

  • 关于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探析作为儒家思想家,荀子尊循孔子“移风易俗”的思想,积极进行充分诠释,并在社会治理中进行践行,他提出的许多丰富的理念,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时至今日仍
  • 孔子博物馆将于1月10日恢复开放

  • 济宁新闻网讯 1月6日,记者从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了解到,孔子博物馆自1月10日(周二)起恢复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 英语习得之外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
  • 英语习得之外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亦是题中之意

  • 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
  • 李长之笔下的司马迁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李长之先生耗时最长,先后历时近十年,最终于1946年完成的一部传记批评著作。李长之先生与他的写作对象司马迁的情感高度共鸣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 来了解一下8个常见的日本姓氏背后的涵义吧!

  • 姓氏在日本文化里是十分独特而有趣的一部分。你知道日本常见的大众姓氏其实是19世纪后期才陆续出现的吗?另外这些姓氏的背后都透露出日本文化中宗教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如果

最新文章

  • “太湖”无处不飞花,你可接得上我的飞花令?

  • WUXI TAIHU UNIVERSITY撰写:朱梅拍摄:无锡太湖学院融媒体中心排版:杨恒悦校对:占宇欣责编:孙安审核:许松往期精彩内容▲ 关于2023年寒假时间安排通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
  • 请注意!12日夜间-15日有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 未来一周我市云量逐渐增多,前期气温较高,12 日夜间 至 15 日全市有雨雪、大风、降温天气,主要降水时段在 13 日白天到夜间,预计全市有雨夹雪转小到中雪,并伴有 3-4 级、阵风 5-6
  • “警”彩纷呈

  • 在第三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即将来临之际,西藏聂拉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组织驻守国门口岸一线的执勤点民警进行2023年第一次边境巡逻。巡逻结束后,执勤民警在国门口岸开展了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