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总关情——画家卜昭禹绘事琐谈

卜昭禹 ,字小怀 ,一九五四年生于北京,秉承家学工中国画工笔重彩绘画,一九九四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班结业。现为吉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书画院原副院长。作品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建军八十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2012年《纪念“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并入选全国巡展。

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98金彩奖牡丹杯新人奖。1990年卜昭禹中国画小品展(日本.银座);2009卜昭禹工笔画展(长春)、应邀做客吉林卫视《成功》栏目。有作品在《美术》、《连环画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有《卜昭禹画集》、《卜昭禹作品辑》。

作品欣赏

名称:插图之一

尺寸:60×40cm

名称:插图之二

尺寸:60×40cm

名称:插图之三

尺寸:60×40cm

寻寻觅觅总关情——绘事琐谈

文 / 卜昭禹

从事专业创作的时间不长,有一些设想还没来得及实践,但创作之余有暇学习与思考是一大幸事。有人说上年纪的人是生活在回忆中,我还没老到那份儿上,也总是触景生情往事萦怀,其实人有点记性并不坏,能总结经验走好今后的路。命运多舛,走中国画创作的艺术之路,对于我却是充满变数的。

名称:海上仙踪

尺寸:175×90cm

名称:蕉阴幽曲

尺寸:68x68cm

正是该上学的年龄,遭遇十年动乱,毕竟是孩子不知愁,凭着一点运动天份,在业余体校混迹多年并在篮球场上打拼了半生。这期间经历了下乡、参军、当公务员——在人生大舞台上我尽之所能去扮演每一个角色。但冥冥中似乎有一只手,它使我不管在扮演什么角色时都带着那个挥之不去的绘画情缘——“文革”时画伟人像;参军后画板报、画幻灯片、用油漆画整面墙大的宣传画;为走艺术之路毅然放弃平静的生活而外出留学时,为生活所计临摹敦煌壁画、宋人佛像、元代花鸟山水,乃至裱画。直至199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才结束了“浪迹江湖”的学艺生涯“皈依正果”。

名称:闻莺

尺寸:45×45cm

名称:月上柳梢头

尺寸:50×50cm

这是我走上艺术之路艰难、曲折的过程。幸运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得到从临摹到写生然后又临摹的往复循环的绘画能力训练,正是有了这个积累磨练的过程,才使我最终在众多绘画门类中寻觅到我的至爱和归宿――中国画工笔绘画。既得来不易必知其重,守之如命。我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和认识是伴随着自己学习的过程,逐渐感觉得到了之后才有自觉。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走很多弯路的过程,但很坚实。它让我一路从容走来,增加了些许人生体验,非下最大功力不可得,非有最高悟性而不能及。让我体会到中国画传统技法、传统理念的魅力和深邃。世纪交替之际,世界政治、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画在发展进程上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与严峻的考验;如何继承传统使之发扬光大,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画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名称:连环计(一)

尺寸:33×80cm

因师各有所长,遂出人物、山水、花鸟之属,居有定处而出南北之风,近代又有海归一派倡导西学,因而怎样看待传统,如何来传承它,各有见地就不足为怪了。发展的关键是怎样保持中国画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质,即注重写意性和书写性的绘画语言。怎样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包括技法)亦即“笔墨当随时代”,而不被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艺术潮流所淹没。由此,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主张的深刻:“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

名称:连环计(二)

尺寸:33×80cm

纵观中国画发展史,也无例外。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一对矛盾是贯穿古今并随彼时此时政治、经济的消涨而显现出它的时代特征。因为题关一个“情”字,这里不妨引用一段邵琦先生的话:“一个世纪以来,不管中国绘画是否存在着什么问题,画画的人依然在画画,写文章的人依然在写文章。不论是朝前走还是原地踏步或者向后退,总之,没有停下来,始终在运动之中。因此,如果在运动中便可以使事情简单一点的话,那么似乎就什么问题也不存在了。而事实上,这世上有些问题在大部分人眼里、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十分简单的,只在很少的时候,会让很少的人感到问题的存在和严重。

名称:连环计(三)

尺寸:33×80cm

有关绘画的问题便是这样一种问题。在局内人看来,有关绘画的一些问题是事关根本的一种必须与生存,可在局外人看来往往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奢侈或风雅。”正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局内人”,把绘画的问题看得是“一种必须与生存”而时有所思,偶有所为。继承和发展传统说来简单,但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及。最基本的是画家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品格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的理解,使之潜意识地作用于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完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体悟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无意识的,有意无意之间便是一个“悟”,应该注意的是中国画的传统理念不是排他的,几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历程显现出它是在不断吸收消化其他艺术门类和外来文化的精华中而形成其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样式。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即是最好最有力的佐证。

名称:连环计(四)

尺寸:33×80cm

我在学画之初着力临摹了很多佛教绘画。记得一次启功先生看了我的临的宋人《如来说法》风趣地说:“你画的如来很讲卫生呀,手指甲都修的那么齐。”然后指了指墙上一幅日本人赠的宋代《牧牛图》影印中堂说:“临摹要一丝不苟才能体会古人的技法、风格,但也不要死摹,更要多看,看久了自然会领悟其气韵。这幅画你若把它的树枝一根不少地拓下来再摹,画完还是觉得少了什么,这是为什么?气韵所致呀。”启老说的“气韵所致”就是古人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气韵”说在中国画理论中倍受推崇,这也和中国古典哲学对中国画的影响分不开的,也是中国画传统理论的支撑。无形无声的“气韵”千百年来左右着中国画品位的评定、取向,其拓展的外延又为中国画的创新、充实、完备创造了广泛的空间,使历史悠久的中国画不断吸纳新鲜的活力而经久不衰。正因为“气韵”的无形无声,才有无尽的拓展外延,它的诠释从精神到技法无所不在且位在“六法”之首而只可意会,非“可巧密得”。只有对传统绘画的爱之切,笔耕不辍,废纸三千,尔后才能有所感悟,则“功夫在画外”也,“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名称:献寿图

尺寸:68x138cm

中国画传统理论载体——文言文,言简易赅,应在一个“悟”字上。我想,往往一段经历、一种感觉在你的意识中旷日持久,突然有一天闪现出来与你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问题相契合,便是“悟”,或叫“灵感”。

想起来那是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班学习的事。当时,我们租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室,边画画边听戏,常常“西皮、二黄”不绝于耳。春夏之交,北京已然很热。那天是写生课,我的水墨人物写生实在画不下去了,便到临近的教室“看戏”。门敞着,一个武生背朝门,因为他穿着厚底靴,显得比我略高些,天热,汗水从他的“硬靠”的针脚中渗出。听见有人进来,他转过头来,在那浸满汗水的脸上,与我对视的是一双放射着光亮的眼睛。那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啊!我蓦地想起小时候见过的同样的一双眼睛。

名称:仕女四条屏(一)

尺寸:34x138cm

在乡间小路上,一群放学的孩子遇到了一位站立在水田边的老者,他足蹬半高水靴,头戴草帽,帽带没有系而经两鬓垂在胸前,微红的面庞,眼角眉梢略向上吊。一团精气神儿,好一个“萧恩!”同行的毛继春对我说:“这是家父”。看他对父亲敬畏的样子便知其家教必严。呀,这就是著名的京剧大师毛世来!我喏喏地过去叫“伯父”,老人微垂的眼帘向上一挑,一双明亮的眸子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好象一眼能把人看透似的。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什么是“目光如电”。就是那双眼睛,包含了多少寒暑磨砺、人间沧桑,又给中国京剧艺术增添了多少灿烂辉煌!这是我一个童年的永久回忆。

名称:仕女四条屏(二)

尺寸:34x138cm

中国画与京剧都是极具民族性的传统艺术,就其艺术表现的写意性来说是异曲同工。有人称京剧就是立体的中国画,此时此刻我似乎才懂得了顾恺之所言“传神写影,正在阿堵之中”。我怕这感悟稍纵即逝,立即回到画板前,但还是画不下去。为什么呢?很长时间我才想通,作为运动员出身的我深知练功之苦,是那小武生的汗水让我心悸,才能从他眼中感到那样的光芒而唤起我童年的记忆。这是一种心灵的碰撞。而教室之模特“伟衣冠,肃瞻勖,巍坐屏息……未必不木偶也”(陈造《江湖长翁集论写神》)。也就是说写生也有和临摹一样的“死摹”与“气韵生动”之分。苏轼说:“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人中阴察之。”所谓“阴察”,我理解一是“抓拍”,二是“情感沟通”。深入生活,立体地观察摹写对象,去发现“阿睹”下隐秘或表现的情感,以达形神兼备。现在与人谈“气韵”谈“形神兼备”或许显得老套,太传统,但它如前文所述是最具体现和承载中国绘画文化特质的标志之一,是历代中国绘画人孜孜以求的境界,情系笔墨追溯传统不会“过时”,也不会泥古不化,只要我们遵循绘画的艺术规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真情所动,那么作品必定是有别于古人的。

名称:仕女四条屏(三)

尺寸:34x138cm

关于个人风格,我想那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你的指纹和你的秉性,无需禅思极虑地搞什么个人符号,而最终所有个体的微小差异都将汇入我们民族美术发展历程的洪流之中,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我们翻开画册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汉代的、那是唐宋的,等等。后人也将如此地认识我们,正是: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用王仲先生的话说“传统并没有时限,传统就是可传承的发展系统,就是从过去传承至今及未来的发展系统”。这个系统要经过我们的手接过来传下来,要上对得起先人,下无愧于来者,要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对中国画传统艺术情有独钟的“局内人”必须踏下心来学习和探索,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一定的历史因素的,是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与交流的结果,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的出现正是前带和一个时期的艺术经验的孕育和培植的”(金维诺《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会让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中的DNA出现缺损,也必将负面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历史进程。(完)

名称:仕女四条屏(四)

尺寸:34x138cm

编辑:王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