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在某个时刻甘拜下风,向曹操称臣,能混到什么地位?

写一个脑补了很多剧情的版本。

公元175年,洛阳。

可能22岁的袁绍,不应朝廷辟召,不顾叔叔阻拦,在家中结交游侠。

20岁的曹操担任了洛阳北部尉,上任没多久就棒杀蹇图,声名大振。

估计比曹操小比刘备大的公孙瓒,正借助岳父的资助在卢植门下求学。

14岁的刘备,也在叔叔的资助下就学于卢植门下,是公孙瓒的学弟。

袁绍和曹操,两个官二代,但是都不受主流待见,一个是庶子,一个头上有“书香门第,宦官之后”的帽子,从小一起作妖,感情好得很。主管治安的官员和一个收容犯罪分子的豪门子弟是铁哥们,余下的请自行想象。

公孙瓒和刘备,都是沾着豪门大族的边,但是出身却很低微,一个母亲出身贫贱,只能当小吏,一个家境贫穷,卖草鞋为生。都是靠贵人扶持才从边境小地方来到首都读书,但是这二位学习都不怎么认真,天天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汉服,出去打猎听音乐会。而且还“好交结豪侠”,认识了一群年轻气盛的小伙伴。

袁绍、曹操、公孙瓒、刘备,这四位可都不是什么好脾气,各自领了一帮十几二十岁的江湖人物,都在洛阳这个地面上混,难保不擦出什么火花来。

那么双方碰面之后呢?当然不可能是曹操直接把公孙瓒和刘备抓起来拿五色棒打死。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这四位相谈甚欢。

此时,四人中只有曹操做了个不受待见的小官,其余三人都未出仕。而且,这四个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都有不同的苦恼,袁绍和公孙瓒是庶子,曹操家庭有污点,刘备穷。虽然袁绍和曹操的父亲、公孙瓒的岳父、刘备的叔叔能给他们安排一个不错的出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出路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但是,选择了这样的出路,只能让他们在无数的官僚中泯然众人。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在这眼看日益黯淡的世道中建立功名,青史留名,他们四个都必须竭尽全力摆脱自己的身份,自己挣一个出路出来。而现在,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胸怀大志。这四个尚显青涩却大有豪气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想必是一副十分美好的画面。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四个人很快分道扬镳了。一转眼,九年过去。公元184年,袁绍依然留在洛阳,曹操被排挤出了洛阳,当了顿丘县令,后来又丢了官,再次出仕时做了议郎,却没有多少人肯听他的意见。由于老师卢植调任,公孙瓒和刘备也不读书了。公孙瓒转拜刘宽为师,在四人之中是最早出人头地的,讨鲜卑战乌桓,与北方各路叛军厮杀。刘备则返回家乡,结识了关羽和张飞。

这一年,黄巾之乱暴发了,他们四人的机会也来了,袁绍出仕何进麾下,曹操、公孙瓒和刘备则加入了剿灭黄巾的战争。这一次,四人都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战后,袁绍为何进所信用,曹操官拜济南相,治理得一郡清平,但是看不惯官场风气,再度去官,最后兜兜转转,来到何进麾下与袁绍公事。公孙瓒大破张纯,封都亭侯。混的最差的小兄弟刘备总算也靠军功挣了个安喜县尉,结果又出了怒鞭督邮的事,刘备弃了这个好不容易挣来的官。

这个时候,曹操和袁绍的上司何进正在四处募兵,刘备加入了毋丘毅的队伍,先后做了下密县丞和高唐县尉这两个小官,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长久,最后投奔了公孙瓒。但是《英雄记》又提到,“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那么,很可能刘备在弃官不做到投奔公孙瓒之间跟着曹操和袁绍一起去参加了对董卓的讨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袁绍、曹操、刘备是并肩而战的战友。

此时离黄巾之乱暴发又过去了六年,在讨董卓的之中联军之中,曾经面斥董卓,出身名门大族的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新星,正当英年,统率大军,担任十余路诸侯的总盟主。代理奋武将军的曹操也很抢眼,此时的刘备只能跟着两位哥哥打酱油。也是曹操和刘备一起陪袁绍承担了全家被害之痛。昔日的四位少年旧友,如今已有三位位高权重,虽然有了些争执,甚至开始产生了原则上的分歧,但还是在乱世中互相扶持,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和公孙瓒联合夹击韩馥,公孙瓒则提携了刘备。

曾经,他们是仗剑游侠的少年,相逢于踌躇满怀之时,梦想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如今,四位昔日旧友都成了一路诸侯,有了自己地盘、自己的兵马,地位也改变了他们的心。当年的少年游侠可以快意恩仇,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而如今,他们都是自己集团的利益代言人,行事的标准也从自己的喜怒好恶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纠葛。随着袁绍与公孙瓒的决裂,四人分成了两大阵营,刘备帮助公孙瓒对抗袁绍和曹操。这段时间中,刘备终于逐步追上了三位哥哥,有了极好的声名,有了自己的一支核心军马。

直到公元196年,曹操与刘备相识的第21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在关东联军散伙之后的这几年中,曹操迭遭挫折,为吕布所迫时,曾经一度打算去投靠袁绍,也失去了一些像鲍信这样的知心朋友。而他和袁绍的关系也随着两个人的地盘、兵马、权势越来越多而日益恶化,最终曹操迎入汉献帝,袁绍直接说出了“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这样的话。“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袁绍和曹操都很清楚,他们实际上已经决裂了。

这个时候,曹操与刘备这个二十年前的故交重逢了。曹操凶残诡诈,但并不阴沉,并不无情无义,恰恰相反,曹操的很多行为,尤其是年轻时的行为,更像是一个热血青年所为。面对一个有着共同敌人的老朋友,他怎么能不以最高规格相待?曹操和刘备本无仇怨,是因为分别站在了袁绍和公孙瓒一边才成了对手,之后又由于徐州救陶谦而激化。现在,曹操和袁绍已经不是同一阵营了,而且和刘备都有着打倒吕布这个共同目标,为什么不能重修旧好呢?

曹操给了刘备最高的礼遇,极尽笼络优待,甚至给这个降将兵权,他是真心觉得从此之后刘老弟就跟着自己合伙了。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刘备是一个绝不甘心居于人下的人,哪怕是曹操,他也不能追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备和曹操,终究做了一辈子的对手。“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绝不是恭维,而是曹操的真心话,袁绍、公孙瓒,少年豪侠意气之时能与曹刘并列,但他们的格局气魄却差得太远。

同辈群雄,一一凋零,最终只剩下曹操刘备这两个老人,五六十岁的年纪,依然壮心不已,争为天下雄长。

曹操在病重之际说: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刘备最后留下的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终于卸去了一切伪装和枷锁,只是一个父亲、丈夫。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