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晁错之错(二)

看待历史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情况。削藩这件事情上,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政权成长健康的标志。如果当时没有削藩,任各藩国自由发展,历史必然要开倒车,使大汉朝陷入分裂。

任何一个分公司壮大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萌生脱离总公司自己单干的念头。所以,晁错主张合并撤掉分公司,改成总公司直辖的直线事业部制是一个正确的主张,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事情是正确的,而且就在晁错死掉不久,这个目标竟然也实现了。

晁错的冤就在于他为了一个组织的发展目标而死,而这个目标又在他死后得以实现——这恐怕是从古至今很多仕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好比一个公司里有一位有能力的经理,提出一个主张后在实行的过程中,老板把他给开除了,在他走了之后,一切都按照他的方案在做。作为一个打工者,最冤的事莫过于此了。

然而削藩在当时看来却是一件最棘手的事,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分公司壮大的危害,然而谁也没有底气去做,也没有人敢提出来。晁错以为只有自己才看出了这件事的危害,所以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而且是一有机会就提。他的理由是尾大不掉,分公司做大了早晚要造反,所谓“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不如趁早把他们给做了。

汉景帝实在又是一位很听话的好老板,一听有道理马上就放手让晁经理去做。恰巧晁经理又是一位很有主见没手段的经理,立即给远在吴楚分公司的经理们打了个电话:“老板说了,从明年开始你到总公司上班,分公司所有的财务力人事经营就不用你管了!”分公司的经理一听可就爆了锅:“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哪门子的馊主意?”“不如和总公司分开了,咱们自己干自己的,把那个出主意的小子给办了!”就这样,分公司的员工闹起了罢工和上访……

汉景帝一看这情形捂不住了,叫晁经理赶紧想办法:“主意是你出的,如今下面的人造反了,你看怎么办?”

晁错很有意思,望着老板说:“哟嗬?他们还真反啊?”但下面的人反了之后总公司该怎么办,却没有一点主意。本来嘛,“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是大家心知肚明而由你晁经理提的观点,现在反都反了,你还在提,岂不可笑?现在老板最需要的是怎么去应对下面的人造反的局面,这个时候晁错真是慌了手脚。《史记》里没有记载他现在的想法,但我们可以猜测。一般而言,这样去想他不会错到哪里:妈的,真他娘的反了?我本来以为一个电话过去,他们就老老实实交权了,简直是目无王法!

这个时候,可真看出了晁错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推卸责任的技巧,不能让老板说咱们没本事啊?于是好主意接二连三,终于把自己推上了断腰台。

主意之一:把曾经在吴楚分公司当办公室主任的袁盎给杀了,这样就看出他们搞什么名堂。主意一出,连晁错手下自己人都反对:晁总啊,要是吴楚没造反,你把他们的心腹给杀了,看看他们有没有反应,就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现在人家反都反了,你还杀袁盎有什么意义呢?

事没办成,消息倒被袁盎知道了,于是袁盎便建议汉景帝:吴楚不是说要来总公司收拾晁错吗?那咱们把晁错给杀了,他们不就没有理由来了吗?

晁错犯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常犯的错误:急事当头,不去解决问题,却把责任推给同行,结果被同行以牙还牙,这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主意之二: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带大队人马上前线去抵抗,自己则坐镇留守中央。当我们看到这一条建议时,简直无语了。对这位远在几千年之前的古人,想不讽刺几句都难。做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这个时候最应该说的话是:“老板,祸是我闯的,我带人去和那些目无王法的员工说理去,你在办公室坐着就行了。”如果说服了闹事的员工,自是大功一件,如果没有说服被人打了几巴掌,那也是为公司出了力。可这个时候,把老板推了出去,于是看到这里我们便知:晁经理被开除的日子己经到了。于是我们便看出了晁错的第二个错误:他天真的以为自己是老板的心腹,老板便不会杀他。只可惜,老板要的是全局的利益,不管是谁,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和稳定,开除一两个人是不会在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即便没有袁盎提议杀晁错,晁错也己经死定了!晁错一错再错,终于无法挽回。

现在来看,晁错虽然于法而言死的冤,可是在情理之中好象己经注定。

后人苏东坡曾在一篇政论文里提出:削藩事是其事,晁错人非其人。

苏东坡的意是,做一件事情不能仅看该不该做,还要看能不能做?如何做?谁去做?何时做?所谓“徐为之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