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大明帝国的罪人死不足惜 心疼只会做木匠活的天启

虽然天启承受了大萌历史上最多的非议与攻讦,但是,天启的驾崩对大萌是一场很大的灾难,正是因为天启去世,大萌皇室继承再次出现问题,由此,明帝国坟墓的最后挖掘人--崇祯,才有机会正式登上舞台正中央。而事实证明,崇祯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帝国继承人。

历史上所针对的天启的非议,并不是天启的执政效果,而是天启皇帝的道德问题,比如对客氏的尊崇,对魏忠贤的信任,以及对木工行业,这一个人爱好的执着,而事实上,天启对孙承宗的信任不逊于对魏忠贤的信任,而天启的个人爱好并没有伤害任何人也没有影响国政。

此时,必须分析一下天启朝的背景,那时大萌的言官政治早已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当时朝中疯狂的党争,在这种情况下,君主的能力就极为关键。而天启皇帝自御宇以来,在这一点上表现极佳,东林过了拉阉党,阉党过了拉东林,这些动作真真显示出了天启超越年龄的成熟。

而自从崇祯登基,结果就是言官群体的全面暴走,直接导致崇祯朝的“众正盈朝”,以及南明弘光监国时的全面内战,前者用了一年多就玩崩了辽东防线,后者则酝酿了一连串的大笑话。从借师助剿以报君父之仇,到江北四镇崩溃,到南明内战,再到最后的“水太冷”和“头皮痒”。

从这方面来看,朱由检的手腕确实是差的太多。毕竟,天启帝的皇储身份很早就得到了确认。在大明非常混乱的皇位继承中,这一点非常难得。这就意味着,对天启皇帝的皇储教育是系统的。而当时的信王只是天启关系最好的弟弟与备胎。

这一点也决定了,天启与崇祯执政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章法。天启更倾向于有限使用手中的权力,在党争业已汹涌澎湃的状态下,努力地维持朝局的平衡。就像《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一句台词:最重要的,是在权力面前能管得住自己(大概)

而崇祯则更为激进,甚至不惜为了个人好恶去改造大萌政治中的各种默契。最终导致军政关系全面崩溃,言官系统势大不能制,辽东战局彻底逆转,这些都与崇祯皇帝的施政有很大关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