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出版社变迁有感

致各位读者:

虚构小说暂时连载结束。从今天起,《水魅书》连载散文随笔选。完全纪实,状景写人记事。个人经历,社会思考,警醒真言,一一道来。望诸君一阅,或可动一心灵,收获几缕感悟。

第70篇:

上中学时,过湘江还要乘轮渡,到师大读书就有湘江大桥了。也不时路过现在望月湖一带,还是连片水塘,绿草阡陌,水光潋滟。待到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了,望月湖已成为当时长沙不多见的居住小区。每日早晨,小区小街人头攒动,小摊小食热气蒸腾,有吆喝而不喧嚣,人忙碌而不惊咋。蹭一小桌,噙一根炸油条,舀一勺绿豆汤,悠然乎几分钟,就起身了,过一涵洞,几步阶梯,进了人民社院子,再穿一小门,到了,文艺社到了。那时咱文艺社院子不大,呈长方形,似乎也无花草,简单朴素。四层楼,走廊,房间,都宽敞。最重要的是有一条走廊临路,临如今的潇湘大道的爷爷——江边老路。临路不重要,关键是路那边就是湘江,渺渺烟波的湘江。

在那边十二年,办公室换了好几个。先在芙蓉编辑部,后来是芙蓉公司(那时代胡乱“改革”的果实),老袁当头,自负盈亏,每月盼着老袁发工资。再后来,市场化越见犀利,各编辑室自组。我和许勇单干,所幸编了一套《中国畅销杂志精选》,拿了那些年个人最多米米,总算熬过去了。再后来,又改革了,再回芙蓉编辑部时,办公室到了南边,抬头可以直接看到湘江了。眼睛累了,可以向江里望,身心疲了,可以向江里望,有闷气了,可以向江里望,编完一篇挺合自己心意的稿子,双手往桌面一拍,站起身,把脖子伸长了,那就把湘江久久的望一望。

于是文艺社来到了据说是“长沙最大的市场”,高桥。从上世纪最后那年,到今年,十五六年了,果然,众弟兄众姐妹,真享受着这大市场。

市场是什么呢?是买卖呀,你卖梨,他买桃,就吆喝呀。这吆喝可不比望月湖那吆喝,这是嘶吼,深夜,凌晨,也嘶吼,是什么?卡车呀,数十吨大卡重卡魔王卡呀,在高高架起的盘旋桥面上咬牙切齿杠着呀。他来卖货,你买什么?免费,接收失眠吧,接收烦躁烦恼闹心窝心吧,不要钱。光这些不够呀,还兼卖拳头匕首刀棍呀,还兼卖横冲直撞的摩托三轮坨破面包呀。你出门前得学几招什么?腾挪,躲闪,弹跳,还得学会不心跳,不冒冷汗,当然更不能与之一较短长。当时决策者为什么要文艺社立足于此?因为市场?是因为市场,那么多人喜欢市场,迷恋市场,即便政治的,官场的,人伦道德的,都在买卖,你们不喜欢?落伍啦。求安静,求心灵安宁?落伍啦。

所幸,所幸,所幸,文艺社有个小院子,几行绿树,几丛花草。不能轻看这小院,它宛如一颗汆于油锅的铜豌豆,包围它的嚣嚣市场亦难奈他何。虽然心里防卫大于现实防卫,但是,终究,躲进小院成一统,眼见耳闻渐不烦。原来呀,真是形势比人强,形势造英雄啦。咱们挺住了,咱们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出版人在这里造出了规模,造出了效益,造出了人生。当然,也不顺利,攘外必先安内,把那几年的内忧剔除了,又来了志士仁人,文艺社老少终于坐上了“和谐”号。天道酬善,天道酬良。

现在,从窗口确实看不到湘江了,那潋滟的水,那袅袅的风,是走开了,但是,但是,吾曹身与心俱硬,畅想江河天际流。天何言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