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弥陀寺,韩城佛唐文化的历史见证者!

千年弥陀寺 | 韩城佛唐文化的历史见证者

韩城弥陀寺座落于西庄镇寺庄村东北角。坐北向南,有房十六间,占地1915平方米。建于唐,宋、元、明、清曾多次进行了重修。2003年9月24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献殿和正殿三座。山门为单檐悬山顶,灰陶板瓦,抬梁式梁架,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檐为六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有蚕头,高台垂,带踏道。 献殿,单檐,歇山顶。琉璃筒瓦,梁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有蚕头、高台。殿的梁上墨书“自大观至雍正重修九次矣”几字。

正殿为单檐悬山顶。灰陶板瓦,梁架亦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有蚕头。大梁上墨书有“大唐贞元三年”数字。

弥陀佛

阿弥陀佛为为西方极乐世界,安乐世界之教主,略称弥陀。意为无量。另有阿弥多廋,意为无量寿;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为无量光。阿弥陀佛系法界藏身,念一佛即等同念无量佛功德。

1.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于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就佛果,在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关于阿弥陀佛,阿字之读音若依据中国辞典则为e音,音读阿弥陀佛,若纯系依据梵文原音则为a音,音读阿弥多婆。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

2.阿弥陀佛十二名号

《无量寿经》中载:“是故无量寿佛号 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3.阿弥陀佛的含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世尊告阿难曰:纵令一切有情,烦恼恶业,深障重报,彼佛光明名号,神力无所障碍。是故彼佛,号无碍、无对、清净、智慧、欢喜等。智慧无碍故,威神力亦无碍;神力无碍故,大慈悲亦无碍。

4.弥陀的生日

弥陀寺,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寺。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圣诞日。

祭拜弥陀

祭拜弥陀基本步骤:点烛-敬香-献花-祭品-敬酒-默念。

弥陀寺距今多少年

唐朝建立距今有千余年了。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陇西李氏建立,定都长安。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农民战争。弥陀寺建于唐元贞三年即787年,至2018年正好1231年。

唐朝与佛教

佛教本为外来宗教,然经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后,仍能在中国根深蒂固。更在唐时大盛,成为中国宗教发展史中一个重要时代,并且,在当时无论在社会、经济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够大盛于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教义已趋完备。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起初是毫无条理的输入。故未能满足学者的要求,南北朝时,求法者如法显等人纷纷西行求经。令佛经典籍日渐丰富,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其后,佛教与道教不断相争,皆互相发挥本身之义理。佛教之教义自始完备,在唐时,乃得以有实力大盛。

其次,唐朝君主,皆多奉佛教,于是上有所好,下必有甚。如唐太宗诏玄奘在弘福寺翻译经典,到高宗武后时,佛教益盛。武后出身於佛教家庭,并利用佛教作为称帝的理论根据。乃大力提倡佛法,颁「大云经」於天下,又常请华严寺澄观大师入宫说法,佛教乃大盛。至于唐玄宗。他曾皈依密宗。受灌顶之礼。唐肃宗上元二年,诏僧人数百於三殿置道场;宪宗,懿宗俱于凤翔门寺迎佛骨至京师,以后,穆宗、敬宗、文宗都奉佛教,佛教乃有君主支持而兴盛。

在经济方面,寺院经济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南朝末年以来,寺院享有免役免课的特权,加上源源不绝的布施及帝王舍身佛寺的赎身钱,使这些出家人能直接经营世俗生意。唐代寺院林立,僧侣多经营大规模园林农地以维生,不少佛教信徒均投入生产中,更重要的,就是租庸调制的破坏。令到各地税率轻重不一,贫民多以逃税而入寺,由是形成佛教的兴盛。

唐时儒学的硬化,给了佛教一个很好的机会。六朝佛教思想发达结果,给予时代人生一个极大启示。包括对字宙主体之怀疑及人生理想归宿之探求,当时儒家学者徐遵明以本心为师。颜之推与王通提倡儒佛一体,但仍未能满足人们精神上之要求。至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只是沿袭南学。并非唐朝人的创见。而学者考枓举,只求熟习《五经正义》,因此经学停滞不前,许多知识份子离开儒学研究佛学,于是唐成为佛教鼎盛的时代。

弥陀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献殿和正殿三座。山门为单檐悬山顶,灰陶板瓦,抬梁式梁架,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檐为六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有蚕头,高台垂,带踏道。献殿,单檐,歇山顶。琉璃筒瓦,梁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四铺作,单下,有蚕头、高台。殿的梁上墨书“自大观至雍正重修九次矣”几字。

佛教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之影响

1.社会方面

佛教提倡三世因果,即「有过去、当今、未来,人为善恶,必有报应。』,此思想随著佛教的兴盛而深入民心。故此,当时人民除接受社会伦理制度之制约外,并受善恶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宗教意识的影响。 此外,佛教本於慈悲救世,故唐朝佛教益盛,社会慈善事业亦日盛。如「无尽藏语」利用金钱生息,举行免息贷款;亦有受政府津贴,给若干田亩,利用其生息,建孤儿院、疗养院、建桥起井和筑宿舍予贫民居住。唐代社会的福利事业上佛教徒实扮演一重要角色。

2.经济方面

由于平民可为僧出家而免赋役,人民为逃避徭役乃争出家,致使天下人口几亡其半,国家的赋税收益自然大减。此外,寺院本身拥有大量的土地、佃客、财产,等并利用其财产,放债取息。遂使寺院的经济力量膨胀,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力量,在这情况下,对唐朝国家的经济实有不良的影响。

3.文化方面

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除了佛教思想能在中国散布外,许多新字汇和成语亦因翻译而创造,这对於中国文化之词类内容无疑大有助益。

另外,不少散文之形式,亦是直接从佛法弘扬之方式上转化而来,例如变文、说书、平话以至章回小说等,都能反映其受佛教影响而转变之迹象。

唐代的天文学与数学亦受天竺学术之影响。不少此类书籍皆随著佛教而输入中国,唐代曾屡次更定历法,如开元时僧大行作大衍历,最称精密。医学也随著佛教而输入中国,其中特出者为天竺之眼科医学,天竺佛徒龙树大师便擅长此道,并著《医论》流传中国。至於天竺的绘画技术也随佛教传入中国,影响中国的绘画。例如天竺之晕染法,对唐代绘画风格技巧有甚大影响。另外,中国建筑中常见的牌楼,也仿自天竺。这类艺术大都是随佛教东来。由此可见,佛教传入对唐代以后之文化,有其深远影响。

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区别

普照寺的释迦摩尼佛与弥陀佛的区别:

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

释迦牟尼佛是此方佛,阿弥陀佛是他方佛。

释迦牟尼,就这一次来说,成佛在2500多年前;阿弥陀佛成佛在10劫之前。

释迦牟尼佛住世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导众生往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住世目的之一是为了教导极乐世界的众生,让他们也成佛。

极乐世界距离我们的世界有10万亿个世界之远。释迦牟尼则确确实实在我们的世界生活过。

阿弥陀佛在距今10劫的时间建立了极乐世界,并且发愿,只要念诵他名号的人,都将往生于彼世界。所以大家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到那个绝对没有烦恼的世界中。

他们都是三世佛之一:

但佛家又说:【即自即他】一切佛。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毗卢遮那佛。从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是自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他佛;他佛就是自佛。所有的佛都可称为如来。【亦专亦普】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说是专,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议之处。

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这个挲婆世界事现成佛的。而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事现成佛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是他为我们介绍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而且告诉我们那个世界的美好。并介绍了去那个世界的方法,你见到出家众,常念阿弥陀佛是因为他们也希望去极乐世界,而且也是祝福与阿弥陀佛有缘的众生可以一起去。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都主。

南无阿弥佗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一个美好的祝愿,而且南无阿弥佗佛也是一句无尚密咒,意义无量,功德无量,一句“南无阿弥佗佛”能总摄三藏十二部经,一句“南无阿弥佗佛”能使人出离生死毕竟成佛,一句“南无阿弥佗佛”即是无尚深妙禅,功德无量!!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发过愿,只要众生 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命终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生老病死,没有烦恼只有诸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唐朝的建筑特点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那么唐代的建筑风格;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弥陀寺的木结构

在晋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大约残留着不足50座元代木结构建筑,她们主要分布在蜀国和秦国,其中以秦国的韩城境地内最为密集,大约占这总数的一半以上。弥陀寺就是这些元代木结构中的精品之一,中殿是弥陀寺元代木结构的特征所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形制均三间,但布局不是方形;进深形制为韩城的典型布局——四椽栿通搭前后檐,殿内无柱;外檐下四周分置四铺作单假枊枓栱,无补间;假枊为华栱所刻的中锋起楞的三角琴面枊;周设檐柱12根,均有侧脚,且角柱生起明显;柱头设阑额和普柏枋,单薄的普柏枋绞头而阑额不出头,形制古朴;出檐上不装飞椽;这些特征均与晋国同时期的木结构没有差别。

有别于晋国木结构的一个小特征是:大角梁下不用宝瓶或角神顶托,而是在由枊和大角梁之间设置虚柱支撑,这个“小动作”为晋国同时期木结构中所未见。这个形制在我们韩城还有实例,比如法王庙。

其中,外檐无补间的特点,容易使人想起晋东南来。晋东南金、元时代的木结构不设补间的特点就十分突出,而且相当普遍,反倒是早期(比如宋代)的木结构中常常有补间。而弥陀寺三座大殿均无补间。

弥陀寺中殿的殿内梁架构造也与晋国同时期木结构非常相似:四椽栿通搭在晋国有很多实例,但是远远不如在韩城这么引人注目;四椽栿上以搯瓣驼峰承托坐枓,以令栱和替木再撑平槫tuan的样式则完全相同;脊槫构造,包括弓形叉手和纯圆形蜀柱也与晋国几无二致。

献殿两山的构制是弥陀寺木结构早期特征的具体表现所在:两山面平柱边移,柱头设丁栿支撑系头栿,丁栿后尾压在平槫tuan驼峰之下,丁栿下是蝉肚纹压跳;而大角梁的后尾则搭架在丁栿之上使系头栿下的坐枓压之。这种做法在韩城本地的紫云观玉皇殿里再现,而在晋国更有诸多例证比如:晋祠献殿、会仙观中殿、广胜上寺前殿等等,所有这些实例均为金元时期遗存。稍有不同的是弥陀殿平梁和系头栿之间设有一支劄牵,就象普柏枋一样细薄。如果不加其他细考,仅仅做粗略的对比的话,弥陀寺中殿的木结构也许有可能要更早。

弥陀寺后殿,从外观上来看,是典型的“韩城模式”:檐下大额枋、四椽栿通檐和明三暗五间。不过弥陀寺后殿的前檐装修已经完全改观,六根檐柱全部外露,一眼就能看出是五间了。像弥陀寺后殿这样的悬山顶建筑,在韩城几乎无一例外是上述这个构造。

弥陀寺的壁画

1.壁画艺术的发展,历南北朝至唐而盛。迄于北宋,尚见规模。当此之时,壁画实为绘画艺术之主流,凡画坛宗师,莫非画壁高手。而寺观、殿宇、公庭、释屏,及燕居斋堂之壁,大笔伟制,见诸诗文史传所载。千百年后,其神采风貌,尚使人依附于古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部分,其中应用并反映了丰富深刻的科学技术。心移神醉。用于绘制壁画的墙体多用土坯或未烧制的砖坯砌筑,其中包含着古人对材料特性的科学认识。弥陀寺的壁画用土坯或水坯砌墙,因气温变化而产生的热气易于被墙体吸收或散发。此外,土坯(或水坯)体的收缩率与墙体外表砂泥墙皮的收缩率较接近,因而不会使墙体和壁面由于收缩不一而,生裂缝和泥皮空鼓。土坯泥皮墙体收缩自然,生的缝隙可以通风,易于墙内湿气流通。

2.韩城古建筑壁画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是时代也是传统的延续。其一,承继了前代壁画中贯常所见的宗教人物故事。由时代最早的元代普照寺观音,文殊,普贤诸位菩萨,罗汉渡海,到明嘉靖高神殿飘逸潇洒的吕洞宾,何仙姑等道家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二神话和历史人物故事。由于受到宋元平话故事的影响,在明清的民间寺观壁画中,小说题材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这是韩城地区古建筑壁画一个显著的特点。不但有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中的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中的鲜活英雄,也有二十四孝、苏武牧羊、郭子义、米芾拜石、曲水流畅这样一些长期流传的忠孝节义故事和书法趣闻。其三,动物形象,有龙、虎、麒麟、等猛兽。其四,花鸟和山水。此类题材显然受到文人画的影响,除了部分作品图案陪衬外,单幅的花鸟山水注意到了结构的文整形。其五,诗意画。如唐人“锄禾日当午”的诗意画,这在历代壁画中较为少见。韩城这些建筑壁画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不少画作留有花匠姓名和纪年。如高神殿“威震八方”,提有“乙末季春,孙贞财画”;张带村关帝庙“罗汉图”提有“甲寅端阳次日,张葆元画并题词。然韩城弥陀寺大殿西游记壁画有“同治五年城内集义坊胡建康画”等等这就为壁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对画作断代,花匠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

3.弥陀寺的壁画

弥陀寺献殿北椽下斗拱眼间画有弥勒佛一幅,上有提款:“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箕堂写意。”殿内南墙上画有花鸟图、三老观画图等;正殿南椽下绘有(西游记)中“师徒斗妖图”壁画;殿内东山墙上画有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及“米芾(fei)拜石”壁画,南墙东端绘有“唐僧五行山下收孙悟空为徒”壁画,该壁画题记“同治五年城内集义坊胡建康画”,题记前有椭圆形启首章,后有“胡”和“建康”两枚印章。弥陀寺的壁画,设色淡雅,人物造型比较准确,神态生动。并有画工和年号题记,是鉴定其他寺观建筑壁画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

重修弥陀寺大事记

弥陀寺建于唐,宋元明清九次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秋重修换新梁,谨记。由此可知弥陀寺千余年间共修十次,若十一修弥陀寺;

重修之后的弥陀寺,焕然一新,庄静肃穆,令人清净之心油然而生。弥陀寺实不失为一修心向佛及宏法利生之庄严道场。更不失为韩城景区又一佛教圣地,弥陀寺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必将成为韩城旅游新的看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