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霓裳第三叠 衣冠粉黛百年间——北京三庆戏院

人生舞台,主角一个,配角一帮,剧情独特,幕起幕落我们在演绎自己故事的同时,也成为了别人剧情里的看客。故事中的事,似曾相识,你写他们,也是在写自己。这就是戏剧戏曲的魅力。

自徽班进京来,各类曲艺形式在京城大噪其名,普普通通的民间娱乐节目亦在满洲贵族间颇为流行,深受当时的上流社会喜爱。于是,这一股本是由下向上刮起的“草根热”又反作用地由上而下,愈发兴盛。在诸多曲艺形式中,以京剧最为盛行。各派名角儿名家汇聚京城,你方唱罢我登场,造就清末民初时期曲艺繁荣的景象。

现如今,名伶已逝,丝弦不复,满座衣冠皆散去。旧时的京城七大名戏园,如今亦只剩三庆园一座。它穿越百年,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万人空巷。

假象写真情,老戏园见证几重兴衰

三庆园,又名三庆戏院,坐落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街18号,是一家以京剧演出为主的老戏园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浙江盐务大臣为给乾隆筹办八旬“万寿”,邀请徽班“三庆班”进京祝寿,特建一戏院,取名“宴乐居”。

“三庆班”在京城献艺获得认可,随后四喜班、春和班、春台班陆续驻京,四大徽班晋京,促进了京剧的诞生与繁荣。

由于三庆班长期在此演出,1796年,宴乐居正式更名为“三庆园”。至1816年,京城共出现二十座戏园,其中以三庆园、广德楼等七座戏园最为出名,被誉为“七大戏园”。

三庆班每月初一至初四在此轮演,众多戏曲大家,如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等均在此长期驻演。清末民初,名角儿谭鑫培、路三宝、刘喜奎等在此驻演,其中刘喜奎因在三庆园演出《独占花魁》而名动京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均曾在此献艺。

1912年三庆园常驻戏班喜连成科班正式更名为富连成科班。1923年,京剧武生名家李万春首次以“李万春”的艺名在三庆园演出《战马超》,一鸣惊人。可以说,三庆园见证了百年来京剧名家的诞生与传奇。

自1950年开始,三庆园经过长时间的沉寂,直至2013年,三庆园老戏楼重建项目才正式启动。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戏楼,应该是1905年时的格局。现如今,恢复后的三庆园,建筑面积1600平米左右,有传统的池座、廊座、官座、包厢等,可容纳观众200余人,配以现代的灯光音响设备,使得观众足以极视听之娱。

仿古的环境,现代化的设施,让百年戏园焕发了新的活力,也更符合当下的欣赏需求。

今时传古事,旧歌台焕发别样光彩

现今的三庆园门脸儿,是一座三层高的门楼,传统的朱红色两开大门配以青灰砖瓦,大门上方有石雕一幅,再上则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情的额枋与屋檐。檐下挂蓝底金字的“三庆园”门匾,两侧两根通天柱垂向街道方向则各伸出两根侧枋木,枋头作雕龙状。虽在寸土寸金的大栅栏街只居一隅,此亦足以展现旧时戏园的魅力。

由门楼入内,是约十米长的幽深过道。在过道两侧的墙面上,悬挂着曾在此演出过的名家旧照及其曾在三庆园中发生过的旧时轶事。在以演出为主要功用的同时,如今的三庆园亦具有一定的博物展览意味。

穿过过道,来到天井,迎面可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题写的“三庆戏院”四个大字的石匾。转一个弯,便到了戏厅。进入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装饰墙,类似于传统民居中的影壁。转过影壁,便真正观见厅内场景。

剧场内为二层结构,一层为池座,由进门两侧的木质楼梯可通往二楼官座和包厢区。屋顶悬挂传统宫灯,灯壁上每面均写有“三庆戏院”四字。场内面积适中,无论坐在任何位置,均不会因位置过偏或距离舞台过远而影响观戏体验。

三庆园戏台坐北朝南,台高1米,前后台以正黄绣麒麟的幕帘分隔,两侧开有上场门、下场门,上下场门均悬有绣帘也称台联,上绣“出将”“入相”字样。舞台侧柱上悬有对联,“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

舞台正上方悬黑底金字匾额,上书“霓裳三叠”四字。演出开始后,池内灯光转暗,舞台灯光转明,琴师款动丝弦,鼓声烛影间老生缓步登台,台下掌声雷动,一切的一切,无不给人梦回当年的错觉。

如今的三庆园,在以传统的京剧演出为主的基础上,又引进相声等艺术表演,利用更多曲艺形式也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作为娱乐之所,三庆戏院中和了北京皇城文化的威严,为其增添了一股市井气息。旧时三庆热闹的景象,在如今的戏园内,亦可窥见一斑。

文|张欣怡

编|庞荔馨

审核|赵双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津市旅游局”(tianjin-tou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