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顾颉刚:我不是成心祸害鲁迅

民国大师顾颉刚:我不是成心祸害鲁迅

顾颉刚和鲁迅的相识始于厦门大学共事的日子。其时鲁迅因触怒教育部和北洋当局,流落厦大谋职,和顾颉刚同处一室。

鲁迅是战斗力爆表的主,他生前与很多民国大师打过笔战,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施蛰存、郭沫若、成仿吾,还有"四条汉子"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甚至地理学家李四光都被他吐槽。

但他最不留情面,最不肯放过的是顾颉刚。

鲁迅文风辛辣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他一向反对人身攻击。

可是对于顾颉刚,鲁迅居然违反了自己的原则和主张,他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以"鼻"或"红鼻"代称顾颉刚,取笑顾颉刚的红鼻子,并指顾颉刚为人阴险。当然,两地书都是悄悄话,给人起个绰号啥的不算个事儿。

但他在小说《故事新编》之《铸剑》、《治水》篇里影射顾颉刚为鸟头先生,对其生理缺陷口吃进行嘲笑,这种有欠厚道的做法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不难看出鲁迅内心对顾颉刚所怀有的浓如实质的敌意。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与顾颉刚同事,两人同在一间办公室,鲁迅因讨厌顾,不愿与之共事而辞去厦大教职转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后来顾颉刚受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傅斯年所邀也去中大任教,颇有冤家路窄的感觉。

鲁迅对中大提出顾来则他走,他留则顾不得来,未被校方接受,结果鲁迅又辞去了中大的教职。由此可见鲁迅与顾颉刚的不共戴天。

那么鲁迅为什么对顾颉刚如此深恶痛绝呢?

据考证鲁迅之所以不肯放过顾颉刚主要是基于下述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顾颉刚是胡适的门人。顾颉刚自称只佩服胡适和陈源(陈西滢),而胡适陈源与鲁迅是论敌。党同伐异,使得鲁迅自然将唯胡陈马首是瞻的顾颉刚划归敌对阵营。

原因之二是因为"盐谷一案"。所谓"盐谷一案"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鲁迅著有名篇《中国小说史略》,有人揭露鲁迅该篇著作是窃取日本学者盐谷温的论述,顾颉刚认为此事属实并将此信息透露给陈源。

陈源本与鲁迅交恶,得到讯息如获至宝,立即发文爆料此事。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是文化界的莫大耻辱,足以彻底毁灭一个文化人的名声和事业,鲁迅是蜚声海内外的大家,被人诬蔑"窃取",其愤怒心情可想而知。他立即著文反驳陈源,由此展开一场激烈论战。

十年后,鲁迅在文章中写道:"在《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的序文里,我声明了我的高兴,经十年之久,我竟报复了我个人的私仇。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不难看出鲁迅对于当年向他泼污水的陈源的愤怒和不善罢甘休的决绝态度。对于公开散布谣言的陈源如此,对于向陈源提供谣言信息,暗中递砖的顾颉刚自然更是深恶痛绝。

后来,留在大陆的顾颉刚在那些年的各次运动中因此事遭受冲击,被揍得鼻青脸肿。

胡适在他的一封信里提到"盐谷一案"时说:"说鲁迅抄袭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

顾颉刚因学艺不精而冤枉鲁迅并为陈西滢递砖,虽说未必是成心陷害鲁迅,但他立论仓促,虽然生前从未向鲁迅致歉,但那几年被红小将常态化暴揍,也算用肉身赎罪了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批评人之前,要做足功课,不然会挨揍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