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仑明清海防遗址——柴桥后所城

浙东穿山半岛后所城,

地处穿山港黄峙江西岸,

与大榭岛一衣带水、隔江相望。

饱经苍桑巍然耸立的后所城只依稀遗存残迹,

特别是地处后所城北的几棵古樟树,

历经数百年战火,仍挺拔耸立,

像三位披甲执锐的古代哨兵,

警惕地眺望着穿山港,

威严地守护着后所的北大门。

今日,让我们走进明清海防遗址——后所城,

回顾那段历史岁月~

在古樟树附近,曾驻扎有一支海军部队,数十年来,古樟树和一茬茬海军官兵共同沐浴着那些难忘的军旅岁月。

当年,曾有一部反映该部官兵献身海防的电视剧《下海的日子》,剧中不少镜头都是以古樟树为背景拍摄的,许多战士在剧中真情出演。几乎一夜之间,古樟树成为“明星”,而这部电视剧还荣获“飞天奖”二等奖。

近几年,一批批的退役官兵重返军营,聚首后所村,瞻仰古樟树成为必不可少的行程。前几天,一位山东籍孙姓战友想方设法搜寻古樟树的照片,原来,当年新婚的他,曾和爱人一同在古樟树下许下心愿,系上祈福带,原来,古樟树还会扮演月老的角色。

小编查阅史料得知,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傑,奉信国公汤和派遣,督建穿山所城(时为穿山盐场尚无后所地名)。这座城建好后,调来定海卫后千户所军守御,取名“后所城”。

后所城凭借睡龙山(海拔72.9米)和瞭台山(海拔104.7米)有利地形跨山而建。筑城工程中,曾动用各地招集的数千劳工,挖土、夯桩、砌石、冒酷暑、战严寒,历时七八个春秋才大功告成,成为东海之滨新崛起的一座袖珍小长城。

后所城东、南、西、北筑有瓮门四座,城内常年驻守兵勇1千多名,无论在官员编制及军事装备上均与定海卫(镇海)相同。按所城级别而论,数后所城为高,历史上被称为“后所巡检司城”。小编独自“巡视”后所村时,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门牌命名仍然是以后所城东、后所城南、后所城西、后所城北来划分。

▲后所城门牌

在睡龙山顶建有觇海台一座,当年,曾有兵勇日夜值勤,随时监控穿山港进出船只。瞭台山上建造了抗倭烽堠,发现敌情立刻燃起烽烟,与郭巨所的总台山遥相呼应。

小编在后所村村委会的一面文化墙上,发现了一场发生这里关于“拖肠大战”的悲壮故事。

据史料记载,后所城曾打过两次大仗,但最让村民们念念不忘的,却是明永乐二年百户马兴之死。

永乐二年(1404) 四月,倭寇突纠集18艘寇船大举进犯后所,当时城内守军不足,官兵即刻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军事指挥官马兴率军迎战,却在奋战中不幸被倭寇刺中腹部,马兴并未立即倒下。倭寇从马兴腹中挑出大肠,马兴拖着大肠依然浴血厮杀,最终精疲力竭而死。马兴死后,士兵激怒奋勇向前,当地百姓受士气鼓舞,也纷纷拿着锄头、斧子加入了战斗,最后援兵赶到,将倭寇一举围擒,漏网倭寇出海而逃。后人记忆里,将此场战役命名为“拖肠大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位于后所村北门外,面朝大榭岛的山麓处,曾有许多用野山石堆叠的坟墓遗址。据老一辈人讲,这就是四、五百年前倭寇进攻后所城时,被当地军民杀死的贼寇坟冢。仅此就能佐证后所城在当时抗倭战斗中的战略地位。

到二十世记五十年代初,后所东城墙和南城墙体遗址尚保存良好,可在1958年“大跃进”中城墙被毁,土石多被用于建造民房。仅留镇东门南侧一段二百多米的城墙,用作抵御每年台风的侵袭。可惜,那段仅剩的城墙,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人地矛盾凸出,连同在城墙上生长了几百年的珍贵树木一起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幢幢民房。

为抵御倭寇侵袭,保障生活用水,全所军民从城东至城西开挖了护城河。城内小河贯通城外护城河,护城河又连接后所河。河道纵横交叉,既能抗洪水、排汚水,又能供人们洗涤。

城内还挖掘水井数十口。其中孙氏先祖开凿的西大井最为有名。这口井内水质清澈甘醇,常年不涸不渴,还是柴桥、郭巨等地用于酿酒的最佳水源。

后所村有“七十二姓七十二井”的说法,因为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姓氏纷杂,共有72姓氏,以姓氏为单位挖一口水井,故有七十二井。主姓有项、孙、吴、林、陈、张、江等,后所村这些氏族的始祖来自何方?又如何能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世代共居在一起?

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人口计生部门的关注。一个村里姓氏如此之多,在宁波大市也属罕见。由于后所姓氏众多,各氏族定居繁族,建造宗祠或祖堂,用于祭祖及举办婚嫁丧葬。这些遗存的宗祠或祖堂,大都拥有数百年历史,体现明、清年代的建筑风格,对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营造法”亦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后所村外的海晏碶始建于清順治年间,距今巳有370多年历史。海晏碶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建国后再次修葺。

地处后所古城永昌门(现称后所村西门路)与今羊白岭隧道间的山麓处的慧寂禅寺,是当地较有名的古刹。慧寂寺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悠久,属甬东古刹之一。1997年1月,迁址后重建的慧寂禅寺重新开放。

一处处古迹诉说着驻后所城数千名将士在此战斗的故事,一棵棵古樟树见证了后所将士英勇杀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些见证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代代相传; 见证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的屈辱; 也见证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不畏强暴,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英勇抗争的历史。

文/摄:恒荣文化

资料来源:阿拉柴桥(感谢孙兆钧 项飞荣对本文的帮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