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削弱秦国实力,韩国派人向秦国献策开挖运河,不想结果适得其反

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秦国,自秦孝公起便连年征战,无往而不利。究其原因便是拥有一支虎狼之师,商鞅变法建立的军功爵制为秦军注入了一支强心针。但维系这支庞大军队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

战国策中记载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

这说明了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及其丰富,甚至在成都平原之前就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这一切都得赖于一条被称为郑国渠的人工灌溉工程,但它的起源却和在后面的发挥的作用截然相反。

战国末年三晋之一的韩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有如累卵之危,位于其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随时会有灭顶之灾,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的韩国君臣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妙计。

韩国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郑国就是这项计划的实施者,从他的身份就可以推测出这项计划与水利工程有关,这个计划就是为秦国开凿一条运河,将泾河之水由东向西注入洛河,绵延300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举国之力来完成。如此秦国就无法抽出手来对付韩国。

但在施工的过程中秦人发觉了这一阴谋,面对愤怒的秦人,郑国给出了一个足以保全他性命的理由:“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经过十年的努力郑国渠终于大功告成。这条水利工程虽然耗费了秦国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却溉泽卤之地四万餘顷,收皆亩一鐘。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

可笑,这条郑国渠原本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而提出来的计谋,不想结果适得其反,等于白白送给秦国一个大粮仓,间接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