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治理倭寇,下了一道有错别字的圣旨

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流窜到中国沿海的海盗称为倭寇,倭寇的无事生非、烧杀抢掠给沿海百姓造成很大的困惑,从洪武时代起,明朝就致力于加强海防,用来清剿日本倭寇。

在东南滨海绵长的海岸线上,海上走船和陆上走车很多,虽然明军处处设防,但倭寇十分灵活,总能找到缺口,今天在这里冒出来,明天在那边钻出来,那叫一个八面玲珑。

朱元璋对倭寇的问题十分头疼,便给当时的日本政府发国书,商讨两国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但是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自己还内乱的不行,自然无暇去管理倭寇组织。

当时的日本,怀良亲王代表南朝,征夷将军代表北朝,朱元璋选择与占据九州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谈判。洪武二年,朱元璋派出杨栽等7人出使日本,这次的国书措辞严厉,有些威胁的语气,正着急上火的日本南朝怀良亲王干脆杀了5名明朝来使。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还折了几员手下,朱元璋气得不行。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这次派的是莱州府同知赵秩。也许赵秩智商情商同时在线,也足够幸运,他不仅说服了怀良亲王答应取缔倭寇,还成功促成了怀良亲王向明朝遣使朝贡,同时也送还了70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怀良亲王接受了明朝“日本国王”的封号,算是某种意义在向明朝奉表称臣。

此时的朱元璋很是欣慰,亲自设宴款待来使,还回赐了不少财物。但是这个好的态度并不意味好的转变,倭寇依然横行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因此朱元璋遣使责备日本国王良怀不好好办事,威胁将要出征日本。日本国王良怀是个硬茬,回信表示若明朝征讨日本,自己将积极备战。

朱元璋十分生气,但鉴于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决定暂不出兵日本。明朝官方的戎行不断剿匪,训练了倭寇极强的应变能力,倭寇都不用练兵了,越来越强壮。朱元璋开始转变思路,把以前的积极求和转变成了积极防御。

朱元璋下了一道最接地气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一般皇帝的圣旨都写的文绉绉的,但朱元璋这篇圣旨都没让大臣润色,带着一个错别字就昭告天下,圣旨都能如此简单粗暴不做作,可见朱元璋是有多焦心,沿海民众则大快人心。

但是这样做的事情也有弊端,官府和周边百姓看见倭寇的船可以直接开枪,有一些正常的商船会遭到误杀,引发了一些“乌龙”纠纷。后来明朝统治者提出以盗治盗,招安了郑芝龙集团,扶持海盗剿灭倭寇,治理倭寇终于取得了成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