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布衣,扬州怪杰-------黄慎

东海布衣,扬州怪杰-------黄慎

黄慎(1687—1768),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汉族,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画神仙佛道如《醉民图》,多操大幅,用笔设色,泼辣大胆,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描绘文人生活的有《东坡玩砚图》,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 结,墨公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书画家的他,以其泼辣的画风和开阔的意境闻名于世。出身贫苦的他一生以书画谋生,他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出民生本色,正可谓是“书画界的杜甫”。

孤儿寡母

黄慎[shèn]原名黄盛,清康熙26年(1687年)他出生于武夷山附近。他的父亲年轻时读过几年书,算是略通文墨。他的母亲曾氏家中环境尚可,虽然也没有闲钱来供黄慎读书,但也能识文断字。在他14岁时,他的父亲客死湖南,随后,两位妹妹又相继夭折,只留下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黄慎花鸟画作品

孤儿寡母的生活日渐贫苦,为了维持生计,黄慎的母亲要求他开始学习画画,以为人画像谋取生计。就这样,年仅16岁的黄慎走上了绘画的创作道路。

最初,黄慎师从画家上官周。该时期内,他的作品多为工笔,画风细腻。勤奋刻苦的他每日都在练习、作画,技艺日益精湛,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

黄慎《渔翁图》

据说有一次,端午节将至,他的母亲说:“节日将至,你终日作画,我们过节吃什么呢?”黄慎不以为然,指着刚画好的《水鸭图》说道:“就吃这个。”他的母亲哭笑不得:“这是你画的鸭子,怎么吃呢?”于是黄慎便让母亲提着画拿到街市上去售卖。

黄慎《芦花双雁图》轴,纸本设色,清

不一会儿,有人看上了这幅画,随即就用四只鸭子交换了这幅《水鸭图》。可见,黄慎虽年纪轻轻,但他的作品就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他的山水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山水代表作如《渔归图》,两株柳树,“姿态婀娜劲挺,耸立奇峭山岩,淡墨轻赭横扫出沙滩,中景两只 渔船,一笔勾出船舷,船中人物,神态右辨,画面左角草书题画诗三行,诗、书、画、印紧相配合,自然贴切。

“诗书画”三绝

谈到黄慎,就不得不提其在诗、书、画三大领域内的成就,因为三者成就之高,世人称之为“诗书画三绝”。

黄慎《商山四皓图》轴,纸本设色,清

在黄慎的画艺越来越成熟时,他的母亲有一次提醒他:“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薰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工伎俩耳。”而他的同乡也点拨他:“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

黄慎《荷鹭图》轴,纸本墨笔,清

一心沉迷于提升画技的黄慎这才茅塞顿开:单会画画只能成为一名匠人,只有饱读诗书,将诗歌的意境融入绘画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这样的思想从此贯穿其一生的创作。

为了研读诗书,勤奋刻苦的黄慎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寺庙中闭关潜学。每到傍晚,黄慎就独自来到佛殿,趁着殿中的长明灯读书。古语有云:“一人不看庙,二人不看井”。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庙中的佛像神态各异有的相貌狰狞,一人观看会被吓到。而黄慎每晚就在这一灯如豆,四壁神佛的庙中寄居。心地纯正的他不但不畏惧这些神佛,还在读书的空暇仔细端详,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加以临摹。从而在之后创作出大量佛教题材绘画。

对于这段经历,他自己曾回忆:“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髡。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

黄慎《咏梅图》

家境贫寒的他无法负担火烛费,于是总在深夜独坐于佛龛灯下,借着佛灯的烛光苦读学习。巡夜的僧人见他如此刻苦,特地给油灯添了一根灯芯,让烛光更加明亮,还搬来了一尊石鼓摆在灯下,方便他读书。久而久之,佛龛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黄慎夜夜踱步、长坐的印记。

黄慎《捧梅图》

经过漫长的研习之后,黄慎早已不是当年的一位画工,他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画家。“以诗入画”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画作拥有了诗词的底蕴,其开阔的境界便油然而生。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黄慎决定要再拜一位老师。他选定的老师是同郡的著名人物画家。因为无人引荐,想要见到这位名画家并不容易,黄慎在门外苦苦守了几日,才在门外遇到送客的画家。学艺两年,画艺精进的黄慎人未到家,名气却已经传到了家乡宁化。

黄慎《钟馗图》轴,纸本设色,清

雍正三年(1725年),他来到了扬州。当时,扬州的经济与文化都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聚集许多一流的文人画家,想要在此地打开局面,并非易事。果然,黄慎精心绘制的画作,居然无人问津。

而路过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看出黄慎的画功力非凡,只是略显匠气,缺少了一些文人气,于是特意结识和他一起切磋画艺。汪士慎又介绍了一位书画商,他们一致建议黄慎改变风格,化工为写,以适应时代风气。

以此,黄慎想到“以书入画”,开拓性地将草书与绘画结合,开辟了“狂草入画”的新形式。他将草书的运笔态势用于绘画之中,使画面呈现出迅疾、洒脱、不羁的风格;同时,在他的草书作品中,笔画之间盘根错节、错落有致,又带有绘画的节奏感与趣味。

黄慎《草书五律诗》轴,纸本,清

黄慎的草书虽学“二王”,深得怀素笔意,但却与前人相比又大为不同,不受古法的约束。标新立异的他不讲究章法,所有的抑扬顿挫均顺从于他的心境,呈现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感与强烈的个人风格。

黄慎《草书七言诗》轴,纸本,清

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且各自成就均不可忽视的艺术家,唯数黄慎一人。诗歌的意境、书法的开阔、绘画的细腻都在他的作品中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四下扬州的“再世杜甫”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世时游历人间,发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而曾经四下扬州的黄慎,则是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民间疾苦,为百姓发声。

黄慎《漱石捧砚图》轴(局部),纸本设色,清

康熙58年,32岁的黄慎离开母亲,独自一人离家远游,他行走于全国各地,一边游历山山水水,一边以卖画为生。“天下文人半在扬州”,受此影响,黄慎最终停留在扬州,广交朋友。

在他的众多友人中,数郑板桥和他的情谊最为深厚。郑板桥还曾为他作过一首诗:“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以此称赞自己的挚友。而在黄慎的众多作品之上,都有郑板桥亲自写下的题词

在扬州居住了短短两年之后,黄慎牵挂自己远在家乡的母亲,便亲自回乡接母亲一同再次去往扬州。这一住,就是12年。在此期间,黄慎凭借自己的“三绝”在扬州城内名声大噪,世人称之“瘿瓢之名满天下。”

黄慎《麻姑进酒图》轴,纸本设色,清

落叶总要归根。雍正13年,黄慎的母亲思念家乡,于是黄慎举家迁回家乡。直到母亲逝世后,他才又重返扬州。

在这来回之间,黄慎不仅看遍了山水名胜,百姓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被他记在心头,付诸笔端。他的人物画多从民间生活取材,塑造了众多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这些民间百姓的形象栩栩如生,配合画中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该时期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而黄慎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在画中流露无遗。在作品《群乞图》中,他描绘了一群乞丐于灾荒年间流落街头,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他用画笔为百姓们发声,控诉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黄慎的启蒙老师曾评价他:“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黄慎的“怪”不再于其秉性或生活轶事之中,而在于他对诗、书、画异于常人的理解与创新。勤奋刻苦的他能从一介画匠蜕变为名垂青史的艺术家,正是因为他的创新与开拓精神。

黄慎 人物 镜心 30×42cm

黄慎 伯牙鼓琴图·草书七言联 立轴·对联

画款识:攫之幽愁如水赴谷,醒之萧愁如脱木叶。按之噫然应指而长,言者似君置之模愁,遗形而不言者似仆。瘿瓢。

对联识文:闲拈明月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对联款识:七十八黄慎。

钤印:黄慎(朱)瘿瓢(白)东海布衣(白)我思古人(朱)黄慎(白)瘿瓢(朱)

黄慎 人物 立轴 58×66

黄慎 麻姑献寿 立轴 176×91cm

展览:

1.“乾隆时代绘画展”,香港,1986年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3月27日-6月6日。

麻姑是女性寿神,传说中麻姑曾“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她的寿长,因此以麻姑比喻吉祥长寿。民间相传农句三月三日王母寿辰,举行蟠桃盛会,麻姑特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给王母作贺礼,谓之“麻姑献寿”。以麻姑进爵为题材的麻姑献寿图一般多用作妇女寿辰时的贺礼。传说中的麻姑面目清秀,但是双手似鸟爪,此幅正是一例。画中麻姑身穿阔袖衣,左手持爵,左侧立一仙鹿。在中国书画中,唐代颜真卿(709-785)遗有楷书麻姑仙坛记,至明清两代麻姑更是常见的人物画题材,著名传世作品包括石涛(1642-1707)所绘麻姑图和小楷麻姑仙坛记,以及任薰(1835-1893)、任颐(1840-1895)和齐白石(1864-1957)作的麻姑献寿图等。而在黄慎传世的作品中,最少有五幅是以麻姑为题材的绘画。

黄慎 商山四皓 乾隆十七年(1752年) 132.5*174.5cm

钤印:黄慎、恭寿(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黄慎》,23、24印,1143页)

题识:乾隆十七年六月写于邗上振古堂。宁化黄慎恭寿氏。

鉴藏印:正伦藏画

黄慎此图画的是汉代初期,吕后用张良之计,徵“商山四皓”辅助太子,最终使刘邦取消了废除太子之念。图中红衣鞠躬者为张良,长沤拂胸相对欲语者为“商山四皓”,端坐屏前回首若询问吕后者即刘邦。人物神情生动,聚散得宜。张良在起用“四皓”中是个关键人物,而黄慎将其置身画之中央,使左右两组人物,因之有了呼应,构思至为巧妙。与他率尔酬应的草草之作,不可同日而语。此图已是黄慎晚年所作,如此巨幅,几乎仅靠线条勾勒,而气完神足,极见工力,是他很精的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