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继位,是一次谍影重重的阴谋较量?

两千多年来,汉文帝刘恒入主长安,继位称帝的传奇故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会感叹刘恒的好运气:少年时期早早躲开了吕雉的残害,成年后阴差阳错捡漏捡了个皇位,他大概是汉朝运气最好的人了。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下这段传奇故事的前因后果。

汉文帝像

01

一切始于一场阴谋

公元前180年,叱咤汉廷十六载的吕太后去世,在以周勃、陈平等为首的大臣们平灭了密谋篡位当皇帝的吕氏家族后,突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合适的皇帝人选了!

在诸吕被灭后,一场宫廷会议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会议的参加人员自然是功臣派与皇族派的代表们;会议主题是:选谁做大汉的下一任皇帝?

平诸吕之乱图

咦,未央宫不是还有一位小皇帝刘弘吗?皇帝还在,大臣们就私下讨论推选下一任皇帝,这不就是谋逆吗?事实上,司马迁也认为他们是在搞阴谋,《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在这种骑虎难下的情势下,周勃等人一致认为小皇帝刘弘是吕太后掩人耳目的傀儡,既然他们已将吕氏族人彻底地铲除,从政治上否定了吕太后,那么也必须否定小皇帝刘弘的合法性。基于这个前提,他们向外宣称,刘弘及其兄弟不是汉惠帝刘盈所生,都是吕太后杀人母,接到皇宫来抚养的傀儡。

年仅四岁的刘弘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仍然无法主导自己的命运。至于皇帝之位会花落谁家,对于大臣们来说,一想到大汉皇权的走向将会出自自己的选择,就激动的浑身发抖,于是,这场阴谋大会的争论呈现白热化。

一派认为要从高祖刘邦的龙子中选择,另一派的意见是从刘邦的孙子里面选择。如果从刘邦的孙子里面选择的话,那就非首先举起“诛吕卫帝”大旗的齐王刘襄莫属了。但是立马又有大臣跳出来强烈反对。理由是:本来吕氏就是利于外戚的身份几乎危及到刘氏宗庙,如今齐王的舅舅驷钧就是一个恶人。你们刚刚费劲铲除了吕氏,难道还想再造出一个新的吕氏外戚吗!当时参会的大佬们肯定不乐意再看到一个新的外戚集团的崛起,于是,刘襄就被排除在外了。

还在诛吕行军途中的刘襄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蔫了。这个消息无疑是粉碎了他的皇帝梦。

影视剧中的刘襄

龙孙不行,那就从龙子里面挑吧。刘邦一共八个儿子,早死的有两个,被吕雉杀掉了四个,现在只剩下两个,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也只能从这两个里面挑了。有人认为应该选刘长,但立刻被另外的人否定了。理由是:淮南王刘长年纪还小,母家又恶,这要是当皇帝了,保准又出现另外一个吕氏。

对于这帮朝廷大佬来说,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看来吕雉留给他们的心里阴影太过于深刻。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再出现另外一个外戚集团将他们的权力架空。所以说,表面上他们是在选皇帝,其实是在做自己将来政治命运的风险分析,谁成为皇帝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以及将来被欺负的风险。

无疑,代王刘恒就非常符合这个条件。

影视剧中的刘恒

02

每一个成功皇帝的背后都有一位传奇母亲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上有哥哥,下有弟弟,他不是最受宠爱的,也不是最引人注目的,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就像他母亲薄姬在刘邦所有老婆中的待遇一样,从来都是边缘人物,无关痛痒。

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代国属于边疆之地,常年饱受匈奴骚扰之苦。本来代国的诸侯王是刘邦的二哥刘仲,但是匈奴打过来的时候,刘仲没有抵抗竟然逃跑了,让刘邦既愤怒又尴尬,于是就把刘仲的诸侯王降为了候爵,把自己宠爱的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封为代王。后来异姓诸侯王张敖被废,刘邦就把面积更大,地理位置更好的赵国封给了刘如意。于是,代国就像是一件旧衣服,老爹喜欢的小儿子不穿了,才给了哥哥刘恒。

影视剧中的刘盈和刘如意

代国山高水远,条件艰苦,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还要提防凶恶的匈奴人。本来应该以诸侯王的身份暂居长安,等待成年后再前往封地就藩。然而,刘恒的母亲薄姬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就是让还未成年刘恒前往封地就藩。

看似鲁莽的决定,却被史家大加称赞,为何?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对于刘恒来说,成功的皇帝背后有一位传奇的母亲。

影视剧中的薄姬

薄姬,本来是楚汉相争时期一个失败英雄魏咎的弟弟魏豹的妻妾。魏豹被立为魏王时,薄姬被她母亲送进魏宫服侍魏豹。虽然薄姬的母亲以前是魏王宗室后代,但是家道中落,已经无权无势了。为了帮助女儿上位,薄姬的母亲请一个算命高手给薄姬卜了一卦,说薄姬当生天子,这就叫做制造舆论。魏豹得知这个消息大喜,果然对薄姬变得极为宠爱。现在看来,薄姬确实是生了天子,可惜不是魏豹的。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正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作为诸侯王的魏豹,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靠刘邦,后来看到项羽占了上风,又去投靠项羽。不作就不会死,历史更是告诉我们,骑墙派是没有好下场的。刘邦被魏豹墙头草的做派彻底惹怒了,派曹参灭了魏豹。就这样,作为魏豹宠妾的薄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刘邦的战利品。

薄姬起舞

历史上薄姬并非以姿色闻名,也并没有给刘邦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刘邦当时忙于跟项羽互掐,就把薄姬给忘记了。等到刘邦胜利称帝后,有一次跟管夫人、赵子儿两位美人娱乐,聊着聊着就提起了薄姬,才让刘邦起了心思召见被他冷落一年多的薄姬。其实,管夫人、赵子儿两位跟薄姬是少年时期好姐妹,三人相约,不管谁富贵了,都不能忘记其他人。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刘邦与薄姬短暂的甜蜜过后,就转身投入戚夫人的怀抱了。也许是老天听到了薄姬的祈祷,让她生下了刘恒。

薄姬与刘恒

可以说在这孤苦无依的后宫,刘恒就是薄姬的全部,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小心翼翼的在这充满倾轧的后宫中求生存。感受不到来自丈夫的温情与呵护,也自知随着刘恒的成长,将来有很大概率会成为皇位之争的牺牲品,当刘恒被封为代王的消息传来时,薄姬喜极而泣,无数日夜的祈求终于得到了老天的怜悯。

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薄姬将儿子刘恒送出了长安城,她只希望刘恒能够离这座吃人不吐骨头的城市越远越好,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回来,在封地代国平平安安得过完下半辈子。也许是老天不忍看那骨肉分隔千里不能相见的人间悲剧,在暗中又帮助了薄姬一次。刘邦死后,吕雉见薄姬地位不高,之前也不受刘邦待见,就大笔一挥,准许薄姬出宫,到其子刘恒的封地养老。

刘恒侍疾图

但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刘邦死后,吕雉开始对刘邦的其他儿子逐一下手,剪除她的亲生儿子刘盈的所有威胁。从刘如意到刘恢,最终,吕后将矛头对准了刘恒。吕雉用赵王的封位来试探刘恒,上文也提到过,比起代国,赵国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地理位置,都要好得太多。赵王之位看似封赏,实则是试探刘恒有无上位的野心,如果刘恒接受封赏,那等待他的不是王爵,而是屠刀。

这时刘恒业已二十一岁,倾注薄姬全部血泪的刘恒已然明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吕雉的阴谋也被母子两人识破,但是如何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而不激怒吕雉,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经过母子两人的一番讨论研究,最后制定了以下回复吕雉封赏的推辞:非常感谢您的提拔和厚爱,但是我已经习惯代地的生活了,请让我继续留在代地,为国家驻守边疆,发光发热吧。

吕雉收到这个回复后,对刘恒的识时务和小心谨慎感到满意。

刘恒,逃过了这一劫。

03

天上掉馅饼,美味还是毒饵?

对于身处代地的刘恒来说,长安在他的回忆中只有模糊的童年印象,而吕雉暗藏杀机的陷阱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放松警惕,也许只有在这山高水远的代地,他才能稍微放松,同时也在心头祈祷,长安的人都把他忘记吧。老死代地,才是他最终的命运。

所以,当他听到来自长安的使者请他去长安做皇帝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莫非又是一枚毒饵?

于是,刘恒把近臣心腹都召集过来开会,对使者带来的消息进行研究讨论。跟刘恒的意见一样,郎中令张武也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他认为这是周勃和陈平设计的圈套,这帮人以前都是跟随高祖刘邦从战场里走出来的,都是玩计谋的高手,刚刚血洗了吕氏,就以迎大王为名,来者不善啊,不可不防。

当然也有支持刘恒前去长安的,中尉宋昌认为表面上周勃等人是因为获得北军将士的支持才剿灭吕氏的,但实际上依靠的是太祖的积威。如今刘氏江山稳固,深得人心,如果大臣要作乱,没有百姓的支持,他们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再加上天下各地都有刘氏宗亲诸侯,人多势众,不用害怕。而且高祖的儿子里面只有刘恒以贤圣仁孝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为了天下迎刘恒为天子,不用怀疑。

跟近臣的讨论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问计于老天了。刘恒只好卜一卦,得到一个“大横”的结果。何为大横?《史记》里面记载的卦象的原话是“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就像夏启继承大禹的基业并发扬光大。从卦辞来看,这绝对是一个上上签。汉朝是一个迷信的时代,占卜、卦辞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已然得到绝妙的卦辞,但是刘恒依然不敢确信,问占卜师:“我已是诸侯王了,还当什么王?”与其说是问占卜师,不如说是刘恒内心的自问自答。占卜师只好配合着回答:“这个王不是诸侯王,而是天王、天子。”

正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刘恒派舅舅薄昭先赶往长安以探虚实。经过薄昭和周勃的沟通,才得以消除疑虑,入主长安,登基称帝。

04

削藩,迫在眉睫!

刘恒当了天子后,在他放开手脚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之前,其实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摆在他面前——诸侯国。

西汉版图

刘邦刚建立汉朝,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分封了许多功臣和刘氏宗亲诸侯王,所以西汉的版图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诸侯王国组成的。这些诸侯国虽然受到中央的节制,但是享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诸侯王可以自行任命二千石以下官员;可以向本王国境内臣民收取赋税。这些诸侯王国一般都辖有数郡之地,封域辽阔,户口众多,实力雄厚,实际上成为能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刘邦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也削藩,清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宗亲;吕后掌权的时候也削藩,整死了几个刘邦的儿子,将吕氏族人分为诸侯王。到了刘恒登基的时候,诸侯国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以“仁孝”著称的文帝刘恒并没有采取刘邦和吕后那种血腥的屠杀政策,而是不动声色地削藩。

影视剧中的刘恒

文帝削藩时,只说很怜悯弟弟赵幽王(刘友)的死。于是,就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就是后来主父偃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后来,文帝又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又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都为王。削藩,文帝干得不声不响,却达到了既定目标。

被称为“史上最好命的诸侯王”的刘恒,称帝以来,削藩、镇压叛乱,发展经济,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然而抽丝剥茧,这一切竟然始于一场阴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