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德不孤,必有邻”?

李白在他的《将进酒》里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话被很多自命清高的人当做口头禅。年轻时末学也很喜欢这句话,经常有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现在很多人也认为圣贤讲的道德,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事业去做,弄不好还要吃亏、上当、受骗,这种道德修养,说说还行,但在当前生活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真讲道德,那简直就是迂腐透顶的书呆子,最后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连个朋友都没有。但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在《论语.里仁》里讲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肯定是一个坚持公理和正义的人,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向美好事物靠拢的倾向,虽然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很多,但我们每个人内心里还是愿意和有道德的君子打交道,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这是民心所向。所以,有道德的人身后一定不会缺少追随者,尤其在现在社会,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受到信任和支持。

孔子本身就是例子,虽然穷困潦倒,在求仕路上很不得志,但还有那么多的弟子常年追随他,还有那么多人仰慕他、尊敬他,乃至成为万世师表,影响千秋万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坚守道德仁义,一生言行一致。

在三国人物中,刘备就是以“仁德”著称。刘备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对朋友有信,对属下有义,对百姓有仁。虽然当初只是卖草鞋的,一无所有,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张飞,但他身边却吸引来一大批能人志士致死相随,武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文有诸葛亮、徐庶、蒋琬等人,甚至在刘备刚起兵 的时候,马贩子都主动出资相助,虽然刘备起初屡次战败,形如丧家之犬,但追随他的人却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刘备道德高尚,有仁有义,才赢得了老百姓和那些文臣武将的信任与支持。

刘备的事迹,深深印证了孔子这句话,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就不用担心没有朋友,就不用担心吃不上饭,找不到工作。即使有人觉得我们是假清高、虚伪、迂腐,我们也要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刚开始了解你的人少,有些寂寞无助的感觉,但只要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支持和信任你的人会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孤单感。相反,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伶牙俐齿,八面玲珑,虽然表面朋友云集,风光无限,但时间久了,很容易被人疏远,最后变得孤苦伶仃,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写到这里,末学也想起自己的经历, 年初准备写《论语》心得的时候,和几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聊过,没有一个人赞成,因为《论语》太冷门了,不会有几个人看的。但我还是一意孤行,大有孔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觉,当时想即便没有一个人看,也不会写那些娱乐八卦等热门领域的文章,因为学习《论语》,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出人意料的是,到今天,才刚刚写了一百多篇,就已经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了,支持和喜欢的越来越多,同道中人也越来越多,真的让人非常感动,也深深体会到孔子这句话的含义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