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八思巴文钱币 (八思巴文学习资料)

收藏元代钱币,经常会碰到难以释读的古文字,这就是元代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这种早已废弃的民族古文字,在元代却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官方文字。了解一些八思巴文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收藏研究元代钱币。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早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一带。蒙古族早先没有文字,仅以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曾使用畏兀式文字书写蒙语。到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任大汗的时候,就创制了新的蒙古文字——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近人的称呼,当时,这种文字称为“蒙古新字”,所谓新,是相对畏兀式蒙古字而言。不久称“蒙古字”或“蒙古国书”。称它为八思巴字,是因为它的创制者是八思巴。

八思巴即藏语“圣者”的音译,吐蕃(今西藏)人,生于1235年,本名罗追坚赞,生性聪明,据说七岁就能诵经数十万言,并且能约通经文大义,人称“圣童”。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留,很受器重。1260年忽必烈在上都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

忽必烈即位后,决定创造蒙古族自己的文字,以便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1265年,忽必烈派八思巴返回西藏,整顿西藏地方事务,同时创制新文字。至元六年(1269年)蒙古文字创制成功,八思巴亲自携带新文字到大都觐见忽必烈,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成为元代的法定文字。

八思巴文是由古藏文增损变形而成的。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具有四十一个基本字母,又吸收了汉字音节文字的特点,拼写时也是一字一音。它不仅用来拼写蒙语,也用来拼写汉语、藏语、梵语、畏兀儿语等各种语言,正如忽必烈的诏书中所说:“译写一切文字”,而用得最多的还是拼写蒙语和汉语。

元代以行钞为主,铸造铜钱不多。元代钱币大部分使用汉字,但有些也使用八思巴文。如元钞面值两旁各有一竖形长方框,框中有的写有汉字,有的写有八思巴字,有的则是汉字、八思巴字的对照。元代政府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通宝”、元成宗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元武宗的“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元英宗的“至治通宝”、元顺帝的“至正通宝”等。

它们的释读与一般古钱读法不同,顺序为上、下、左、右,因为八思巴文是从左到右直行书写,与汉文书写顺序正好相反。元武宗至大年间在山东、河东、辽阳等地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大钱传世较多。元顺帝至正十年铸行“至正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当十共五种,面文皆为汉字楷书,背面有八思巴文字,种类较多,有的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文字,

如“寅”、“卯”、“辰”、“巳”、“午”等,用以纪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数字,用以记值。以上元代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除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和“至正通宝”部分铜钱较多外,甚余皆罕见。

八思巴字创制之初,忽必烈是希望它成为加强统治的工具,但它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对汉语,它只能拼写读音,汉语有固有的文字,早已为汉族和其它民族习用两千多年,而藏、梵、畏兀诸语,由于它们本来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能将字母一一对应地转写,更是无此必要。

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古统治下的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将一夜全部变成“文盲”。因此,忽必烈在颁布新字诏书中说“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就是说各种文书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并行。实际上八思巴字形同虚设。

因此,当大元帝国灭亡以后,八思巴字亦被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就是蒙古族自身,逃回蒙古草原以后,也仅在短暂的北元政权中行使过八思巴字,随着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日渐消失了。今天我们只能在钱币与元代其他历史文物上见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

八思巴文,实际是上下结构的拼音文字。上图为八思巴文字母表,根据该表,我们就能试着破译元代钱币及印章上的文字了。

正面文字:

大——dj

元——yjen

通——tung

宝——bv

经过查询核对,“元”字顶端音标为[Φ]的字母实际发音是y,同样是y这个音,在八思巴文里有不止一种写法。

背面文字罗列以下常见8种:

1.午——u

2.十——sh

3.二——ei

4.卯——mv

5.辰——chin

6.寅——jin,音标[j]实际上是发y的音

7.戌 (seu) 十,eu连起来应该是读ü的音

8.亥(hai)十

上面这个[x] 的音标,在我们的拼音规则里正好是发h的音;下面这个,发ai的音是无疑了

用在元代官印上的八思巴文,写法和钱币上的不大一样,是所谓“印章体”,类似于汉文官印上“九叠篆”的写法。手头有元代押印或官印的藏友,有兴趣可以慢慢研究。

貌似高丽人的韩文也是像八思巴文这么堆积起来的拼音文字。韩文字母共有40个,比八思巴文字母少一个:

子音(Choseong, 辅音)(19个) ㄱ ㄲ ㄴ ㄷ ㄸ ㄹ ㅁ ㅂ ㅃ ㅅ ㅆ ㅇ ㅈ ㅉ ㅊ ㅋ ㅌ ㅍ ㅎ

母音(Jungseong, 元音)(21个) ㅏ ㅐ ㅑ ㅒ ㅓ ㅔ ㅕ ㅖ ㅗ ㅘ ㅙ ㅚ ㅛ ㅜ ㅝ ㅞ ㅟ ㅠ ㅡ ㅢ ㅣ

收音(Jongseong)(27个) ㄱ ㄲ ㄳ ㄴ ㄵ ㄶ ㄷ ㄹ ㄺ ㄻ ㄼ ㄽ ㄾ ㄿ ㅀ ㅁ ㅂ ㅄ ㅅ ㅆ ㅇ ㅈ ㅊ ㅋ ㅌ ㅍ ㅎ

翁氏

舍墓

杨道

注意其中的“氏”字和至正背“十”里的十字写法完全相同,充分说明八思巴文的“拼音文字”的性质。右下角的“道”字是“大元通宝”中的“大”字上半部和“宝”字下半部的组合,看来[ v ]这个音标读成ao是无疑了。

有名的“寿山福海”八思巴文钱。一般来说,字越多越容易猜,最好是成语。总的思路是:知道发音后,往词语或常用字上靠。

对照字母表,似乎应是:

rong shi

lu yue

荣禄十月?也不排除“东路十月”的可能。八思巴文和汉字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因为没有音调标记,一个八思巴文可以对应很多汉字,就像汉语拼音一样,比如yi, 可以是“一”、“衣”、“以”、“意”、“已”,等等

看到一篇资料,对于正确理解八思巴文与汉语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八思巴文拼写汉语时不标声调,因此如果原文没有汉字对照或没有其他参考材料,往往难以确定所代表的汉字。八思巴字作为元朝官方文字,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至元六年颁行诏书语)的。据现存资料记载,它所译写的语言不仅有蒙古语,还有汉、藏、梵、维等多种语言。八思巴字蒙古语资料和汉语资料。是探讨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的可靠依据,尤其在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语音方面,八思巴字资料优越于其他任何可利用的同类资料,因为它对语音的记录准确而细微。”

实际上,出现在元代钱币上八斯巴文应该这样理解——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如果该拼音的目标语言是汉语,则拼音所体现的是汉字的汉语发音,而不是该汉字在蒙古语里对应的发音,而且因为不加音调,所以一个八思巴文拼音字可以对应多个汉字,和汉字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比如五、武、舞、无、悟,对应的八思巴文都是同一个字。八思巴文创立的目的在于能够让蒙古人通过这种拼音读出别的语言,如汉语,而并非自创一种新的语言,这和我们的小学生看拼音识汉字道理是一样的。

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