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稞(民间故事)

康熙六年,凉州、古浪一带遭遇连年旱灾蝗灾,几乎颗粒无收。粮食吃完了,野菜吃完了,草根树皮吃完了,饿殍遍野,黎民哀号。人相食,易子而食,掘尸而食,饥饿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人性。

凉州坝区的陈三,原本家境还算殷实,如今也只剩一斗粗粮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眼看都要挨饿了。听说西南山区的境况好一点,陈三决定去求助那里的一个远亲,至少了也能给家里省点吃的。

然而,等他一路乞讨过来,找到那个远亲的家,却见大门紧锁,庭院荒凉,看来他们也逃荒去了。此时,陈三出门时带的两碗粮食早已吃完,饥肠辘辘,浑身虚弱,只好找了些草根,拼命咀嚼后咽下去。

肚子里暂时有点东西了,他决定实施第二步计划,进山。山里有森林,森林是个宝藏,或许会找到一些松子、松鼠、野果、干蘑菇什么的,运气好的话可能会找到野兔和野鸡,他为此带了自制的弓箭和小刀。

好不容易来到山脚,肚子里再次咕噜噜响起来,感觉没一点力气了。他四处看看,所有的田埂都被人翻过了,不远处的一棵老榆树露出白生生的枝干,已经没一点树皮了。看来山区和川区一样的艰难,估计自己不能活着回去了,陈三绝望地闭上眼睛。

正在此时,突然闻到一丝诱人的香味,粮食的味道!他赶忙巡着香味飘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处房屋,屋顶上飘散着缕缕炊烟。

陈三顿觉身心振奋,很快来到那座房屋,进了还算整洁的庭院,敲响了屋门。屋子里明明有人声,却久久不见有人开门,陈三只好把门推开了。

屋子里也还整洁,炕上坐着一个面色枯槁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儿。陈三的目光很快落在炕桌上放的那个碗上,碗里是冒着热气的稀粥,香味正是从那里飘散出来的。他不由得咯噔咽了一口口水,肚子里咕噜噜响起来。

老奶奶一只手抱紧了孙子,一只手罩在碗上,神色慌张地说道:“后生啊,你要喝水就去里屋的水缸舀吧,我这里别的什么也没有。”

陈三说道:“阿婆,你不要害怕,我是个逃荒的,求阿婆给我点吃的吧,我快要撑不下去了!”

老奶奶木然地摇了摇头说:“哪有什么吃的啊!就一把青稞了,还是过路的好心人送的,我给小孙儿熬了碗稀汤。”

陈三盯着碗,再次咽了口水,有气无力道:“阿婆,求你行行好,多少给一点吧,哪怕一口稀饭也行,我真是撑不下去了!”

阿婆摇头道:“真的没有啊!要是有吃的,我儿媳妇也不会……,我儿子外出找粮去了,我儿媳省下仅有的一点粮食让我和孙儿吃,她自己吃草根树皮,没成想吃了有毒的草根……”,阿婆说着,两眼涌出浑浊的泪水。

陈三听着,不由得鼻子发酸,仰起头来叹气道:“唉……好人啊!只可惜,老天怎么就不长眼睛啊!阿婆啊,那你就喂你孙儿吧,我去山里找点吃的。”

陈三抹一把眼泪,木然地转过身,眼前突然发黑,若不是扶住门框,估计就一个跟头栽倒了。他站了一会儿,抬脚向门外走去,突然听到阿婆苍老而虚弱的声音:“后生啊,你回来!”

陈三转过身,疑惑问道:“阿婆,什么事?”

阿婆打量着陈三,说道:“我看你不像个坏人,就给你实话说吧。我这里还有一碗多点粮食,真是前两天一个过路讨水喝的好心人送的。我看你真是撑不下去了,就给你一把吧。唉……,老天爷造孽啊,能救一个算一个,能救一天算一天吧。”

阿婆絮絮叨叨说着,放下孙子,下了炕,揭开炕头的一个柜子,在柜子里摸索半日,小心地端出一个碗,碗里是黄褐色的青稞,此刻像珠玉般地诱人。

陈三眼巴巴看着,阿婆从碗里抓了一把青稞,可能觉得多了,松手漏下一些,可能又觉得少了,另一个手又捏了点放进去,伸到陈三面前说:“拿去吧,慢慢吃啊,不要一口吃完了。”

陈三赶忙双手捧住,然后放进一只手里,紧紧攥住。一粒青稞掉到了地上,他赶忙捡起来放进嘴里,感觉那个香啊!此刻,这一小把青稞,远比一把黄金要珍贵得多!

陈三含泪道:“阿婆,你是个大好人啊!有了这一把粮食,我就能撑到山里去了。我要在山里能找到吃的,一定会给阿婆送来的!”

阿婆挥挥手说:“去吧,一路上小心点啊,唉……,我儿子也和你一样大,也不知怎么样了呢……”

阿婆还在身后絮絮叨叨,陈三已经踏上了进山的希望之路,一边走一边捏了几粒青稞放进嘴里。有了这一把青稞,他觉得浑身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一路艰难跋涉,终于进山了,可是在森林里搜寻了大半天,只找到了几把干蘑菇和干野果,还有一点松子儿。松鼠很机灵,根本就抓不到,弓箭也射不到。松塔倒是不少,但是里面的松子儿要么被风吹落了,要么被松鼠吃了。

陈三在松针落叶上睡了一夜,天亮之后,决定到山谷里去碰碰运气。他知道山谷里可能有野狼,然而或许有野兔呢?就算是野狼,也来个拼死一搏吧,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

山谷里有草丛、灌木和石头,也有些可以充饥的草根,别的什么也没有。陈三正在满怀失望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小堆松土,而且有新土,可能是个野兔的巢穴!

他手里紧握着短刀,用枝条伸进洞里鼓捣,可是半日之后,一点动静也没有。他直起身来,气恼地扔掉枝条,突然又是眼前一亮!不远处有个棕黄色的活物,正在探头探脑地向这边张望,看样子应该是一只獭拉(旱獭)!

陈三狂喜,撒腿向前追去,可是那獭拉虽然身体肥硕,跑得却比人快。陈三拉弓搭箭,可是他的箭术太差了,箭支射完了也没有射中。他干脆扬手扔掉弓,继续追赶,一边追一边捡起石头砸过去。

不知追了多长路程,陈三觉得越来越费劲,好在那只獭拉也跑不动了,和陈三的距离越来越近。他再次捡起一块石头,憋足了劲儿扔过去,突然听到“吱哇”一声惨叫,砸中了!

受伤的獭拉很快被陈三手到擒来,拎起来掂了掂,足有二十斤!二十斤肉啊,一家人都能吃好多天的!陈三觉得所有疲劳都一扫而光,很快开剥了獭拉,找来干柴草,用火镰打火,烤熟一点肉吃了,其余肉仔细烟熏了一遍,为的是防止腐坏。

陈三背起獭拉肉,准备原路返回,可是走着走着却傻眼了。眼前出现了几个岔沟,他一路只顾追赶,压根就不知道是从哪个沟里进来的!他凭直觉进了一条沟,可是走着走着,感觉不对劲,只好原路返回,进了另一条沟。

陈三迷路了,一路上不断选择,不断走错,不断地进进出出,却始终找不到原来进沟的那个坡道。随便找个坡道爬上去,眼前是茫茫森林,更加不知往哪儿走了。

​天黑了又亮了,天亮了又黑了,饿了就吃点草根和少量肉,渴了就喝山谷里的积水,困了就随地一躺,记不得过了几天,陈三终于找到进沟的坡道了!

好在,这几天也没有白辛苦,他真的收获了一只野兔!那只兔子看到陈三后迅速钻进了洞里,被陈三烟熏出来的,也是肥肥的,足有七八斤。

陈三出山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婆。他一定要给阿婆祖孙留点肉,这是他的承诺,更是良心。他想,如果没有阿婆的一把青稞,可能就没有我陈三了,更没有背上的两块肉。

可是,等他推开阿婆的屋门,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吃了一惊。阿婆直挺挺地躺在炕上,脸腮和眼窝深陷了下去,显然已经死了!小孙子还趴在她的怀里,嘴里叼着她干瘪的乳房。

陈三试了试孩子的鼻息,感觉到温热的气息,孩子还活着!他抱起孩子,看到阿婆的乳头上满是暗红的血迹,显然是孩子饿坏了,他是吸吮着奶奶的血液活下来的!

陈三抱着孩子,热泪纵横,心中涌起深深的愧疚。如果当初自己不讨去阿婆的一把青稞,阿婆也许不会死……,如果自己不要迷路,早点出山,阿婆也许不会死……,可是阿婆已经死了!

陈三抹去眼泪,在阿婆家冰冷的灶塘里打了火,割了一块鲜嫩的兔肉,放了点干蘑菇,熬了一碗汤,给孩子一口一口喂下去,孩子的脸上很快有了血色。

他想掩埋阿婆,可是知道现在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于是找了些麦草覆盖在阿婆身上,也好让她死后拥有一点点尊严。他跪在阿婆的尸体前磕了三个响头,说道:“阿婆你放心吧,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你孙子饿死的!”

​陈三抱起已经醒过来的孩子,一步一步艰难地回到家里。家里刚好断炊了,他找来的那些肉,成了一家老小的救命食物,配合着草根树皮,精打细算吃了十多天时间,终于等来了官府调集的赈灾粮。

然而赈灾粮只是不多的粗粮,而且是按照在册的户籍人口发放的,家里多了个吃细粮才能活着的小娃娃,这份艰难不用说了。陈三和老婆商量,就当自己的养吧,只要自己有口吃的,就不能让救命恩人的娃娃饿着。

半年以后,陈三家里来了个风尘仆仆的男子,正是阿婆的儿子,孩子的爹。他看到陈三一家面带菜色,自己的孩子却脸蛋圆润,不由得扑通跪倒在地,向陈三磕起头来。陈三赶忙跪下回礼,说道:“你娘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原来,他一路向东乞讨,到了河东的表姐家,讨要了些粮食和银两,满怀希望回到家里,却只看到母亲和媳妇的尸骨。经过四处打听,得知有个男子抱着孩子下山了,他甚至担心孩子会被人吃了!如今终于找到孩子,而且还活蹦乱跳的,这份惊喜无以言表!

那人临走的时候,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执意留下,又抱着孩子磕了三个头,说是若要日后过得好些,定要前来谢恩。

一晃三十年时间过去了,故事再从北京皇城说起。

翰林庶吉士陶志远将要外放任职,因他才学机敏、人品端正,康熙帝有意让他到江南富庶之地担任知府。然而他与父亲商议之后,竟然提出要去西北凉州。康熙帝自然喜欢,反正想去江南任职的人多的是,于是朱笔一挥,任命陶志远为凉州知府。

陶志远之所以要来凉州,一来想为凉州黎民做些事情,二来也是为了了却私人的一个心愿。待他来到凉州,理顺任上事务之后,第一件事是祭奠和修缮了祖坟,第二件事便是打听一个名叫陈三的人。

这一日,陈三正躺在炕上咳嗽不停,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为首的男子听说炕上躺的正是陈三,于是跪倒就拜,说道:“孩儿陶志远给救命义父磕头了!”

陈三慌忙起身问道:“你是何人?”

陶志远道:“孩儿正是三十年前你从山脚下抱来的那个孩儿,是你老救下了孩儿的小命!”

陈三恍然大悟道:“哦!也是这么大个人了,你爹爹还好吗?”

陶志远道:“我父亲还好,只是路途遥遥,暂时不便前来,我父托我向你老问好呢!”

旁边有人口气不满道:“陈老爹,这可是凉州知府陶大人!”

陈三大吃一惊,慌忙起身下炕,却见陶志远赶忙上前,扶住陈三道:“义父好好躺着,孩儿在此与你好好叙一叙!”

原来,当年陶志远的父亲找到孩子后,投奔了关中的亲戚家,在亲戚的帮衬下做起了小生意。孩子一天天长大,聪明好学,不断上进,后来竟然中了进士,做了翰林。此来凉州做官,就为造福家乡,报答恩人。

而陈三一家,大儿比陶志远年长几岁,早已娶妻生子。小儿比陶志远年晚几岁,本也聪明灵秀,中了秀才,无奈陈三患了哮喘之症,非但不能劳作,反而要花钱吃药,家境日渐贫寒,小儿连赶考的盘缠都没有了!

陶志远唏嘘落泪,命手下拿出了二百两纹银相赠,并安排手下请来凉州名医,为陈三悉心治疗,此后才恋恋不舍告辞。

时隔不久,陶志远又安排陈三的小儿到府学读书,以待来年乡试。到了第三年,陈三的小儿子陈俊峰金榜题名,高中举人。

自此以后,陶陈两家,成了世交。

【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照历史】

(朋友们记得来个关注哦,多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