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1759年曹雪芹重返南京之谜

江宁织造博物馆曹府复原模型

乾隆为尹继善题赐匾额“惠洽两江”

《评点石头记》书影

中山陵红楼艺文苑曹雪芹塑像

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年44岁、阔别南京(时称江宁)已经31年之久的曹雪芹曾回到故乡,并在南京居留一年之久,这是红学界很多专家的共识。曹雪芹重返南京,是两江总督尹继善派人请来的。尹继善为何要邀请曹雪芹重返南京?这一段史实的文献依据出自何处?

佐证曹雪芹曾重返南京的几则文献

首先,考证曹雪芹曾重返南京的重要文献是他的好友敦敏的诗《懋斋诗钞》: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雅识我惭诸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忽漫相逢频把袂,年丧聚散感浮云。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也就是曹雪芹重返南京后,再由南京回到北京后不久。他的好友敦敏走访养石轩主人明琳,隔着一户人家的院落,忽听一人在高谈阔论的声音,疑是分别一年之久的曹雪芹,前往探访,果然是真。敦敏与曹雪芹呼酒酣饮。当时,曹雪芹所说的皆是秦淮旧事。

乾隆二十六年(1761)初秋时节,敦敏、敦诚兄弟俩联袂去北京香山黄叶村探望曹雪芹。挚友相聚,开怀畅饮,曹雪芹在酒酣之际侃侃而谈,其主题是两年前重临故乡秦淮的阅历见闻,感慨万端,并追忆祖父辈任织造时期的繁华景象,以及如何引致“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敦敏、敦诚在《赠芹圃诗》中写道“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这两诗句,可证曹雪芹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初秋,曾经重返南京,寻找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足迹。这时,曹雪芹当年诞生的地方江宁织造府署,已经改为大行宫了,大门前虽然冷落无人,但遥窥尚可见殿阁园林,其他居处,只能是废馆颓楼梦旧家。

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在他的《曹雪芹佚著浅探》中记载道:有一位沈君,50多岁,幼年在扬州读书,他的先人世居瓜州镇。沈君曾告他的朋友,谓他家里世代珍藏一幅《红楼梦》作者所绘的《天官图》。沈君说:乾隆某年,曹雪芹因事由北京去江宁,取道扬州、镇江,行至瓜州,天气突变,封江停航。曹被阻于江北,滞留瓜州镇上。沈家当时是瓜州大姓,久慕曹雪芹之名,延为上宾,热情款待。因宾主相得,曹雪芹在瓜州留居一月有余,才渡江去江宁。行前,曾作《天官图》一幅以贻主人,沈君家对这幅画世代珍藏,视为瑰宝。并嘱其后人,妥为保存。1978年秋,我去镇江见到了提供此线索的江先生和该图收藏者的弟弟沈星甫,据谈实有其事……沈幼年习闻此事,亲目睹此图;年长仍不时取出展观。据云此画或尚在,惟不肯示众……

尹继善为何邀请曹雪芹重返南京

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年44岁的曹雪芹重返南京是因为尹继善的邀请。那么,尹继善为什么要邀请曹雪芹重返南京?

清雍正、乾隆之际,最有声望最得民心的地方大吏有两人:尹继善和陈宏谋。尹继善是满洲人,父亲尹泰,官至大学士。尹继善的女儿又嫁给了乾隆的第八子永璇,是为儿女亲家,皇亲国戚,家门贵盛。

尹继善在雍正元年中了进士,只过了五年,便升任封疆要职,其时年纪不过三十多岁。他为人才干精明,性情宽和,在雍正六年,九官授内阁侍读学士、协理江南河务;秋天,署江苏巡抚——这正是曹雪芹家族落职查抄的那一年。从时间上推断,雍正六年初夏(1728),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而尹继善是在稍晚些的秋天兼任江苏巡抚的。雍正九年,尹继善已署两江总督。雍正十年,协办江宁将军,兼理两淮盐政(任至雍正十一年调职)。乾隆八年,再署两江总督(任至乾隆十三年)。乾隆十六年,复调两江总督(任至乾隆十八年)。十九年,又署两江总督(任至乾隆三十年)。一生四任两江总督。

尹继善初到南京时,曹雪芹家族已经返回北京,不过他的总督衙院,就与曹家老宅相邻(当时的两江总督衙院在今长江路上的总统府内,曹雪芹家老宅在一街之隔的今大行宫利济巷),自己又兼着两淮盐政,也是做着和曹寅一样的官。在南京一住,才日益体会到曹家祖孙数辈历时六七十年之久,在江南一带的深得人心,远非一般俗常官宦可比,而曹家尤其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文学事业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深远,尤为大出想象之外。尹继善对曹寅,本已久所心慕,至此,宦地相同,官职联属,自己也十分喜爱诗文书史,于是,有意无意之间,都在学曹寅,也做东南半壁的风雅主持。

在这种心情之下,尹继善自然留意于访寻曹家的现况及子孙的下落。

中进士以前,尹继善曾在怡亲王府做过记室,后来曹雪芹父亲曹頫(一说养父)是雍正交与怡王“照看”的。尹继善早年就与曹家相识。大约到乾隆十九年再署两江总督时,他乘着搜罗人才的机会,决意要跟寻曹寅的后人。而曹雪芹此时,著述《石头记》已经有了脂砚斋抄阅再评本,意在问世传世的曹雪芹,也正想为书稿谋一个乐为出资刊版的东道主,两相凑泊,事不难成,尹继善爱才好士,礼聘情重,曹雪芹又可以借此重游童年少年时代的故地,一举数得,就答应前来请聘之职。

曹雪芹前往南京,似非一次,乾隆二十一年(1756),南京好像已有他的足迹,所以乾隆二十二年敦诚寄怀诗句,正劝他不必远游——“劝君莫弹食客铗 ,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显然不是一种并无缘故的闲文琐语。而这一年,乾隆有意改变对待汉族旗人的政策,准许包衣人开户出旗,可能是曹雪芹生平中一次颇有关系的事件。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秋天,他由于生计的艰难,为了著作的传布,还是不得不下决心,再度前往。这时,有人对曹雪芹也加紧注意,在形势不利的考虑下,敦诚弟兄也同意了他南游的打算,如此,可以暂避风波,保全书稿,因此,反而赞助曹雪芹料理南下的一切准备。

1759年曹雪芹曾重返南京是红学界的共识

曹雪芹本来主要是为《红楼梦》一书重返南京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本书上。

乾隆二十四年间,乾隆皇帝不但外面事多,家里也觉得烦心,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礼法,使乾隆大伤脑筋。乾隆二十五年春,为了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邸,意在察看。在清代,各种制度甚严,皇帝亲临臣子的住处,那是极为少有的特例,所以历史必载,这次临幸永璇府,就是史册可询的。

正因为如此,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极堪注目,那就是乾隆有一次亲至某满人家,发现了《石头记》,并挟其一册而去,以至某人大惧,显然,这就是《石头记》未刊本,流传未广时候的事情,从年代上推考,只有幸永璇府这一事件正相符合。这就是说乾隆在永璇府发现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抄本《石头记》。

当乾隆皇帝查出八子永璇竟然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当这件事很快传到永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毕竟是厚道长者,不肯出卖曹家的后人,就透露消息给曹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他往,避免株连,将关系的复杂程度尽量缩小。

于是,无可回避的曹雪芹,收拾行装,决意北返。

幸而永璇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这就无怪乎他的好友敦诚在重阳节后意外地与曹雪芹重遇时,立即写出了“秦淮残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这种万分感慨、无限悲凉的句子了。

据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曾重返南京这一史实,是红学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

来源:樊斌(《红楼梦》研究学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