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令人望之生畏的题目下,是诗情画意

何为受戒?在百度百科上,受戒的定义是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收戒律。只望文生义,就让人觉得静穆、拘束。然而汪曾祺笔下的《受戒》是诗情画意,是纯美爱情,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受戒》发表于1980年,是汪曾祺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那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心依然惶惶。就在这时,汪曾祺的创作之火复燃,他的初心就是想要写一个故事,一个很美、很纯洁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庵赵庄的小镇。镇上有个庵,叫菩提庵,乡亲叫其荸荠庵。一般都是“尼姑庵”、“和尚庙”,但菩提庵里住的是和尚。庄上住着的都姓赵。因此得名“庵赵庄”。这是一个还算富裕的庄子,又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庵赵庄真真的如世外桃源。

主人公明海,在家排行老四,因家中田地被三个哥哥继承,没留给他什么。父母决定让他和舅舅去当和尚。当和尚好处很多,有饭吃,能攒钱。于是明海跟着舅舅来到了庵赵庄的菩提寺。

在明海的家乡,当和尚就叫“当和尚”,不叫“出家”。菩提庵里的和尚确实并非斩断红尘,比如二师傅仁海就有妻子,再如庵里的和尚能吃肉,再比如他们平日不念经,时常斗纸牌。文中明确说到,菩提庵里没有“清规”,这两个字都没人提。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有悖常理,简直无法无天了。这菩提庵里的和尚都是借口出家,混饭吃的吗?也许是,在那个清苦的年代,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也正因为“寺不像寺、庵不像庵”,才有烟火气、人情味儿。而汪老如此写,正是想打破常规,表达对无拘无束的向往。

回到故事中,明海十三岁到菩提庵当和尚,遇上名为小英子的女孩。小英子和他差不多大。

汪老笔下的明海,敦厚、俊美,嗓子好、能绘画,是个人才。小英子呢?开朗、直爽、单纯而且能干。姐姐大英子要做嫁衣、赶嫁妆,小英子则担负起田间所有的零碎活儿。她干活时不孤单,因为有明海陪着她,帮她。

小英子最喜欢干的活儿是挖荸荠。挖荸荠要光脚下泥地。小英子总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踩明海的脚。当小英子挎着一篮子的荸荠回家时,她在田埂上留下的一串脚印,印在了明海的心中。文中是这样写的: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脚指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浓情的话语。爱情就是这般,简简单单地萌芽,纯美如洁白的荷花,带着芬芳沁入人心。

爱情就是这般,简简单单地萌芽,纯美如洁白的荷花,带着芬芳沁入人心。

故事中唯一的冲突发生在明海受戒之后,发生在小英子的内心之中。

明海是当和尚的,受了戒,在头上烧了戒疤,取得戒牒才算真正的和尚,不然只是野和尚,到外云游时,别的寺庙是不认可的。按小英子的说法,受戒、取得戒牒就算是拿到和尚的毕业文凭。

菩提庵没有施戒的资格。明海受戒,要到镇上的大寺庙——善因寺。去善因寺,要渡河,小英子自告奋勇接送明海。

明海顺利地受戒,毕业。方丈想让他做沙弥尾,以后能继承方丈之位。小英子听了明海此话,不语,只划船。小英子心中在挣扎,明海要是当方丈,他们就不能在一起了。要不要阻止明海当方丈?小英子率真的性格藏不住事儿,因此她还没划到岸,就直言不要明海当方丈,也不要他做沙弥尾。

明海老实巴交的,不问为何,只是答应。小英子又默默划了一气船,划到每每让明海无端紧张的芦花荡。小英子忽然放下浆,趴在明海耳边问,“我给你当老婆,好吗?”

明海愿为小英子放弃做方丈的前途,不求任何回报,更没有“非分之想”。听到小英子此话,他当然意外、惊讶、不知所措。他的眼睛鼓得大大的,不说话。

小英子催问,他才反应过来,依然老老实实,木头似的,只说了个“嗯”。小英子再追问,“嗯”是什么意思。

他大喊,要!小英子埋怨他喊太大声。他又小小的声音说了遍“要”。

小英子让明海,快点划。明海还俗、与小英子结婚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没有情话,没有多余的心理描写,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最后,用一段景色侧面衬托出明海和小英子纯洁的爱情。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景色描写把乡间质朴之美、自然之美推到了顶峰,推进了你的心,让你也想去乡间感受这种浑然天成的至美。

读毕,才发现原来“言情”小说可以这样写,简单而美好,至纯至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