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战神”薛岳真的不如“常胜将军”粟裕么?此战见分晓

薛岳有着抗战中最多杀死日本鬼子的将领,自创天妒战法,歼灭10万日军;而粟裕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将领,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歼灭日军不计其数,然而两人却分属不同的阵营,因此很多人都会拿两人来比较,薛岳和粟裕谁厉害?下面我们就从各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人生履历:

薛岳(1896-1998),字伯陵,广东韶关人

1910年,加入同盟会;

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军长;

1934年,任第七纵队司令;

1937年,任漠黔绥署主任兼贵州省主席、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

1939年,任第九战区副司令、湖南省主席;

1946年-1949年,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主席、海南防卫总司令;

195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薛岳

粟裕(1907-1984),侗族,湖南会同人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1930年,任红64师师长;

1938年-1945年,任苏中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1949年-1980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

军事才能

薛岳:以退为进,迂回作战

长沙会战中,薛岳创造了著名的“天炉战法”:“天炉”则是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从岳阳下来,近150公里的铁路沿线,却有4条河流横跨其间。薛岳便以此地形着棋布阵,由北而南,先是新墙河,这条河的南岸便是防卫长沙的第一线阵地,它的正面从鹿角到麦市,宽达100余公里,在这里摆了7个师的重兵,加上幕阜山上的游击队,足有10万人之多。此战术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经此三战,指挥长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

粟裕:

一是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粟裕用兵,深谙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在总体上敌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粟裕更加注重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每次战役必然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以排山倒海之势速战速决。

二是兵无常势,出奇制胜。《孙子·虚实》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粟裕在战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理论,收到奇效,堪称一代战神。粟裕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形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形成了他以智取胜、以奇制敌的特点。

三是临机专断,兵贵神速。战争年代,军情瞬息万变,需要指战员拥有高超的预判力和决断力,而不能事事向上级请示,贻误战机。杰出的军事素养、长期的指挥实践,使粟裕具备了高人一等的眼光和威震三军的魄力。

四是谋篇全局,运筹帷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粟裕富有战略远见,善于把握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调动兵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一个月前,粟裕充分考虑到后勤保障问题,要求必须备足百万人3个月以上的粮草供应。

经典战役:

薛岳:长沙会战大捷

1941年12月23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过元旦,打响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针对日军的进攻行动制定名为“天炉战法”的后退战战略,这一战法取得了空前成功。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6万余人,被俘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这是珍珠港事件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也是盟军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粟裕:车桥战役

1944年3月5日,新四军一师在我们车桥这里发起了著名的车桥战役,这场战役,一举攻克日伪堡垒车桥据点,并阻击和消灭多批增援之敌,共歼灭日军465人,俘获日军48人,歼灭伪军600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车桥战役是打响华中地区抗战形势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第一枪。车桥战役打通了我新四军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战略联系。车桥战役之后,日军在苏中乃至整个华中再也没有力量发动更大的军事“扫荡”,它标志着华中敌我相持的平衡被打破,揭开了华中地区局部反攻的序幕,华中地区抗日形势从此走向转折.;是华中抗战史上我军对日一次作战毙伤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华中及全国抗战史上一次战斗我军生俘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

战斗场面

鲁南战役见分晓

指挥鲁南战役,粟裕已不像指挥宿北战役那样紧张,但他更慎重了。

薛岳不同,除了两淮外,占领山东也是他的份内活,所以他对鲁南一路非常看重,配置兵力不少。

从枣庄一直摆到徐州附近,薛岳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各部成掎角之势,便于相互策应,其中的核心是马励武所部,为鲁南敌军中最强部队。

“先打弱敌”是粟裕的一个基本用兵原则,但对于鲁南之敌,如果你先打弱的,基本解决不了问题,也难以缓解山东战场的紧张局势。

粟裕决定反常用兵,先打强敌。

1946年12月下旬,粟裕下令分布在两淮的部队昼夜行军,以最快的速度开进鲁南,中间连元旦也不准休息。

陶勇第一师在跨过陇海路时,被侦察飞机发现,陶勇便请示粟裕,问是否还要昼夜兼程。

粟裕回答:“为什么不?这叫将计就计。”

新四军一向都是昼宿夜行,如今忽然一反常态,竟然大白天行军,薛岳在得到这一情报后,马上形成错觉,断定粟裕是“败退山东,不堪再战”。

薛岳的战将比薛岳更麻痹,马励武对粟裕的作战意图毫无察觉,新四军大部队不动,他还以为要过几天才会有仗打,悠哉得很哩。

在将前方指挥任务交给副手后,马励武便回到位于峄县的后方司令部,参加元旦晚会,看起了京剧《风波亭》。

正看得高兴呢,接到电话,前方起“风波”了。

1947年1月2日晚,粟裕比原计划提前两小时,分两路对第26师发起突然进攻,当晚就完成了战役合围。

无论如何,两者皆为抗日名将,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到底谁能力更胜一筹,我想各位都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探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