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精讲——带你适读人性

小伙伴们,今天好书君给大家推荐一本优质史书----史记精讲。

本书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对韩信的记录。

韩信,汉的第一大功臣。曾为落魄的流浪汉,忍受胯下之辱,却被萧何慧眼识中,以独到的见解征服了刘邦。直至破魏破代灭赵平齐,又当上了齐王,可谓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最后,由于当权者的猜忌和自己的“不知收敛”,连续被夺军、夺齐王、夺楚王,以致袭捕、灭三族。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奇才韩信,成为了“狡兔死,走狗亨;高鸟尽,良弓藏”的佐证和牺牲品。

其实韩信获取刘邦的欢心的那段时局评论中,就有提到奖励功臣义士要舍得出手,要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样才能笼络人心。而不要像项羽那样,只是“妇人之仁”。求贤心切的刘邦当时大加赞赏,于是韩信“功必有赏”的观点得到了鼓励。正因如此,在立下灭齐的大功之后,韩信才敢“先斩后奏”,申请做"代理齐王"。本来只是把封赏作为一种手段的刘邦,看到韩信如此狂妄,于是勃然大怒。但当时刘邦正困在荥阳,囿于时局,为了守好齐国,只能无奈地封韩信为齐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但却给韩信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也可以说助长了韩信的野心。韩信自恃其功,不听招呼,最终与陈豨合反,事情败露。加上刘邦和吕后一直“畏恶其能”,这次终于找到藉口,于是韩信被吕后先斩后奏,成为吕后权威的一块奠基石。

一个统治者,当他急需人才时,当然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奖赏吸引人才,然而当人才已经对他没用时,难免会生妒忌、怨恨之情,偏偏韩信“不听话”,又“不识趣”,所以落得一个凄惨下场。

历代开国之君,在天下太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迫害和诛杀开国功臣,防止他们生出叛乱之心。稍微仁慈一些的赵匡胤,也是把功臣们遣返回乡,防止再次“黄袍加身”。因此,功臣们获得更多、更大、危及天子的权力,这是不可能的。韩信习惯于立功受赏,却在刘邦“游云梦擒韩信”的特别行动中对刘邦失望,萌生造反之心,害死了自己。

如果韩信当时早点醒悟,不那么忠于刘邦,本可以称帝,将楚汉之争变为三足鼎立。然而,那时春风得意的韩信,怎么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被迫害呢?这样就丧失了时机,等到刘邦成势了,这才回过神来,一切都晚了,最终只酿成一个悲剧。

若有非常之才而寄人篱下,要么把准时机,自立门户;要么在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候审清时势,急流勇退。除此之外,只能是灭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