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的雪与世情

宋画中的雪与世情

文/张立峰 贾燕

【来源】《读者欣赏》 2017年第2期

群峰雪霁图 李成

雪景,是宋代绘画的重要内容和题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宋代涉及雪景的传世画作至少有50余幅,既包括北宋时期李成的《群峰雪霁图》、巨然的《雪图》、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高克明的《溪山雪意图》、燕文贵的《江干积雪图》《雪山图》、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郭熙的《关山春雪图》《雪景山水轴》、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翟院深的《雪山归猎图》、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也包括南宋时期李迪的《雪中归牧图》《雪树寒禽图》、刘松年的《雪山行旅图》《雪溪举网图》和《四景山水图·冬景》、马远的《晓雪山行图》《雪景图卷》和《雪滩双鹭图》、马麟的《暮雪寒禽图》和《雪梅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扬无咎的《雪梅图》、朱锐的《雪笠图》、梁楷的《雪景山水页》《雪栈行骑图》、李东的《雪江卖鱼图》、林椿的《山茶霁雪图》等。

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宋代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横跨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绘画类型,其中又以山水画居多。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将“雪”视作山水画“冬题”的重要内容,并将之归纳为“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朔风飘雪、山涧小雪、迥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踏雪远沽、雪溪平远、风雪平远、绝涧雪松、松轩醉雪”等诸多类型,可见其表现内容之丰富。

雪景寒林图 立轴 绢本 185x150cm 北宋 范宽

雪霁江行图 北宋 郭忠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以“雪”入画,是因为“雪”既具有山水的外在形态,又能彰显人们的生命感受。明代文徵明曾说:“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志耳。”画家借雪言说自身德行的观点,点出了雪景画作情感寄托的特征。白雪能提供一个“洁与静”的世界,一个接近空无、富有禅意的世界,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联系,反映了画家们的超脱情怀。然而,艺术精神又是复杂的,画家们既拥有浪漫、理想的气质,也饱含着现实、悲悯的情怀,在一幅幅雪景山水画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坐忘林泉”的背影,也可以找到“出云入泥”的世情。

《雪霁江行图》的船里船外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霁江行图》是北宋初郭忠恕的传世名作之一,绢本墨笈,上有宋徽宗御书“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个字,乾隆皇帝题诗曰:“大幅何年被割裂,华绳到岸没人牵。江行应饯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

《雪霁江行图》中有两艘大船,其后牵带一只小舟。大船的构造复杂,船头距船身三分之一处有巨大的桅杆,船身有六个大舱,中间有大而装饰华丽的门,舱侧有雕花木窗,船尾装有大型的尾舵。上层的甲板和船尾满载货物,两艘船上都有高高的桅杆和诸多缆绳。前面大船船舷的窗户上面有长长的飞檐,以防雨雪天气时有雨雪溅入船舱内,船头有豪华的幔布挽垂,说明这不是载货的商船,而是作为长途运行载人的官船。

明人吴宽在对画作所题的诗句中说:“路出三峡风飕飕,江天雪霁宜行舟。水枯滟滪高突兀,木叶落尽俱东流。艨艟相联蔽江下,半空结构如危楼。两舷之间可走马,主人恐是王益州。”由此推断,画面表现的是一对联结在一起的大型官船经过三峡向长江下游行进的情景。

雪霁江行图(局部)

这是一个大雪初霁的清晨,船舱上面尚有很厚的积雪,寒气逼人。前面大船的舱背上有个船夫正在弯腰整理东西,一个老者刚起床正以双手呵暖,而小童还睡眼蒙眬,后面一人似在整理缆绳。在两艘船的船舷边各有一名手脚僵硬的船工,有气无力地撑篙,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后面大船的船尾,有个戴着官帽的人正在向舵工交待着什么,而船舱中高卧的人们还在做着梦,似乎完全感受不到舱外的冰雪严寒。

郭忠恕用淡墨擦出作为背景的江水,船只被巧妙地安排在雪后江面风平浪静的自然环境中,与时节相适应的是人物的衣着、举止等都随之变化。雪后的清晨,大船起航,舱内与舱外似乎是两个世界。郭忠恕虽然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豪华大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表现出了“青帘翠幕互掩映,彩绳锦缆纷绸缪。玉炉频爇沉香火,寒气不到珊瑚钩”的贵族生活,但是他对此似乎并不认同,又继续展现出“篙工柁师噤无语,指落层冰谁为收”的情景——船工们在寒冷的天气里,衣衫单薄却仍要辛苦劳作。

官宦与船工这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各自生活在彼此的世界里,这两个原本相互平行的世界在此刻的画面中交叉到了一起,船舱外船工们的艰辛劳作与船舱内贵人们的奢侈生活形成了强烈对比。敢于批评时政、冒犯天威,最后被流放而死的郭忠恕,正是用这种方式含蓄地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雪景山水页 宋 梁楷 日本私人藏

雪景山水图页 明代 佚名

《晓雪山行图》中的“宋版”卖炭翁

《晓雪山行图》描绘了大雪封山的清晨,一个山民赶着两匹身驮背筐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因大雪之后寒气逼人,他弓腰驼背,缩着脖子,扛在肩上的竹竿一端系着野山鸡,一端握在手里——两只手不停地调换,不断地呵气,以换取一点温暖。两匹毛驴没有主人的驱赶,在严寒中缓步前行,一个筐中装满木炭,一个装满薪柴。前面的一匹毛驴鞍侧还挂着一个葫芦,里面或许还有残酒可供主人饮上几口,略略抵挡寒意。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葫芦已经空了,山民不得不忍受苦寒,等着把山货卖出,才有机会沽一葫芦村酿。

画家马远是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因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马远的构图技法,总是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貌。《晓雪山行图》仅仅表现山行旅途中的一个截图,取雪山之半坡、雪树之逸枝、雪路之一径,周围枯树寒石,画面冷峻静穆,整个天地间仿佛一派荒寒冷寂。画家用干笔勾勒、水墨渲染的毛驴和人物栩栩如生,竹筐、炭薪等物清晰逼真。大雪初歇的拂晓时分,山民冒着清寒,袖手踮脚地行走在雪坡下的山径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活脱脱一个“宋代版”的卖炭翁形象。

晓雪山行图 南宋马远 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雪径或高或低,或宽或窄,虽是熟路,但是仍然不乏隐患,既有雪石崩落的危险,也有失足沟谷的可能。山民们为了生计,即便是大雪封山也要将山货送往集市,以换取必需的生活用品,这其中也不知曾有多少人在雪路上摔过跤、折过腿。

作为书香门第、绘画世家出身的马远,一直居住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画家能够把画笔延伸到遥远的山乡尤为难得。南宋时期的临安城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临安四大城门市场供应着帝国中心百万居民的日常用度,帝国心脏的每一次脉动都离不开作为“毛细血管”的乡野山民们的供血。富贵荣华对于山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点野味、几筐炭薪换来菜根飘香的生活,却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的。这幅画反映了乡野山民们简朴、艰辛的生活,又描画出乡野淳朴的意趣。

《云关雪栈图》与不可言说之秘

《云关雪栈图》旧题为北宋许道宁所作,但风格差异较大。有研究认为《云关雪栈图》应是两宋之交或者南宋早期无名氏所作。该画为绢本设色画,纵25.2厘米,横26.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面基本上是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出了阔远的天空、积雪覆盖的山岭和近处的道路、树木和茅屋。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下角的三岔路口,积雪覆盖的主路从右下角伸展出来,路的两旁分别坐落着几间茅舍,在茅舍的尽头道路一分为二,一条途经山涧的木桥向画面左侧延伸过去,一条则沿着右侧的山体向前延伸。

云关雪栈图 宋佚名 故宫博物院

研究表明,《云关雪栈图》应是一幅少有的“谍画”。所谓“谍画”,是指为战争或军事准备而绘制、具有特殊功用的绘画。根据考证,在宋代出使敌对国家的使团成员中就潜藏有画院画家,这些人奉命描绘山川道路、敌国的重臣形象和有关的军事内容,从而帮助本国的决策者了解敌情,对敌国采取某种政治或军事举措。“谍画”涉及的绘画题材包括肖像画、山水画和人马画等。例如,宋太祖曾派遣画院祗候王霭到南唐,“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通过画作了解敌国重臣的气质、心态和能力,作为决策的佐证。南宋前期宋、金两国激烈交战,“谍画”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芦汀密雪图 北宋 梁师闵

山水类“谍画”的画风不重情韵,写实精细,图景深广,少有边角“截景”式构图,常常重点描绘完整的关隘、三岔要道等北方地形地貌,如《峡岭溪桥图》等。《云关雪栈图》的画面重心就是一个三岔路口,画家十分注意直观地呈现三条山道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方向。画中的高树像是某种暗示,十来株大树无一例外地向左侧倾斜,似在暗示左侧岔路的方向;画中出现的两人一畜分别停留在右下角的主路和左侧的岔路上,人畜前进的方向从左侧岔路到右下角的主路,这似乎也是某种暗示。画中的山峦、林木和积雪都类似于北国风光,在阔远的图景中没有云雾遮蔽,起伏的山峦清晰可见,一派写实风格。这幅不重虚实相间之法,也难以让观者产生审美感受的画作,很可能是用于指示道路方向的“谍画”。出于保密的原因,“谍画”作者很少署名,故而《云关雪栈图》的作者也不为人知。

有不少古画的绘画初衷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欣赏,特别是那些与历史事实相关的绘画更是如此。在上述三幅画作中,在茫茫的积雪之下,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饱含着多少当时的世事民情。在艺术欣赏之外,让我们透过更加开阔的历史、社会视角来看待这些画作,挖掘出深藏于画作中的历史内涵,还原出历史中画作的真实面目,揭示出古代画家的创作心路和绘画用意,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