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承上章言愿安意以受教。)

(这一段是接着上一章说的。梁惠王向孟子表示愿平心静气地听取教诲。)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梃,徒顶反。梃,杖也。)

(梃,棍棒)“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孟子又问而王答也。)

(孟子又问,而惠王也接着回答。)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加重对民众的搜刮来养育禽兽,却使民众饥饿而死,这就和驱赶野兽让它们吃人没有什么差别了。)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恶之之恶,去声。恶在之恶,平声。君者,民之父母也。恶在,犹言何在也。)

(君主,是人民的父母。恶在,意思是哪里能体现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俑,音勇。为,去声。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李氏曰:“为人君者,固未尝有率兽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则其流必至于此。故以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于子,为之就利避害,未尝顷刻而忘于怀,何至视之不如犬马乎?”)

(俑,陪葬的木偶人。古代葬人,用草扎的人陪葬作为死者的仆从和卫士,叫作“刍灵”,大体像人形罢了。中古换成了木偶人,并且有了鼻子眼睛和活动的关节,从而就非常像人了。所以孔子憎恶发明木偶者不仁的恶意和后果,并诅咒这样的人必定断子绝孙。孟子说,这个发明木俑的人,只是用了像人的东西陪葬,孔子还憎恶它,何况那些真的让百姓饥饿而死的人呢?”李氏说:“作为民众的君主,固然不会有驱赶野兽去吃人的心意。然而屈从个人的欲望横征暴敛,而不体恤自己的民众,其结果会必然如此。所以孟子告诉梁惠王君主如同民众的父母这一道理。父母对于保护子女趋利避害,没有一刻不挂在心上,君主怎么可以堕落到把民众看得连狗马都不如的地步呢?”)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恶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就如同执政者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君王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