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这两对父子,同时演绎了历史君臣间的一句名言

说起西汉名君名臣,我们首先想到的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张良,萧何,周勃,灌婴,周亚夫,晁错,等等·········

汉高祖刘邦

他们都为当时的国家,民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有的出身布衣,最后功成名就,有的功高震主不得善终,其中的人物演绎了不少值得后世传诵的智慧和警示,下面就和大家探讨西汉两对注名的人物。

第一:汉文帝刘恒与右丞相周勃

汉文帝刘恒

此二人关系可以说先有周勃后有文帝

周勃与高祖一样同为沛郡丰县人,其出身贫苦以编织养蚕器具为生,但他人穷志不短,从小习武,弓马娴熟,精通武艺,跟随高祖起义后从反爆秦到楚汉相争至西汉建国,身经百战,战功卓注,且得到高祖器重,有言“安刘氏者必勃也”的评价。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汉惠帝刘盈即位,此后无人能压得住吕后,其专权野心渐渐显露;公元前188年惠帝病逝,因其无子便取后宫美人之子为惠帝之子,之后太子即位史称少帝,吕后便趁机临朝称制,行皇帝权祸乱汉室。公元前180年吕后崩,以周勃陈平为首的众臣乘机削平诸吕拥立代王刘恒入京继位,是为汉文帝。

周勃

文帝因是藩王即位仅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人,之后委任自己心腹,快速整合皇权,同时也重用重赏拥立自己的功臣,除了巩固权势外也打击重臣防止威胁自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周勃了,周勃自以拥立文帝头功,经常朝堂上做出很骄横的样子,不把文帝放在眼里,幸好有人及时提醒他,周勃才猛然大悟,后来主动辞了丞相之职反回封地以求平安。但后来不知何故被人举报常在家中身披盔甲疑有反心,文帝便将他抓捕于长安审办想就此杀了周勃,幸好周勃贿赂狱吏再通过关系和财物最后使薄太后为其出面说情才得以免于一死。此后反回封地就此消失在朝野之外。

第二,汉景帝与周亚夫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为文帝之子,周亚夫为周勃之子,二人的关系与其父惊人相似

周亚夫系周勃次子,早年任职河内郡太守是曾有著名相面之人说他“命相尊贵,三年后封爵,再八年后做丞相,但再过九年便会饥饿而亡”周亚夫听后觉得是不可能的事。但说来也巧三年之后基兄周胜之犯法被剥夺爵位后由周亚夫继之,而后的经历基本一致。文帝于公元前157年驾崩,而后太子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即位不久后听取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并从吴国的会稽与豫章二郡开始,但吴王刘濞见朝廷准备对自己动手,先下手为强马上联合各地诸侯王打出“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声势浩大多达七个诸侯,史称“七国这乱”,最后便是周亚夫带兵平叛,当时叛军猛攻梁王刘武,刘武向周亚夫救援,因周亚夫的战略是梁国死守,以便吸引更多叛军围城,另派精锐骑兵断叛军粮道,很快七王之乱就被平息了。

周亚夫

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辞职,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更器重周亚夫,便升他为丞相;开始大家都相安无事,但当景帝要废太子刘荣时周亚夫极力反对,此后景帝开始疏远他了,周亚夫是个武将出身居丞相之位后政治上的弱项慢慢显现出来,在国家大政上与景帝及朝臣出现了较多分歧,还有平七王之乱时得罪了梁王这为他以后的悲惨人生埋下了伏笔。后来窦太后要封王信为侯,景帝和周亚夫商议,他也丝毫不给情面的反对,景帝只好作罢。再后匈奴王唯及其余四人来降,景帝要封他们为侯以广开诚路,周亚夫说此例一开那不是我们的将军也是可以投降对方,这样以后怎么去责备不守节操之人。景帝这次直接把他们都封侯了,而周亚夫便托病辞职,景帝即时准了他。

公元前143年周亚夫之子从皇家工匠那里给其父购入陪葬用盔甲盾牌500件,因处理不当被 人状告有谋反之疑,周亚夫自然被牵连,景帝迅速查办周亚夫,周亚夫生性耿直,对办案人员三缄其口,景帝知后更加生气直把他移入最高司法廷尉审理,最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给周亚夫定了“即使不是活的时候谋反,也是想死后到地下去谋反”,周亚夫已知此劫难逃,不堪再受其辱,绝食五天吐血而亡。

以上两对父子的故事只是封建历史中的九牛一毛,每个历史朝代都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功成身退的名仕,也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志仕,这是都历史进程的必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